薛涛送友人类似诗句(一天一首古诗词)
《寄张元夫》
【唐】薛涛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寄张元夫音频:00:0006:11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我”一会在前溪独自站立,一会又到后溪踱步缓行。白鹭见惯了穿着大红衣官服的“我”,自然不会惊怕。
试问一下人世间的忧愁与孤寂,到底是什么滋味?那就如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感受一样吧。
注释
张元夫:与薛涛同在武元衡幕府中,二人关系相近。后被荐为礼部员外郎,因陷于党争被贬官外放。
前溪:通前妻。后溪:四川凌云寺。
朱衣:红衣,这里指代官吏。
伯牙:俞瑞字伯牙。春秋时、楚国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薛涛的一首怀人诗。
唐代王建在《寄蜀中薛涛校书》赞美说:“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薛涛,一生未嫁,韦皋镇蜀,爱惜其才华,上请为其争取“校书郎”一职,虽未有下文,但“校书郎”的名声就这么传开了。这无疑是一个知音相赏的故事。
在唐代,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做过“校书郎”一职,可见韦皋对薛涛的器重与知遇。
在梓州,薛涛很快就爱上了比自己小十一岁、却又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东川监察御史的元稹。他们这种年龄悬殊的姐弟恋,也是一种对于诗歌共同爱好的知己之爱。
而张元夫与薛涛,则同在武元衡幕府中,二人也是一种知音相赏的状态。后来,张元夫被荐为礼部员外郎,因陷于党争而被贬官外放。薛涛有感于身边再没有张元夫这样的知音,而作此诗。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这两句是说,“我”一会在前溪独自站立,一会又到后溪踱步缓行。白鹭见惯了穿着大红衣官服的“我”,自然不会惊怕。这是写“思念之长久”。
这首诗最难理解的是“红衣”二字。这里的“朱衣”到底指的是谁?是指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或指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川蜀的元稹;又或指成都四五品官员;还是指薛涛自己?
照“朱衣”字面解释,应为穿着朱衣的官员。但如果将“朱衣”理解为其他官员,则无法解释后面的“愁”。只有将“朱衣”理解成薛涛自己——因为薛涛本身就以“校书郎”的九品官员身份工作,自然身穿红色官服,才能理解后面的“愁”字之意。
“鹭识朱衣自不惊”,我们知道白鹭看见陌生人肯定是要惊飞的,可是这里诗人却说“自不惊”,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其实正隐藏着诗人对于张元夫深深的思念。
“前溪独立后溪行”,是为了说明诗人思念张元夫时间之久。一次次的独立前溪,是在思念张元夫,一次次地踱步后溪,仍然是在思念张元夫。以至于思念的次数多了,思念的时间长了,就连白鹭也认识“我”了,看见我也不再惊飞了,甚至把我当作它的朋友了。这就是“鹭识朱衣自不惊”的原因所在。主要表达的是对张元夫的思念之情。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这两句是说,试问一下人世间的忧愁与孤寂,到底是什么滋味?那就如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感受一样吧。这是写“知音之难觅”。
一个“愁”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恨无知音的愁苦之情。“伯牙弦绝”,用的是俞伯牙钟子期的典故,用来表达知音难觅。“伯牙弦绝已无声”,言下之意即自从张元夫走后,再也遇不到这样的知音。“寂意”二字,意为忧愁孤寂,正是这种觅而不得的结果。
纵览全诗,语言干净明快,表达含蓄隽永,情感深挚感人,是为怀人诗中的名篇佳作。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