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衣穿之前要洗一下吗(换季要买新衣服)
欢迎来到本期奇奇怪怪中国画。
这次,我们将要来看看亮瞎眼的淘宝复古重灾区:
中国风。
▼
最近一周,已经有了秋天的丝丝凉意。估计真爱们的购物车里,也塞满各种秋装了吧。
本来我也想搜一搜换季的衣物,结果无意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
一言难尽的鞋、帽子……
这鲜亮的民族风 运动 高跟……TB店铺也是很厉害,从头到脚cos得一样不落。大概看了一眼,居然销量还不差。
不过还是想对热爱古风的盆友们澄清一下,这些东西都不大对。
因为古人过冬的东西,根本不是这样子的。
那种奇怪的帽子,其实在古代长这样。它叫做风帽:
明 陈洪绶《诗酒待琴图》
那种奇怪的鞋子(靴子?)对应的,是古人的靴:
秦始皇兵马俑靴
▼
虽然古代物质条件没有现代丰富,但是论起冬装的种类来,可不比现在差。从头到脚每一样都是精心安排。
先说头部的保暖。主要靠两种帽子,风帽和暖帽。
风帽就是网上cos的那种帽檐耷到肩上的帽子:
右边为仇英《垂柳对弈》
风帽,顾名思义是挡风的帽子。然而它为什么会长成这样?
这是因为它起源于唐代用来遮挡风尘的藩篱、锥帽(类似武侠剧中盖着纱的帽子)。到了南北朝,风帽正式出现,此后历代都有流行。风帽的基本款式就是宽松,帽围长到颈部。
中医理论认为,“头居身体之上,为诸阳之会”,风是阳邪,先袭击人头部,人就会头痛,而颈部也容易受风寒袭击,所以要把头、颈暖暖包住,才不会受风寒所袭。
其实古代除了风帽,还有一种用来炫富装比的,就是暖帽的中的一种,昭君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87版红楼梦中凤姐这个造型:
这里凤姐带的昭君帽,也叫卧兔,是晚明到清代富家女子冬季装(zhuang)饰(bi)必备物品之一。卧兔的用料是古代皮草NO.1的貂皮和海獭皮,不光皮草珍贵,前面还带上珠玉做装饰,堪称炫富顶级装备。
虽然看似奢华,但卧兔也承担着重要的保暖作用。中医理论中,额部是足阳明胃经的循环部位,额部的保暖可以养胃气。对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来说,其他类型的暖帽,像劳动人民的毡帽、大人的官帽什么的肯定不适合,卧兔这种既保暖又美美的暖帽再好不过。
明代万历 《橘浦记》版画女子,头上围着卧兔
明代的卧兔类似抹额,主要覆盖额前;清代的卧兔类似无顶帽,如凤姐所带
所以你看,古代帽子长成这样其实是有道理的,而且古人会在帽子上做很多的绣花呀小珠子等以作点缀。而我们今天复原的这些帽子,却只是继承了表面的形式,不得要领。
换到鞋上也是一样。再看看网上这些鞋,它模仿的其实是古代的靴子。这种靴子非常之保暖,因为最开始它是游牧民族在户外骑马用的。
右:秦始皇兵马俑靴
我们今天提起古代的鞋,会想到绣花鞋、布鞋、草履,但其实靴子一直都是古代鞋中的主流。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游牧民族的靴子传到中原,从先秦到清,一直流行。
清康熙年间靴子
清代靴子的主要面料采用丝织绸缎,以皮、布等作为辅助材料,一改了历代盛行的革(皮)朝靴制,穿用时更为华贵舒脚
但是靴子这种鞋,有个问题,它并不适合大门不出的闺阁女性。所以后来平底鞋中衍生出来一种鞋,叫做眠鞋或卧鞋。
它不是用来穿着走路的,而是古代女子就寝后穿的。它有御寒作用,但还有一个作用是裹脚。
清朝末年眠鞋
《红楼梦》70回里就写到晴雯穿红睡鞋。曹雪芹竭力避免正面写小脚,却在这里隐晦地体现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迫害。
所以其实古代每一种鞋子的出现也都有它的原因。我们看到的这些网上所谓“中国风”的鞋子,只得其表面的“形”,却远远没有get到背后的“意”。
▼
帽子和鞋我就不说什么了,还有一种更可怕,完全看不出来是cos古人冬装,却偏偏标签是复古or中国风:
这件风靡中国风领域的东西叫做,披风。
材质、图案这些我就不多说了。讲一个致命的地方,就是这些挂着“中国风”“复古”标签,极力想要彰显传统仙气儿的“披风”,其实根本不能算披风,顶多算是仿的不太成功的斗篷而已。
斗篷这种御寒衣物,其实在明代已有出现,比如曾鲸、陈洪绶、仇英等明代画家的作品上就有出现过类似斗篷的衣服。
陈洪绶笔下人物
但一般还是会认为它确切出现的年代应该为清朝。比如慈禧太后照片中,就有披斗篷的。
但是这种斗篷,和网店以及各大影视中的所谓“披风”也不一样。首先,它后边是开叉的,方便穿着之人行动。最重要的,它并没有那个可能只是装饰用的帽子。
演化到戏曲中的斗篷,也是分叉,衣帽分开
而古代衣服中真正的披风,其实是这样的。
是不是很诧异?居然有袖子?
没错,所谓的披风,其实并不是斗篷,而是外套的名称。披风正式作为一种服饰的名称出现,是在明代。
沈从文先生曾经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把昭君套(就是前边说的卧兔兔)当做“披风”,但经后来一些学者考证。披风是明代开始流行的外衣,而非饰物。而明朝所谓的“披风”,其实是对宋代外衣“褙子”的承袭和改称。
左:宋 刘宗古《瑶台步月图》褙子;右:《雍正妃行乐图》披风
褙子直直向下,披风中间收腰,领子上开,收到腹部
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披风和褙子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襟款。但是两者其实大有不同。总体来说,褙子给人的感觉更严谨端庄,而披风则灵动开放的多。
首先,褙子的长度是既可及地又可及膝,但是披风一般只到膝盖;而褙子的袖子有大小袖,披风的袖子一般是刚刚好的中等宽度,长度也比褙子的短,可以露出里面的衫袖。
最重要的是,褙子是直筒的,上下一样宽,而披风是收腰修身的。还有就是领子,褙子的领子是合领,堪称严丝合缝。而披风的领子中间距离很大,据说有一尺三寸(约今日42cm),这样的领子是一直低到腹部的,可以大幅度露出里面的衣物。
《雍正妃行乐图》
但这样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看,像披风的敞领,束腰等突出女性特征的“性感风”,在森严压抑的古代封建社会简直不可想,它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先说说明朝的陆上朝贡贸易。我们知道,明朝自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明末,一直实行海禁政策。官方明面上的对外交流,一般人知道的也就是郑和下西洋。但其实,明朝陆地间的朝贡贸易更为频繁。比如和中亚的帖木儿王朝,从1387-1504一百多年间,贸易就有78次之多,很多中亚人借此进入中国。尤其明武宗时期,还召过大量的色目人女性入宫(元朝对中西亚各民族的统称)。
而从中亚往西,女子的服饰都强调第二特征,细腰大摆,开放活泼。比如从15世纪波斯的细密画以及阿富汗墓葬出土的女子衣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敞领以及收腰的设计,其实就和明的披风异曲同工。
左:15世纪波斯细密画;右:阿富汗墓葬出土贵族女子服饰复原图
中国女性的服饰在明以前,不强调女子的身材,一般都是直着下来。而从明开始,因为贸易带动了文化上的交流,中西亚服饰的元素也进入到传统服饰中,由此形成了比之以往要灵动的多的披风。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西各自元素的集大成者,披风既有中国传统服饰轻曼缥缈的含蓄,又有西方活泼开放的灵动。
它不是人为刻意引导的结果,反倒像是历史的脉络顺应到那个时代,自然而然流露的风情。
陈枚《秋庭观绣》
而反观今天的复古,流行的服饰加上程式化的民族元素并不能呈现出中国风的美。反倒既失去了西式的简洁,又没能继承中式的韵味。
▼
其实,所谓的复古也好,汉服也罢,其实都没有错。传统的中国之美需要继承,但是,也并不是一味的模仿。
毕竟和古人相比,现代的中国人生活方式早已不同。一味的抓住一些单调的元素,不如用心把那种真正的精神融合其中。
就像几百年前的明朝的披风,中西交融,浑然天成。含蓄之中,自有风情。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