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采石场(古采石场遗址神韵巧夺天工)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广州古采石场(古采石场遗址神韵巧夺天工)(1)

石排红石山公园 记者 陈栋 摄

“很久很久以前,南海有只红色海螺,经千年修炼成精。它在珠江入海口一带兴风作浪,引发洪水,冲毁村庄良田,人畜死伤无数。上天震惊,派一神仙下界为民除害。经四十九天大战,神仙终靠借来的东海定海神针将海螺精杀死。海螺精巨大的红色尸骸跌落在东江边的燕窝村前,被神仙用法术化成一座座红色石山,镇住东江。从此,东江边上的人民过上了风调雨顺的日子……”

这是在东莞市石排镇燕窝村一带流传着的、关于燕岭形成的神话故事。传说中那座红石山就是被当地人叫作“骐螺山”的燕岭。

虽然,“名者实之宾也”,但那些汇集着劳动人民智慧和想象的名称,不仅名副其实、形象生动,而且富有生动故事与文化历史底蕴,自然会让“实者”更深入人心。比如骐螺山,比如起燕岭古采石场内的“十八房间”、补天石、五仙潭等诸多景观。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峭壁陡立,其间向山体纵深凿石形成的长方形石窟,类似正在建筑的房间,共有三层十八间,当地人称“十八房间”。这里有陡峭的崖壁,有高耸的石柱,石墙纵横交错,石窟“房间”大的数百上千平方米,小的二十平方米,下部蓄积雨水成深潭。这里很幽静,独坐这片幽静里,可以听见附近林子里的鸟声和深潭里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在这片幽静里,我似乎听见了来自几百年前采石工地的叮叮当当的锤声,抬石料时石工们雄浑激越的号子声。

广州古采石场(古采石场遗址神韵巧夺天工)(2)

劳动创造了美,也创造了神话,或悲或喜,或缄默不言。几百年间,这里有多少石工耗尽了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上,只留下这些石墙、这些高耸的石柱,如同一道道无字墓碑或纪念碑。独立“碑”前,我内心感动,对历史上所有艰难生存、拼搏劳作的人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只是,石潭挨着水面处,积水与红砂岩历经千百年耳鬓厮磨后留下的灰白色纹路,又把人们从错觉中带回现实。

紧挨着“十八房间”又与之风格迥异的是 “补天石”。补天石又名“鹩哥墩”,因一组巨型红石柱中有一只石柱形状酷似一只鹩哥,以及“女娲补天”神话而得名。关于“补天石”背后的神话故事,众所周知。反而导游词中,某位来此采风的作家的联想、推断颇为新鲜:

广州古采石场(古采石场遗址神韵巧夺天工)(3)

在漫长的采石岁月中,工匠们一天天老去。这日复一日的艰辛、平凡的劳作,耗去无数人的生命。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工匠们想:也许,应该留下一点什么,让后人能够记得他们。而这些石头,不是可以创作最壮观的风景?于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这些巨大的、雄伟的石柱耸立起来,永远地留在了燕岭山间,成为了不朽的纪念碑。

这些高高矗立的石柱、石墙,造型各异,雄伟壮观,白天像雨后春笋,晚上如怪兽蹲伏,有巧夺天工的神韵,让人震撼。该作家的这种联想和推断,也有一定依据:劳动创造了艺术,艺术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许多古代的岩石画、壁画都是在劳动中这样创作出来的。

古采石场中唯一留有文人踪迹的是燕岭“摩崖石刻”。它位于燕窝村西,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东莞石龙富商孙奭的书法题词和诗文。写的是一个叫“文卿”的心宽体胖富豪,因钟情此地风光,效仿陶渊明结庐而居。他时常在此雅集文友,饮酒吟诗,作画下棋。有次聚会,他们观鱼吃荔,雅兴大发,磨墨题句,表达对此地的景仰,后由石匠刻凿于崖壁,留下了这文化瑰宝。

石刻中“咸钦燕岭”四个雄浑俊逸的大字,每个字面积都超过2平方米。这样大的石刻字体,在东莞古代摩崖石刻中很罕见,书法对研究我国清代书法和石刻工艺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广州古采石场(古采石场遗址神韵巧夺天工)(4)

此外,采石场遗址的崖壁下几个石潭深不可测,当地人叫那几个石潭为“五仙潭”。传说,古时燕窝村几位结成金兰的村姑,平素仰慕修仙,她们发现此“人间仙境”时,便秘定七夕之夜,斋戒沐浴,同赴潭底以登仙班。这就劳动人民附丽的来源,虽然颇具迷信色彩,但具体故事细节颇为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善良特点。

相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常到石排袭扰百姓。有一次,愤怒的村民合力打死了一个落单的日本兵,并将其沉入深潭。日军后来在燕岭一带搜寻,并用抽水机抽掉潭水,但无论怎么抽,这潭水始终不见底。日军没找到证据,只好撤回,附近百姓们因此得以幸免。

据《东莞地名志》,石排因“地表石脉成排”得名。而民间传说版本却基本都集中在采石场红砂岩开采和运输上,或因在东江边堆积着一排排待运走的红砂石,或在此运送石料的竹排、船只成排而得名。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石排的名字来自历史上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甚至认为,包括石排附近的石碣、石龙、石湾、石井等诸多带“石”字城市的名字,也与燕岭古采石场有关。

因为有这一个个传说故事,燕岭采石场遗址作为东莞唯一的红砂岩采石场遗址,更具人文魅力。2002年,它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东莞著名的人文景点。未来,这里将建成遗址公园,用以致敬劳动人民。

参考资料来源:东莞市石排镇宣教文体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