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名的演变过程(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
摘要:分析了现行南海诸岛海地名的4个主要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渔民习用地名的采用;阐述了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的来历,指出记载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最多的,是海南岛渔民手抄的航海针经书《更路簿》以及有关单位的《调查报告》;探明了海南岛渔民对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分类及其名称的现代含义;考释了南海诸岛各具体岛礁的渔民习用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特征;论证了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大量采用渔民习用地名,在地名学上和维护领土主权上的意义。关键词:南海诸岛 渔民习用地名
清末以来,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地名审定共有4次:第1次是宣统元年(1909年)5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广东提督李准率领海军官兵170多人,到西沙群岛勘探,查明岛屿15座,逐一命名勒石,悬旗鸣炮,公告中外。第2次是1935年国民党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根据当时的海图,审定公布南海诸岛地名135个。第3次是1947年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审定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地名对照表》,包括172个地名。这是得到国际上公认的一次南海诸岛地名审定,但如同1935年的审定一样,仍没有采用一个渔民习用地名。对此,1948年就有学者公开批评国民党政府在审定公布南海诸岛地名时,没有考虑采用“固有地名”(双峙、第三峙、黄山马峙、罗孔等)。第4次是1980~1982年间,广东省地名办公室组织南海诸岛地名普查,笔者参与全过程,出席了先后在番禺、盐步、佛山召开的南海诸岛地名工作会议。之后,广东省地名领导小组根据3次会议的意见,归纳整理成《南海诸岛地名表》,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审批。1982年5月,中国地名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复函精神,在北京召开南海诸岛地名审定会议,笔者应邀参加。会上对广东省人民政府提交的《南海诸岛地名表》中的地名,逐一进行审议,再由中国地名委员会确认287个地名,经整理后向中外公布。这是我国历史上公布地名最多,影响最大的南海诸岛地名审定。迄今,未见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评论文章,本文仅就其中采用的渔民习用地名进行论述。
1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的特点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即指1983年4月25日由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在《人民日报》第四版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首次正式审定公布的南海诸岛地名,是南海诸岛地名普查和审定的具体成果。它与1947年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地名相比,有4个主要特点。
第一,公布的地名多,共有287个,而1947年公布的地名为172个。
第二,除公布岛、洲、礁、沙、滩名称外,还对水道(门)进行了命名,共公布了13个水道(门)标准地名。
第三,改变了名不副实的地名。如1947年公布的舰长暗沙、仙宾暗沙、信义暗沙、海口暗沙等,实际上不是暗沙,而是礁,这次公布都改为礁;1947年公布的北子礁、南子礁实际上不是礁,而是岛,这次公布都改为岛;1747年公布的毕生岛、玉诺岛等,实际上不是岛,而是礁,这次公布都改为礁等。
第四,采用渔民习用地名作为标准地名及与部分标准地名相对照,使历史悠久、流传民间的渔民地名公诸于世。
其中,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采用渔民习用地名,是最重要的特点,最主要的成果。
2 渔民习用地名与琼人俗名
渔民习用地名或当地渔民习用地名,又叫渔民地名,都是琼、粤渔民给南海诸岛的命名,是南海诸岛土地名。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使用的渔民习用地名共129个,除“月牙岛”一名外,其它128个全是海南岛渔民给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命名,海南岛渔民给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命名,叫南海诸岛琼人俗名。“琼人俗名”一词,最早见诸文字的是《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陈天赐编,1928年6月)及《调查西沙群岛》(沈鹏飞编,1928年)二书中提到的琼东县人李德光等呈报的“承领经营吧注岛及吧兴岛种植渔业计划书”所附《西沙群岛图》(图1)及图说。在该图中有双帆、长岛、吧注、吧兴、吧兴谷、三圈礁、干豆、鸭公、银岛、四江、三脚、二圈礁、老粗、圆岛、尾岛、大圈礁、白岛仔、半路等18个地名,在每个地名之前均注“俗名”或“琼人俗名”。而在图说中称:“民等承领之地为吧注岛及吧兴岛(均系琼人俗称),于图中均以红色绘其周围为记,而吧注岛之位置则在长岛(琼人俗称)之南端”,亦提到琼人俗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公开出版刊物中最早出现“琼人俗称”一词的是1985年。
记载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最多的是各种版本的《更路簿》和1973年海南行政区水产局、国营水产公司和海南水产研究所3单位组成的联合小组编写的《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前者共载南海诸岛琼人俗名114处,后者共载100处。
国内出版的书籍最早记载南海诸岛琼人俗名的是《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记载了吧(巴)注、巴兴、圆岛3个琼人俗名;记载最多的是《调查西沙群岛》记载了吧注(巴岛)、小巴岛、吧兴、三脚岛、四江岛小三脚岛等6个俗名。
3 渔民习用地名的地貌类型名称及含义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有些只列专名,而未写通名,如干豆(北礁)、石龙等;有的既标专名,又注通名,如黄山马峙(太平岛)、八辛郎(湛涵滩)、三筐(浪花礁)、石塘(永乐群岛)、大圹(华光礁)、二圈(玉琢礁)、红草门(红草门)、五风(五方礁)、大罗孔(马欢岛)、墨瓜线(南屏礁)、贡士沙(贡士礁)、红草线排(乐斯暗沙)等。其中峙、郎(廊、榔)、匡(筐)、塘、圹、圈、门、风、孔、线(沙)、线排等,都是渔民习用地名的通名。这些通名属地貌通名,它反映了南海诸岛的地貌特征。
3.1 匡(筐)、圈、塘、圹、门、风和孔
南海诸岛的珊瑚礁,在形态结构上以环礁为多。环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外的环状礁体,叫礁环;二是在内的被礁环包围的浅水澙湖,叫礁湖。海南岛渔民也把环礁分为两部分,并给予形象、适当的命名。他们把包围着浅水澙湖的礁环,因形如箩筐,而称为“筐(匡)”,把被筐(圈)包围的礁湖,因风浪比外海小,似水塘,而称之为“塘”。礁湖被礁环包绕,比礁环低,如穴,又称为“圹”。
海南岛渔民除对礁环和礁湖分别称为筐(圈)和“塘”、“圹”外,对整个环礁,也用筐、或圈、或圹来称呼,即笼统地把环礁称为筐、或圈、或圹。如西沙群岛华光礁是典型环礁,在李根深手抄本《东海、北海更流簿》中称“大筐”(自大筐去半路峙用银坤三更)。在苏德柳手抄本《更路簿》中称“大圈”(自大圈至半路,用银坤加二线丑未,三更)。蓬勃礁也是典型环礁,在《东海、北海更流簿》中称“三匡”,在《更路簿》中称“三圈”或“三圹”等。
环礁常有缺口,是礁湖与外海沟通的水道,海南岛渔民对水道的称呼,因其可供船舶进出,有如门户、而称为之“门”。如晋卿岛与琛航岛之间水道,称为四江门;全富岛与银屿间水道,称为银屿门等。礁环上的暗礁或岛屿,称为风或孔。海南文昌口音风、孔与方同音,故风、孔即“方”,地方的意思,五风(五孔)即环礁上5个地方(暗礁),罗孔即环礁上的两岛(罗与两同音)。
3.2 峙、线(沙)、线排(沙排)和郎(榔)
对高潮也不被淹没的岛屿和沙洲,海南岛渔民称之为“峙”,如珊瑚岛称“老粗峙”,西月岛称“红草峙”,安波沙洲称“锅盖峙”等。
对高潮淹没、低潮显现的暗礁,因常排列成串,远望成线,海南岛渔民称之为“线”,如南屏礁称“墨瓜线”,柏礁称“海口线”等。海南音“线”与“沙”同,故暗礁又称“沙”,如美济礁称“双门沙”,六门礁称“六门沙”等。
对低潮也不出露、淹没海面下较浅的暗沙,海南岛渔民称之为“线排”、“沙排”,如乐斯暗沙称“红草线(沙)排”。
对低潮也不出露、淹没海面下较深的暗滩,海南岛渔民称之为“郎”。因暗滩虽较深,但从事渔业生产围网时,围网仍受阻拦。海南话“拦”和“郎”同音,故称为“郎(榔)”,如称西沙群岛湛涵滩为“八辛郎”,称滨湄滩为“三筐大榔”等。
4 渔民习用地名中的具体岛礁名称及含义
渔民习用地名中具体岛礁名称,多能形象生动地反映岛礁的主要特征。现按1983年公布的地名顺序逐一叙述。
干豆(北礁):相传曾有渔民在此拾得沉船遗下的干蚕虫,故名。
尾峙、尾岛(金银岛):海南岛渔民习惯称东、东北为头,称西、西南为尾。尾峙在永乐群岛最西。
筐仔、筐仔峙(羚羊礁):是呈三角形封闭性小环礁故名“筐仔”。
筐仔屿(筐仔沙洲):为筐仔(羚羊礁)上的小沙洲,因而得名。
圆峙、圆岛(甘泉岛):因岛圆如锅得名。
老粗岛、老粗峙(珊瑚岛):岛上灌丛茂密,林冠参差不齐,表面望去,给人粗糙印象。
全富峙、全富、曲手(全富岛):相传该地多沉船,到此多能拾到财宝,故名全富。该岛与鸭公、银峙三岛一起,看,上去像手肘,得名曲手。
鸭公峙、鸭公岛(鸭公岛);大部由礁石组成。岛形似鸭公。
银峙(银屿):相传清代沉船于此留有银子。
银屿仔(银屿仔):与银屿(银屿)共基一礁盘上,面积逾2000m,比银屿(0.01k㎡)小。
咸舍、咸且岛(咸且屿)海南话“成涩”之谐音,咸涩是吝啬的意思。该处海产不丰, 故名。
石屿(石屿):该岛是由沙、海滩岩、珊瑚礁结成岩礁故名。
四江门、四江岛、世江峙(晋卿岛):该岛与老粗、圆峙和三脚构成一矩形,从东北方到其中,必经该岛,如同门户,故名。
三脚、大三脚岛三脚岛(琛航岛):岛呈弯曲三角形得名三角,谐音三脚。一说该岛与老粗、圆峙鼎足而立,故名。
三脚屿、小三脚屿(广金岛):与三脚(琛航岛)共处一礁盘,比三脚小。
二筐、二塘、二圈 (玉琢礁):以距离“上七下八岛”远近为标准玉琢礁排行第二,为第二个环礁(筐、塘、圈)。
大筐、大塘、大圈(华光礁): 以距离“上七下八岛”远近为标准排行第一,又是西沙群岛最大环礁。
白树仔、白峙仔、白礁(盘石礁):是环礁礁盘上白色小沙洲。
半路、半路峙、螺岛(中建岛):雏形沙岛。位于西沙群岛最南又当到南沙群岛中途,故名半路、半路峙。该岛盛产马蹄螺得名螺岛。
上七岛、东七岛、上峙(宣德群岛):见“西八岛、下八岛、下峙”。
猫注、吧注、猫岛(永兴岛):海南音“注”与“峙”同。相传岛上多鼠,渔民携猫防鼠逸野成野猫,遂名猫注。一说“吧”是有把握的意思,永兴岛是西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160k㎡),且树木高大,是航行中容易找到的目标,因名吧注。
小巴岛(石岛):与吧注同在一礁盘上,面积仅0.08k㎡,比吧注小故名。
七连屿:原由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和南沙洲等7个岛屿和沙洲组成。海南岛渔民称之为“七连”、“七连峙”。
红草一、红草岛(南沙洲):沙洲上生长红色马齿苋,从南向北的顺序,南沙洲排列第一,是第一个红草沙洲,故名。
红草二(中沙洲):是第二个红草沙洲,故名。
红草三(北沙洲):是第三个红草沙洲,故名。
三峙、三岛(南岛):自永兴岛始经南沙洲,此为第三,故称三峙。
石峙、石岛(中岛):海滩上有海滩岩出露故名。
长峙、长岛(北岛):岛呈长条形得名。
船暗岛、船晚岛(赵述岛):即船只可转来避凤的处所之意。
船暗尾、船晚尾(西沙洲):位于“七连屿”最西,船暗之西(尾)部故名。
巴兴岛、猫兴、吧兴岛(东岛):“巴”指有把握,“兴”指兴旺。该岛海产丰富,到此生产,定能丰收,故名巴兴。
尖石、双帆(高尖石):南海诸岛中唯-露出海面的火山岛,成三级塔形,周围陡峭壁立,远望似帆船,因而得名。
北边廊、北边郎(北边廊):郎(廊)即暗滩。因位于湛涵滩北面而得名。
三筐大榔、三筐大郎(滨湄滩):因近三筐(浪花礁)得名。
仙桌、八辛郎(滨湄滩):海南音仙与辛相同。由3组暗沙组成品字形。
三匡、三筐(浪花礁):以距离“上七下八岛”远近为标准,该环礁排列第三,即第三个环礁(筐)。
老粗门(老粗门):珊瑚岛与甘泉岛间通海水道因老粗峙(珊瑚岛)得名。
银屿门:全富岛与银屿间水道,琼人俗名为银屿门,因银屿得名。
四江门、四江水道(晋卿门):晋卿岛与琛航岛间水道,因四江门(晋卿岛)得名。
红草门(红草门):“七连屿”与永兴岛间水道。因红草沙洲得名。
双峙(双子群礁):群礁上有两小岛,距离相近,有如孪生兄弟故名双峙。海南话“罗”与“两”同音,双峙又称“奈罗”。
贡士沙、贡士线(贡士礁):三角形封闭性环礁,低潮出露。
奈罗上峙(北子岛):在奈罗(双子群礁)偏东北故名奈罗“上”峙。
奈罗下峙、奈罗峙仔(南子岛):南子岛在奈罗偏西南而得名。
奈罗线仔(奈罗礁):因近奈罗上峙而得名。
奈罗角、奈罗谷(永登暗沙):海南岛民“角”、“谷”同称。指地形尖突、礁石出露或偏远者。永登暗沙在奈罗(双子群礁)东北16海里东北端有一礁块出露,因而得名。
红草线、南奈罗角(乐斯暗沙): 处奈罗角以南,遂称南奈罗角。沙洲尾部有铁葱(红草)生长,得名红草线。
铁峙群礁(中业群礁):因群礁上的铁峙(中业岛)得名。
铁峙线排、铁峙铲排(铁峙礁):海南话“线”与“铲”同音,因铁峙得名。
梅九(梅九礁):在中业群礁东环礁,礁盘似求神问卜用的杯夹,海南俗称“梅九”,因而得名。一说礁盘似玳瑁脊上最后两片鳞,这两片鳞海南话称“梅九”,故名。
铁峙(中业岛):中业群礁西环礁北面有3个珊瑚礁成串,位居海面附近,时隐时现,远望如水中铁链,渔民称之为“铁链”。中业岛与铁链共居同一环礁礁盘,故名铁峙。
铁线(铁线礁):铁线即铁链,因是线(礁),名铁链线,简称铁线。
丑未(渚碧礁):从铁线取丑未方向可达该处,故名丑未。
双黄(双黄沙洲):低潮时有一对状如蛋黄的珊瑚礁露出海面,故名双黄其中有一个礁上有沙洲。
第三峙(南钥岛):海南岛渔民到南沙群岛生产,以双子群礁为第一站,中业岛为第二站,南钥岛为第三站,因而得名。
铜锅、铜金(杨信沙洲):因沙洲和礁盘均呈圆形,有如铜锅故名。
裤归(库归礁):有两个礁块共居一个礁盘上形如裤裆海南方言,“裆”念“归”,裤裆叫裤归。
黄山马、黄山马峙(太平岛): 海南文昌话称岭为“马”,山马即山岭。太平岛是南沙群岛面积最大的岛屿,海上望去似岭,故名。
马东、黄山马东(敦谦沙洲):因位于黄山马(太平岛)东而得名。
高佛(舶兰礁):九章环礁北端,礁盘呈卵圆形。
银饼、银锅(安达礁):礁盘上有不少圆盘状礁块出露。
南乙、南密(鸿庥岛):岛呈椭圆形,有砾堤围绕,中为洼地。
南乙峙仔、沙仔(南薰礁):邻近南乙,其上有高2m沙堆,面积比南乙小故名。
东南角(小现礁):在大现礁之东南,因而得名。
劳牛劳(大现礁):为无缺口之小环礁,表面海水似“流不流”,谐音而成“劳牛劳”。
西北角(福禄寺礁):在大现礁之西北,因而得名。
九章(九章环礁):海南话“九”是“多”的意思,章指障碍,群礁多险礁,障碍就多,故名九章。
秤钩(景宏岛):景宏岛与大秤钩(赤瓜礁)是九章群礁仅有的两岛,因大秤钩而得名。
南门(南门礁);南门礁的礁门在北面,船舶需向南驶入礁湖,故名南门。
西门(西门礁):西门礁的礁门在东面,船舶需向西驶人礁湖,故名。
东门(东门礁):东门礁的礁门在西面船舶需向东驶人礁湖,故名。
长线(长线礁):为长形暗礁。
牛轭(牛轭礁):外形酷似牛轭。
染青峙(染青沙洲):因沙洲附近海水青绿而得名。
赤瓜线(赤瓜礁):海南岛称海参为瓜。该处盛产红海参遂名赤瓜。有礁块高出海面1.3m,为一礁岛,礁盘形状如秤钩,又称大秤钩。
鬼喊线(鬼喊礁):因多礁滩经风浪拍打,呼呼作响,浪啸之声不绝,有如“鬼”喊。
秤钩线(华礁):因近秤钩(景宏岛)得名。
上士戊(永暑礁)海南文昌话,“”是“堆”的意思。低潮时有礁石露出、礁块堆叠故名。一说因该处地形复杂海水激腾翻浪不止像是自下向上涌,“上”意为上涌、上翻。
火哀(火艾礁):长形环礁像海南岛用椰丝卷成的点火绳,俗称火哀。
红草峙(西月岛):岛上有红色或紫色马齿苋类草木植物生长,因而得名。
大罗孔、罗孔(马欢岛):马欢岛与费信岛居同一礁盘上,罗孔意为两岛,因马欢岛比费信岛大,故名大罗孔。
罗孔仔(费信岛):费信岛比马欢岛小仔为小之意,故名。
五孔、五风(五方礁):指礁盘上5个地方(礁)。文昌口音“孔”与“方”相同,故名。
五方尾:为五方礁中一礁石,因居环礁西南端,海南岛渔民称之为“五方尾”。
五方头:为五方礁中一礁石,因居环礁东北端海南岛渔民称之为“五方头”。
半路半路线(半路礁):据苏德柳抄本《更路簿》载:“自五风去鱼鳞用辰戍四更收,对东南,半路有线一只,名日半路线”。
鲎藤(鲎藤礁):低潮时出露一串串礁石,似鲎产卵像藤一样相连接,故名。
三角、三角礁(三角礁):为三角形环礁因而得名。
禄沙、一沙(禄沙礁):三角形环礁东北一小礁。
双门、双沙(美济礁):环礁南面有两个礁门,用门数给环礁命名指两个门的环礁。
双挑、双担(信义礁):椭圆形环礁上有四块礁石,望去像两付担子,故名。
脚跋(海口礁):圆形小环礁,无缺口,礁湖水浑色黑,似海南岛陶制洗脚盆——“脚缽”,仿音而成。
海公(半月礁):渔民供奉的“神”男神称“公”,女神称“娘”。半月礁东南有倾斜岩层出露像似渔民供奉的男海神,遂名“海公”。
石龙(舰长礁):狭窄环礁,有条状礁石,因而得名。
断节(仁爱礁):礁环南半部断成数段(节),互不相连,故名。
鱼鳞(仙宾礁):环礁西北端和东南端有不少礁块突起星星点点,片片相间,状如鱼鳞。
牛车英(牛车轮礁): 海南方言,轮读英音。低潮时,礁盘出露呈浑圆形,像是海南木制牛车的轮子,故名”牛车英”。
东头乙辛(蓬勃暗沙):在南沙群岛东面,《更路簿》载: “自鱼鳞(仙宾暗沙)至(东头)乙辛(蓬勃暗沙)使乙辛二更”。即自仙宾暗沙取乙辛方向航行,可到南沙群岛东面的蓬勃暗沙。
眼镜(司令礁):长形环礁中有沙洲,将湖一分为二,状如绿色眼镜。
无乜线(无乜礁):“无乜”为粤、琼方言是“没有什么”之意。因该环礁有火山岩或火山物质,海产不丰,没有什么可捕捞。
恶落门(南华礁):环礁南端有一口门,内宽外窄,口门朝东南,不对风向,帆船难人,得名恶落门。粤、琼方言“恶”是难的意思,恶落即难落、难人、难进故名。
六门、六门沙(六门礁):环礁有6个口门。
石盘(毕生礁):礁盘西南部出露一大而平礁石,似磨盘。
深圈(榆亚暗沙):为沉没环礁礁湖水深。
二角(二角礁):深圈北段尖突部分一礁石, 故名。
浪口(浪口礁):深圈西段一礁石,高潮仍出露。
线排头(线排礁):深圈东段一珊瑚礁为暗沙,又居东,故名。
簸箕(簸箕礁):为小环礁,其椭圆形环礁轮廓似簸箕。
大光星(光星礁):“光星”是海南岛渔民对金星的俗称。该星或晨现于东,或昏现于西。大光星与光星仔位于同纬度,一东一西犹如光星,因一大一小分别称大光星和光星仔。
光星仔(光星仔礁):见“大光星”。
铜钟(南海礁):西北一东南向环礁,浅湖中有沙洲,似铜钟之钟锤。
海口线(柏礁):东北至西南方向伸延的石排,礁盘以礁头多为特点。
单柱(单柱石): 柏礁西南端一大礁石,高46m状如柱。
鸟鱼锭(鸟鱼锭石):柏礁东北端高出海面1.8m一群礁石,状如锚锭,渔民称“鸟鱼锭”。
锅盖峙(安波沙洲):是中国最南陆地。发育在圆形礁盘上,礁盘四周陡峭形似锅盖。
铜铳仔(华阳礁):邻近大铜铳(东礁), 比大铜铳小因而得名。
大铜铳(东礁):礁形似铳(古时大炮)。
弄鼻仔(中礁):邻近大弄鼻(西礁),比大弄鼻小。
大弄鼻(西礁): 环礁形似鼻窿,海南口语成窿鼻。因“降”音近“弄”遂成弄鼻。
鸟仔峙(南威岛):该岛海鸟众多尤其产卵期间,海鸟群集,因而得名。
西头乙辛(日积礁): 从鸟仔峙取乙辛方向,可达日积礁,与东头乙辛,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石公厘(弹丸礁):礁盘东部有大群高出海面1.5~3m的礁块,一个接着一个竖着,海南方言大石头叫石公像是石头搭成的篱笆,因名石公篱,谐音成石公厘。
五百二(皇路礁):相传有人在此拾得五百二十块锡锭,故名。近代海南潭门县林玉树也曾在此拾得锡锭。
丹积、丹节(南通礁):“节”是礁石出露单位。礁盘上有一高1.2~1.8m礁石出露,故名单节,谐音成丹节、丹积。
墨瓜线(南屏礁):因盛产黑海参得名。
沙排(曾母暗沙):中国领土最南点。沙排指暗沙,本是通名,作专名用。
5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采用渔民习用地名的意义
中国人民很早就在南海诸岛从事生产活动,对南海诸岛的一岛一礁都很熟悉。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分别给予命名。这套地名叫做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其中除东沙群岛渔民习用地名月牙岛外,全是海南岛渔民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命名,是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渔民习用地名。
渔民习用地名,多以“更”和“路”的形式记载于《更路簿》中。“更”是指渔船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时间或距离,“路”是指航行针路,即航向。针路是用中国古代发明的罗盘测定,用罗盘方向表示的,即把圆周分成24等分,用四维、八干、十二支来表示24个方位。每条更路均包括起讫地点、针路和更数。如“自猫注去干豆,乙辛兼辰戌,四更收”,意思是自猫注(永兴岛)去干豆(北礁)用乙辛兼辰戌针(285°~300°)四更(约8h)可以到达。海南岛渔民除用更路确定岛礁具体位置外,还用罗盘方位给岛礁命名,如丑未(渚碧礁)、东头乙辛(蓬勃暗沙)、西头乙辛(日积礁)等。这表明渔民习用地名具有民族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渔民习用地名中,有的与中国古籍记载的南海诸岛地名相一致。在海南岛渔民收藏的《更路簿》中,多载有渔民习用地名“石塘”,如“自石塘世江门出,上猫注,用甲庚,五更收”(苏德柳本《更路簿》)。据记载判断,渔民习用地名“石塘”指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这和北宋以后古籍记载西沙群岛为“石塘”相一致;又在《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中,载有渔民习用地名“鬼喊线”,它位于南沙群岛的九章群礁,而在明顾玠《海槎余录》中,载:“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万里长堤在其南,波流甚急,舟入回溜中,未有能脱者……又有鬼哭滩,极怪异……”。据分析,“鬼哭滩”亦在九章群礁,且粤琼言,“喊”是“哭”的意思,渔民习用地名“鬼喊线”应是《海搓余录》记载的“鬼哭滩”。渔民习用地名与古籍记载地名一致,说明他们之间有一定渊源关系,反映渔民习用地名也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南海诸岛的命名。
在渔民习用地名中,可以看到:海南岛渔民很早就把环礁分为“筐”和“塘”(或圹)两部分。把珊瑚礁体按距离海面深浅分为峙、线(沙)、线(沙)排和郎4类,这些都与近代的分类相似。海南岛渔民对岛礁的命名,是根据岛礁的不同特征,而这些地名所反映的特征,有不少和现状大致相符。表明渔民习用地名具有一定科学价值,是世代渔民长期在南海诸岛从事生产实践的产物。
渔民习用地名中有以当地语言命名的,如峙、咸舍、五方、罗孔、裤归、牛车英、赤瓜、无乜、恶落、九章、鬼喊线等;有以当地使用物命名的,如火哀、梅九、脚跋等,表明渔民习用地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性突出,是地道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命名。
据统计,渔民习用地名总数达130多个。对同一地点的名称(地名)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内外书刊有关琼人俗名记载和各种《更路簿》以及《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对琼人俗名记载中,几乎相同,显示渔民习用地名具有稳定性。
据调查,目前海南岛渔民赴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时,许多仍使用《更路簿》作为航行指南,他们能顺口背诵更路,熟悉渔民习用地名。可见,渔民习用地名是南海诸岛地名中使用率最高的地名。
综上所述,渔民习用地名是来历清楚,证据充分,有案可查,历史久远,内容丰富,流传民间,影响广泛的,是地道的中国人的命名。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是中国政府第4次,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1次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它与以往3次命名相比,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名从主人”的原则,大量采用渔民习用地名,总数达129个,包括4个实际已用作标准名称(银屿门、七连屿、五方尾、五方头),而未列出渔民习用名称的地名。在129个渔民习用地名中,有48个作为标准地名(含用渔民习用地名谐音的),有81个作为“当地渔民习用名称”列出,与标准名称相对照,从而把南海诸岛官方地名与渔民地名汇合起来。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大量采用渔民习用地名,其意义是很大的。渔民习用地名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采用和公布,有利于永久保存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渔民习用地名形象生动,有的能望名知意,它的采用和公布,有利于普及这套具有群众基础的地名;渔民习用地名流传于民间,尤其流传于海南岛,它的采用和公布,有利于扩大土地名的影响和使用范围,提高使用率;渔民习用地名是地道的中国人的命名,它的采用和公布,有利于减少外来影响,维护国家的尊严;渔民习用地名历史久远,它的采用和公布,证明最早给南海诸岛命名的是中国人民,最早总结南海诸岛航行经验的是中国人民,南海诸岛的主人是中国人民。
总之,1983年审定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现行南海诸岛地名)及其对渔民习用地名的大量采用,是在地名命名方面对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维护,是从地名角度重申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来源:《热带地理》2005年 第2期
作者:刘南威
选稿:周辰
编辑:林丽婕
校对:程亮
责任编辑:郝志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