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三个节日并称为四大祭祖节。《易经》中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阳,又称重九节。还有九月九、老人节等说法。

重阳节起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并逐渐涵盖了敬天、谢祖、祭农的内容。后来延伸为敬祖尊老、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活动。杜牧的名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生动描写了重阳当日赏菊佩菊的场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

佚名作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

刘明华作品

重阳时节,最当季也最具魅力的花材就是菊花。历代诸多诗词名篇都有歌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忽逢重九日,无奈菊花枝。”“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此外,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一诗中写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唐代诗人徐铉在《九日雨中》写到:“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将重阳节菊花的形神姿态写得细腻动人。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3)

刘明华作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4)

刘明华作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5)

任凤兰作品

明代涵盖全年的花历《花月令》中写到:“九月,菊有英。芙蓉冷。汉宫秋老。芰荷化为衣。橙橘登。山药乳。”《瓶史月表》里则说:“九月,花盟主菊花。花客卿月桂。花使令老来红、叶下红。”九月重阳之时,菊花含英,芙蓉绽放,橙黄橘绿,桂花飘香,虽是晚秋,大自然芳香盈怀令人感动。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6)

刘明华作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7)

刘明华作品

东晋陶渊明视菊花为“候时之草”,不从群芳、俭让春夏、傲立寒秋。唐代的元稹写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被古人敬为高洁的君子风范,又是凝结天地灵气、阴阳之华的延寿客、不老草,是延年益寿的象征,以菊入酒,以菊泡茶的饮食习惯在古代已经形成共识,影响极深也流传至今。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8)

刘明华作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9)

施建萍作品

在台湾中华花艺教授李丽华的作品《菊华盛开》中,壶承为器,茶壶为配件,南天竹、小野菊、青苔、仙翁、树皮等为花材。取唐诗《过故人庄》的诗意情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壶承为花器,将小南天竹插入,一叶寄情绿郊万里,表现田家绿意;以小野菊为主花,一花象征野陌千色,表现重阳菊花盛开;于器心放置青苔,将隐者放入,闲话桑麻;横跨树皮一段,以青苔掩盖,至凉亭坐于其上;以两件茶壶为配件,表现茶山满园,茶蕴香馥。这件典型的重阳节作品,写实中又突出意象,令人回味无穷。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0)

李丽淑作品

除菊花外,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代表花材。流传千古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将重阳感怀,登高望远,佩戴茱萸的习俗,浸透在浓烈的思乡心绪中,令人感慨不已。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1)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2)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3)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4)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5)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6)

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袚除不祥。”所以在重阳节,菊花与茱萸都有吉祥祈福与避邪的寓意。正如唐代诗人沉佺期有诗云:”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7)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8)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9)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朗读节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0)

以上为李丽淑作品

除菊花与茱萸外,桂花、芙蓉、山归来、金狗毛、柿子、大叶南蛇藤、状元红、玉山假沙梨、川七、青葙 、黑藤仔、乌桕、松、柏、鸡冠、向日葵、玫瑰、桔梗、香石竹、兰花、水蓼等,也都是应季花草,可以插作在重阳节主题的作品中。

★感谢禅花门创始人刘明华、台湾中华花艺教授李丽淑提供图文

(本报记者采薇撰稿)

声明:本文版权归属《中国花卉报》社,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篡改,违者追究法律责任。若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号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