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马相伯复旦首任校长)

教育,国之大事也。在如今"科教兴国"旗帜的引领下,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科技。在古代,教育虽然多是达官显贵之学。但诸如孔子这样的有识之士,也提出过"有教无类"的主张。很多老师以"诲人不倦"的姿态,积极兢兢业业地培养着下一代。李商隐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对古代教育者最动人的讴歌。

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很多报国无望之人把希望寄托给了下一代。在思想蒙蔽、科技落后的情况下,教育事业被逐渐提升日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教育界的能人。如"三跪九叩"的"乞丐校长"武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蔡元培;"中国人民教育的旗手"陶行知等等。他们尽心竭力为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后辈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这些教育家中,复旦第一任校长马相伯,也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任劳任怨地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付出了80载。但是他为何在1939年逝世时却说:我只是一条狗,叫了100年,也没有叫醒中国?

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马相伯复旦首任校长)(1)

求学、驱逐、卖国

马相伯生于1840年。那一年,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百余年屈辱历史的开端。马相伯卒于1939年,那一年,中华大地惨遭日寇铁骑地蹂躏。马相伯的百年人生,就是一部屈辱和抗争同在的中国近代史。

马相伯出生在书香门第,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马相伯5岁入私塾,在思想上他从小就接受着中西合璧式的教育。受父母的影响,马相伯也从小信奉天主教,但是在那个国人受尽洋人欺侮的年代,马相伯与天主教之间,有着一种朦胧的若即若离关系。

1951年,11岁的马相伯只身一人从江苏镇江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求学。一路上,小小年纪的他不觉旅途劳顿,他憧憬着未来,或许这一次旅途,会给他今后的人生带来别样的意义。

到了上海后,马相伯来到徐汇公学,那是一所法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他在那里一待就是18年,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拉丁语、法语、希腊语等8门语言。他希望所学的这一些能够救他、救国、救人民。

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马相伯复旦首任校长)(2)

1870年,马相伯获神学博士,晋升为神父,并担任该校校长。但西方教会来中国传播的目的,无非是想要限制中国人的思想。这违背了马相伯"学术自由"的理理念,因此他屡与教会人员发生冲突。

1876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灾年,那一年出现了百年难遇的饥荒——丁戊奇荒。百姓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看到国人食不果腹的可怜惨状,马相伯自筹了2000两白银,救济灾民,但却因此遭到教会的软禁。马相伯一怒之下宣布退出教会,投身到洋务运动中。

马相伯因为精通多国语言,顺利地成为了李鸿章的幕府之人。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李鸿章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在谈判桌上,马相伯与敌人唇枪舌剑,一心为国。但无奈弱国无外交。马相伯因此背负了"卖国贼"的骂名,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认这个亲生的儿子,至死母亲都不愿再见马相伯一面。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马相伯意识到:中国的希望在下一代,想要自强就要兴办教育,想要兴办教育,首先要开学堂。

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马相伯复旦首任校长)(3)

复旦

1900年,此时已经60岁的马相伯揣着一事无成,救国无望的悲凉。把自家位于青浦、松江的3000亩良田,捐献给了教会,目的就是为了办一所中西大学堂。然而教会却对他冷嘲热讽,神父们拿了钱不办事儿,学堂被他们以各种理由一再耽搁。

此时绝望又一次写满了马相伯心头,他真的不知受洋人欺侮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好在当时身为南洋公学教师的蔡元培,带着24名学生找到马相伯,想让他教拉丁文。马相伯就一股脑地把数学、天文、法语等课程,全部都教给了学生们。一人求教会无果,身无分文的马向伯就带着24名学生,一起向教会求办学堂,教会这才答应马相伯的办学要求。

1903年3月1日,马相伯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中国第1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正式成立。"震旦"就是梵文中"中国"的意思,可以说马相伯创办这所学校,寄托着自己全部的希望和梦想。然而第2年,他却被教会赶出了学校。原因是教会希望震旦培养的学生,应该天天祷告,虔诚信奉天主教,但马相伯抱着救国的目的,只教知识不传教。

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马相伯复旦首任校长)(4)

1905年,被赶出震旦大学的马相伯,已经是一个65岁的风烛残年的老头了。寒风中,再一次身无分文地他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四处筹钱,希望能够把学校再办起来。终于在一个破旧不堪的衙门中,没有一张桌椅,靠着一块黑板和下面100多个学生,一所学校成立了。马相伯给这所学校取了一个,哪怕在100多年之后依然是震天响的名字——复旦。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是古诗《卿云歌》中的句子,也暗含了"复兴震旦,复兴中华"的信念。

辛亥革命后,马相伯担任南京市长。1913年,马相伯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复旦公学正式更名为复旦大学,那是上海第一所,完全可以与外国教会大学相媲美的,由中国人自己建起来的私立大学。大学的复兴,再一次燃起了马相伯的斗志,让这个已经70岁老头的身上,涌现出了20岁的年轻热情。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残酷的现实却没有让这位教育家安享晚年。

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马相伯复旦首任校长)(5)

我是一条狗

1931年,918事变爆发,马相伯有心鼎力相助于前线,但奈何此时他身无分文,他所有的积蓄都用来办教育了。于是,马相伯拖着一条病腿,跑到街头靠卖字筹钱,一个字儿30块,一副对联50块。就这样30 、50地攒着,硬生生攒了10万元,全部捐给了前线。那一年马相伯91岁。

南京沦陷后,马相伯前往重庆,由于战事相阻,他绕道于越南,可没想到晚年他的最后一段时光,就一直留在了越南。1939年4月6日,是马相伯的百岁华诞,他抱憾不已,没能在祖国度过自己的最后一个生日。当众多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纷纷向他发来贺电时,马相伯却说:

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救国重于祝寿,当团结御侮,愿拼老命和爱国人民一道,抗日救亡。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嫌自己为国家做的还不够多,他愤怒侵略者没有被赶走,他慨叹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他心中想的只有4个字:抗日救国。

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马相伯复旦首任校长)(6)

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燃尽了最后一丝灯芯。他没有迎来抗日的胜利,带着遗憾溘然长逝,终年百岁。他穷尽一生都在救国,但最后自己却成为了亡国奴。他百岁的一生中走过5个皇帝,历经过6任总统。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救国于危亡。他无奈地想要自己负重前行,于是耗尽毕生心血兢兢业业为教育付出了70年,只为救国救民,但是最后却没有见到一丝希望。他在给朋友胡愈之的信中说:我只是一条狗,叫了100年,还是没有把中国叫醒。

1945年抗战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切马老再也看不到了。或许对他来说最大的遗憾,还是没有亲眼见证如今复旦的辉煌。现在复旦大学的鼎盛以及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飞速发展,已经足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亡灵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