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灭夏有什么历史(夏桀实际上就是虞舜)
殷商王族周祭谱
对“商汤灭夏”的质疑凡是接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夏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叫“夏桀”。商汤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汤灭夏”。
然而,随着殷商甲骨文的出土,人们发现商朝王族并不把商汤当成商朝的建立者,而是把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当成商朝的建立者。
再者,随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人们渐渐意识到,夏朝根本不在河南地区,而是在四川地区。并且,夏朝和商朝是同时存在的。
那么,所谓的“商汤灭夏”就很值得怀疑了。
难道,所谓的“商汤灭夏”是周朝人编造的谣言?
《史记》里说夏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夏桀的名字叫“履癸”,《竹书记年》说夏桀的名字叫做“癸”。
而商汤的名字叫做“履”,商汤的父亲叫做“主癸(示癸)”。
由此可见,夏桀的名字“履癸”正是商汤父子的名字。
现在有些人开始认为夏桀是商汤的父亲,商汤是夏桀的儿子。“商汤灭夏”实际上是儿子推翻父亲。
这些说法虽然很荒唐,但除了这种说法之外,似乎真的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履癸”二字实际上是“夏桀”二字的误认。也就是说,人们把“夏桀”两个字当成了“履癸”两个字,所以才会出现“夏桀叫做履癸”的说法。
我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分析过,“履”、“夔”、“夒”三个字实际上同一个字。
“夒”字常被误认成“夏”字:
人们常常把“夏”和“夒”两个字混淆
再看“桀”和“癸”:
“桀”字和“癸”字也容易被混淆
所以“夏桀”两个字就被误认成了“履癸”。
夏桀——履癸
也就是说,“履癸”根本不是夏桀的名字,“履癸”两个字是“夏桀”两个字的误认。
那么,夏桀到底是谁呢?
夏桀就是虞舜夏桀和虞舜的共同之处:
文献中与帝舜有关的地名,都与夏桀密切相关。帝舜发达之前躬耕于历山,而夏桀兵败逃的地方也是历山;帝舜死于鸣条,而商汤伐夏的地方也在鸣条;帝舜埋葬于苍梧之野,夏桀逃亡途中也路过苍梧之野。
夏桀的妻子,有记载的是三个:妺喜、琬、琰。后来夏桀和妺喜一起逃往南方(南巢)。
虞舜的妻子,有记载的是三个:渐离、娥皇、女英。后来虞舜和渐离一起逃往南方。
“喜”和“离”字形相似,很容易被误认。
离——喜
妺喜——渐离
所以妺喜就是渐离。
娥皇的“皇”古音与“琬”可视为同音字,女英的“英”古音和“琰”可视为同音字。
可见,虞舜的三个妻子正是夏桀的三个妻子。
舜——太阳神如果我们去查字典,看看“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就会得出这样的结果:
“舜”字的基本解释
舜帝来自东夷有虞氏,而有虞氏是来自古代东北地区的扶余、肃慎之类的北方民族,他们的语言是古代的女真语。
“舜”就是女真语Shun的音译。我们知道,英语的“太阳”是sun。巧合的是,女真语的shun(舜)也是“太阳”的意思。
虞——太阳
《山海经》把舜称为“帝俊(帝夋)”,“俊(夋)”的古音也是shun,所以“帝俊”和“帝舜”是同一个人。《山海经》把帝俊描写成太阳神的形象,帝俊(帝舜)和自己的妻子生的孩子,是十个小太阳。可见,舜就是代表太阳。
桀——残暴的太阳“桀”字:
“桀”字的基本解释
据记载,夏桀昏庸无道。有人劝告他,他却声称自己是太阳。于是人们背地里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毁灭啊,我宁可和你一起毁灭!”
由此可见,“桀”的意思就是“残暴的太阳”,而“舜”的意思也是“太阳”,这也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夏桀为什么说自己是太阳呢?因为他的名字就叫“太阳”——舜。
夏桀伐岷山《竹书记年》提到“夏桀伐岷山”,《天问》里提到“夏桀伐蒙山”。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岷山(蒙山)”在四川地区。其实就是在山西省,而且“夏桀伐岷山”很可能就是舜政权取代尧政权的军事行动。
历史记载,夏桀攻打岷山,岷山人为了求和,送给夏桀两位女人:琬和琰。
而另外的历史记载,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给了舜,娥皇和女英。
古人常用同音字来代表人名和地名。经过笔者认真查询:娥皇的“皇(gwang)”和“琬(gwan)”可视为同音字,女英的“英(yang)”和“琰(yam)”可视为同音字。(括号里是近似的古代发音)
可以看出,岷山氏献给夏桀的两个女人,正是尧帝献给舜帝的两个女儿。换句话说,虞舜就是《史记》里的夏桀。
夏桀伐岷山,实际上就是虞舜部落攻入陶寺遗址,尧帝部落为了求和,献上两个女人。于是,两个部落联姻,形成了尧政权和舜政权的联盟。
陶寺观象台
为什么说“夏桀伐岷山”发生在山西呢?
我们知道,我们的汉语来源于古代的“古汉藏语”,也就是说古汉语和古藏语是相同的来源。古藏语就是古羌语,岷山的“岷”古音是mun,来自古羌语mum,和英语的moon基本同音。英语的moon代表月亮,而古羌语的mun是“太阳”的意思。古羌语的mun一般用汉字“文”、“汶”、“岷”表示,因为这几个字的古音都是mun。“岷山”的意思,就是“太阳之山”。
陶寺遗址出土的“文邑”二字
陶寺遗址出土的器物,带有“文邑”两个字。“文”就是mun,就是太阳,“邑”就是城市。所以“文邑”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太阳之城”。
“太阳之城”就是陶寺遗址,那么,“太阳之山”肯定离陶寺遗址不远。也就是说,夏桀所伐的岷山(太阳之山),就在山西省,不是四川地区的那个岷山。
陶寺遗址出土的盘龙
“商汤灭夏”实际上是“唐伐西夏”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逸周书·史记解》最早记录了“唐伐西夏”这件事:
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
意思是说,西夏国不重视国防,结果被“唐氏”消灭了。
《博物志·杂说上》也有类似记载:
昔西夏仁而去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唐伐之,西夏亡。
这里说的“西夏”,就是甲骨文中的“西邑”,也就是指山西省的陶寺遗址,这一点是很多人都能达成共识的,也是符合事实的。
但对于“唐氏”的理解,很多人都不假思索地认为“唐”就是“陶唐氏”,就是尧帝的部落。——问题就出在这里。
这里的“唐氏”绝对不是指“陶唐氏”,《鹖冠子》中有“尧伐有唐”的说法,可见这个“唐”是和尧帝经常发生战争的一个部落。
先秦文献中的“唐伐西夏”就是虞舜(西夏)被商征服的这个历史事件。
也就是说,“唐伐西夏”的“唐”指的是商部落,“西夏”指的是虞舜的部落。
怎么能证明“唐”代表商部落呢? 又怎么能证明虞舜政权就是“西夏”呢?
“唐鸮祖乙”铭文在商朝的青铜器上,有“唐号祖乙(唐鸮祖乙)”的铭文,可见当时的商朝王族就自称“唐”。
铭文:唐号祖乙(唐鸮祖乙)
商朝王族的姓氏本来是代表猫头鹰的“号(鸮)”,周朝人为了消除商朝遗民的“猫头鹰崇拜”,故意把代表猫头鹰的“号”说成是“子”,造成了后来的人们一律认为商朝王族的姓氏是“子”。
舜——太阳——夏夏朝的“夏”字,古音近似“哈”,是斯基泰语Khar的音译,也是“太阳”的意思。也就是说,“夏”就是太阳,太阳就是“夏”。
而“舜”也是太阳的意思,“舜”和“夏”都是代表太阳,所以人们就把舜帝的政权叫做“大夏”或“西夏”。但虞舜的这个夏(陶寺遗址)并不是大禹在四川地区建立的那个夏(三星堆遗址),两者是有区别的。
《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诸冯”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冯”就是“冯夷(冰夷)”,和殷商王族同族的河伯部落,就是曾经帮助上甲微打败有易氏(有虞氏)的那个部落。也叫彭国,周朝时期叫“倗国”。虞舜就出生在冯夷统治的范围(诸冯),应该是河南省或山西省。
关键是“负夏”这个词,“负”是古藏汉语'brug འབྲུག 的音译,意思是“闪电、龙”。
蜀山的“蜀”、昌仆的“仆”、不周山的“不周”,都是 འབྲུག('brug)的音译,都是“龙”的意思。
也就是说,负夏的“负”,就是“蜀”,就是龙。而“夏”是“太阳”的意思。
陶寺遗址,曾经是尧帝的都城,而尧帝的图腾就是龙,代表“负”。而陶寺遗址出土的“文邑”说明陶寺遗址是“太阳之城”,代表“夏”。
所以“负夏”就是陶寺遗址,也就是说舜帝后来就住在陶寺遗址。
大羿射日——祖乙伐蓝夷——唐伐西夏——商汤灭夏《山海经》里说,帝俊的十个儿子,就是十个太阳,烤得人们无法生活,于是就出现了射日英雄大羿。实际上大羿应该就是祖乙,羿(乙)消灭了危害人们的太阳,也就是消灭了舜政权。
除了“大羿射日”的故事,还有一个“后羿射日”的故事发生在三星堆遗址,是东夷有穷氏的后羿篡夺了夏后氏太康的王位。(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后羿射日”与三星堆的毁灭》或《彝族和三星堆的关系》)。
大羿射日
《史记·秦本纪》记载:“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十二年,伐荡氏,取之。宁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
就是说,秦宁公(秦宪公)十岁继承王位,第二年(十一岁)迁都到平阳,攻打唐社(陶寺遗址)。第三年与陶寺的人战斗,陶寺的王逃跑奔戎(投奔三星堆),消灭了唐社。第十二年(也是他去世的那年),彻底消灭了唐社。
很荒唐的一段记载!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就能迁都,就能消灭另一个国家!
司马迁的《史记》的内容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竹简上抄写的,然后整理成《史记》。不知道这段内容是从哪个国家的竹简上抄来的,这里说的“秦宁公伐唐社”实际上就是“祖乙伐虞舜”。
陶寺遗址的尧舜联盟,在商朝甲骨文中被称为“蓝夷”。“蓝”实际上是“龙”,指尧帝的部落;“夷”是指东夷有虞氏,代表舜帝的部落。
在商王河亶甲时期,就经常采取“伐蓝夷(伐龙夷)”的军事行动,河亶甲的儿子祖乙也采取了“伐蓝夷”的军事行动。而这个“伐蓝夷”正是先秦文献中记载的“唐伐西夏”,就是商朝消灭虞舜政权的历史事件。
“唐伐西夏”为什么变成了“商汤灭夏”?彻底消灭虞舜政权(蓝夷)的人是商王祖乙。经过笔者查询,祖乙的名字叫“滕(胜)”,与商汤的“汤”基本同音。商汤叫“大乙”,而“大乙”和“祖乙”也很容易被人们混淆。另外,商汤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唐”。所以,“唐伐西夏”很容易被人们解读成“商汤灭夏”。
大羿为民除害
《山海经》里说,大羿在消灭太阳之前,先消灭了几个危害人民的恶兽。《史记》里说,商汤在灭夏之前,先消灭了几个和夏朝关系密切的方国。甲骨文记载,商王在“伐蓝夷”之前,先消灭了几个蓝夷附近的方国。——这些线索,都把问题指向了一件事:大羿射日——唐伐西夏——商伐蓝夷——商汤灭夏。
可见,所谓的“商汤灭夏”实际上是商汤的第六代孙祖乙消灭虞舜政权。
周朝人为什么要编造“商汤灭夏”的谣言?周以前只是商的一个附属国,后来周推翻了商,属于“叛逆者”。所以周人必须通过篡改历史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周王把四川地区的历史事件复制粘贴到河南地区:“洛阳”本来是四川的广汉地区,也就是三星堆夏都所在地,却被周人复制粘贴到了河南地区。四川地区的夏朝和河南地区的商朝是同时存在的,而周人却把夏朝复制粘贴到商朝之前。为了能更好地衔接,就把“祖乙伐虞舜”改编成了“商汤伐夏桀”。
结语所谓的“商汤灭夏”是周朝人编造的谣言,夏朝和商朝是同时存在的。
商朝在河南地区,夏朝在四川地区。
附:殷商把夏朝称之为“戎”殷商甲骨文中把三星堆(夏)称为“戎”,如《甲骨文合集》6480卜辞“辛未卜,争贞,帝鸮其比沚戛伐斟方(斟寻),王自东⭕伐戎,陷于帝鸮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