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


《我和我的祖国》影片热映,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成就,蕴藉着亿万人的才华、奋斗和牺牲,哪怕是一个修表匠、一个出租车司机。一个城市同样如此。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一座从滩涂上兴起的城市,几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临港的开拓者、建设者和守护者。

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1)

临港新片区“天空之境”海滩。杨建正 摄

临港新片区揭牌已近100天,今天我们走进7位临港人,他们的故事就是临港的历程,他们的气质就是临港的品格,他们的梦想就是临港的未来。

陈月红

十年,她给临港的孩子造了三个“安乐窝”

陈月红来到临港已有十年,从2010年开办第一个园区(当时名为“滴水湖幼儿园”),到2014年校舍整体搬迁,再到2015年开办茉莉部分园,她在临港办了3个幼儿园园区,历经很多艰辛和不易。

2010年,陈月红奉命从金桥来到南汇新城创办一所新幼儿园。第一年开园,她就傻了眼,只招了58个孩子。但陈月红没有气馁,她和同事们齐心协力,办出一所优质园。2014年,“滴水湖幼儿园”被评为上海市一级园。

2014年6月,为了配合教育局对临港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的调整,陈月红放手了自己为之奋斗了四年的园所,带着团队整体搬迁到竹柏路275号。看着眼前杂草丛生、荒废已久的校园,陈月红一度想打退堂鼓。但她很快调整了心态,打报告申请装修经费,转身投入到新园所的基础建设中,一整个暑假都没有休息。开学时,校园焕然一新,所有人都惊叹她的办事效率。短短两个月,校园大变样,成了孩子们的“安乐窝”。

同年12月,陈月红接到通知,按照浦东新区教育局和南汇新城镇人民政府的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和市示范园冰厂田幼儿园结对。由此,滴水湖幼儿园正式更名为浦东新区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2015年,陈月红又接到新任务,在茉莉路再开一个分园,但这已难不倒她了,分部在2015年9月份正式开园。

如今,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的品牌在临港早已打响,家长们纷纷抢着送小囡来读书。陈月红感慨,在临港办学,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虽然辛苦,但很值得!”

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2)

冰厂田滴水湖幼儿园园长陈月红。陈炅玮 摄

施韡

这里曾带给他300年一遇的惊喜

今天又成为梦开始的地方

“施韡(wei)”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水兄”的雅号,在上海天文爱好者群体里几乎人尽皆知。水兄从小喜欢天文,经常到芦潮港农场看星星,后来又加入了上海天文馆的建设团队,与临港缘分颇深。

在上南中学读书,水兄加入了天文兴趣小组。后来参加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时,经常到芦潮港农场观测星空,还曾登上过小洋山岛(现在的洋山深水港)。“对临港的喜爱应该是从那时开始的。”

参加工作以后,水兄经常一个人开车来临港,寻找少年时观看星空的记忆。2009年,他还在南汇嘴观海公园观测到了300年一遇的日全食。“这份惊喜是临港带给我的!”

观看星空,更多是出于兴趣,加入上海天文馆的建设,则是为了追逐梦想。2014年初,上海天文馆正式立项,“应当为这个项目做点什么”是水兄当时的心愿。于是,水兄辞去了校团委副书记的工作,毅然加入上海天文馆的建设团队,成为了来临港“追星梦”的人。

水兄说,小时候喜欢天文只能算个人爱好,长大些虽然是在做科普,但充其量只是“知识搬运工”,现在作为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他会尽力让更多人爱上星空,燃起探索宇宙的梦想。

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3)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受访者供图

张东升

从痴迷观鸟到守护湿地

他喜欢临港的理由很特别

张东升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副教授,他不仅爱观鸟,还喜欢研究鸟。他告诉记者,临港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径上,每年都能观赏到候鸟集结南迁的壮观场景,因此成为不少人的观鸟首选地。

“今年鸟况超级好,猛禽多达几十种,有黑翅鸢、白腹鹞、红隼、普通鵟、黑脸琵鹭……前几天,临港还飞来十几只小天鹅。”谈起这群神秘造访的老朋友,张东升抑制不住地欣喜,作为一名观鸟“重度爱好者”,他不仅建立了“生态南汇”微信群,和各地“鸟友”交流心得,还把观鸟搬进了课堂,组织学生集体观鸟,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张东升的三尺讲台不仅限于上海海洋大学,他还走入临港的中小学、社区内,举办科普讲座,提升大家的生态环境意识。平常,他还会组织清滩活动,和“鸟友们”一起净滩海洋湿地,守护候鸟迁徙。

对于张东升来说,临港就像“世外桃源”,随时随地可以享受到生活的“小确幸”。2012年,他到上海海洋大学应聘时,就被临港的美景所吸引,他说,“来了就不想离开,欢迎大家到临港看看。”

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4)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张东升。陈炅玮 摄

高小丽

“超级机器”公司女高管

开车上下班里程可绕地球14圈!

成为一名“上海电气人”之前,27岁的高小丽在杭州的一所大学里过着无忧无虑的教师生活,她内心中渴望着新的挑战。偶然得知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建设的消息后,高小丽说服了家人,便义无反顾地来到临港。

上下班开车累计12600小时,行驶里程5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4.5圈。这串数字几乎概括了高小丽在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工作14年的状态,她笑称,自己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会梦见在S2高速公路上开车的场景。

高小丽和同事们日夜奋战在临港,用汗水换来了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变化。截至目前,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建成项目17个,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厂房50万平方米,拥有4000台套设备,100多台套高精尖加工设备。伴随着业内8家企业的入驻,临港基地的产品更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

高小丽说,来临港是青春无悔的选择。“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其实就是临港建设发展的缩影。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这里,能够参与中国高端制造产业的建设,能够见证上海临港的发展,这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

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5)

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小丽。受访者供图

王勇

从“一楼一户”到万家灯火

临港旺了,他也笑了

王勇是天津人,对他来说,临港早已成为了“第二家乡”。他在这片热土上,拼搏奋斗15年,亲身参与、亲眼见证了临港从滩涂水域到现代新城的蜕变。在临港,王勇得到了学术的洗礼、收获了情感的归属、明确了追求的方向,演绎出人生的“幸福三重奏”。

2004年,上海海事大学组织学生参观新校区时,王勇就曾来过临港。那时,这座位于东海之滨的滩涂荒地,人烟廖廖。当时,这位还没毕业的小伙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自己将扎根于此,结婚、买房、生子、工作,成为一名“临港人”。

2009年,王勇和太太分到首批双定双限房,把家安在了临港。“刚开始,整栋楼里就我们一户人家,晚上还有点害怕。现在小区里万家灯火,临港发展的太快了,真是想不到。”

采访中,王勇提及最多的词汇就是“想不到”。来临港看新校区时,他想不到自己的爱情会在此结晶;上班路上看着周边高楼林立,他想不到自己的小家会安在这里。现在王勇逢人就“安利”生活在临港的好处,他说爱上这里的理由有太多,未来已来,临港可期。

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6)

王勇,就职于临港新片区企业服务局。刘歆 摄

毛一青

他的人生像一部励志片

他的产品像一部科幻片

来临港追梦的人有很多,毛一青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还在为更多人的“飞机梦”不懈努力着。

毛一青生于上海,少年时常常流连于航模店橱窗外。工作十年后,他重拾儿时的飞行梦,创办了上海奥科赛飞机有限公司,专注于研发制造轻型运动飞机。

2016年,奥科赛公司总部落地临港。2017年,在临港管委会、东部战区空军上海基地、华东空管局的支持下,奥科赛公司申请到以临港奉贤园区和滴水湖西岛为中心,直径6公里、高200米的2个临时飞行空域。2018年7月4号,水陆两栖轻型运动飞机“风翎号”飞机在滴水湖正式首飞成功,这标志着上海通用航空实现了新的突破。

毛一青告诉记者,“飞机及其相关应用的研发需要不断试飞,没有试飞空域,企业就难以生存。临港管委会乐于鼓励新产业和新想法,在资金、场地、资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了奥科赛公司在通用航空领域的发展。”

临港日新月异的的发展让毛一青感慨万千,但他最有感触的还是临港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活力十足的创业氛围。他希望奥科赛公司研发的飞机,能够借助临港新片区的平台,飞出上海、飞向世界。

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7)

奥科赛飞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毛一青。受访者供图

王彦博

从一片鱼塘建起卫星研制基地

他也真正爱上了这片土地

作为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资产部副部长,王彦博亲眼见证了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3.6万平方米的卫星总装厂房平地而起。三年时间里,他和团队成员吃住都在临港,全身心投入建设,挑战一个个来、问题一件件解决。


建设初期,挑战难题一箩筐。王彦博告诉记者,2016年中秋节那天,一场大暴雨把他和同事辛辛苦苦填平的场地重新变成了“鱼塘”。“大家觉得很沮丧,但是难过也没有用,毕竟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证进度,我们只能迅速调整好状态,和金桥集团紧急往外排水,一切重头开始。”

10月12日,成功研制了世界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在临港新片区建设的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正式竣工启用,南区同步开工建设,这一消息振奋人心。

看着临港研制基地从无到有的过程,王彦博感到非常骄傲,他说,身为临港建设者中的一分子,感到使命在肩,无上光荣。

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8)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资产管理部副部长王彦博(左)。陈梦泽 摄

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9)

我的家乡在临港(我和我的临港)(10)

记者手记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那于我而言,爱上临港,是因为这里有一群热情、真诚、努力、可爱的人。临港的气质是包容,临港人的底色是努力,天南海北的人齐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拼搏奋斗,便都成了临港人。

高小丽的自信、陈月红的认真、王彦博的自律、张东升的纯粹、水兄的痴迷、毛一青的坚持、王勇的乐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这样一群人在坚守、在奋斗,我坚信,临港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新民眼工作室

文字 | 杨欢

视频拍摄 | 陈梦泽 陈炅玮 刘歆

视频制作 | 李永生 向袁媛(见习)

编辑 | 木白 施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