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智能平衡车的特点(平衡车之父不仅要)

1999年,一家名为赛格威(Segway)的公司在美国东部贝德福德正式成立。两年后,被乔布斯认为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的平衡车产品问世。

2015年,拥有小米背景的中国智能代步设备厂商纳恩博(Ninebot)全资收购了赛格威,Segway-Ninebot 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出行设备制造商。

于是,我们在全球知名旅游景点、公共场所,奥运会上和各种明星的微博上都看到了这款代步工具。

乔布斯嘴里的“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出现——公开数据显示,Segway-Ninebot 的用户才突破了一千万,按照现在服务 10 亿人的目标,也才堪堪达到 1% 的小目标。

特别是在中国交通领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早似乎在共享单车的厮杀中找寻答案。

Segway-Ninebot 的未来是什么?

这家公司把产品线不仅仅局限于“出行工具”,更拓展到了“头号玩具”和“人工智能”层面。

在这一理念下,多年没有太大改变的平衡车之父在今年一口气推出了两款新产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造车”?

如今,Segway-Ninebot专门为平衡车推出了卡丁改装套件,风靡全球的Ninebot九号平衡车瞬间就可以变成电动驱使的卡丁车。

这意味着,卡丁车爱好者们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随时随地享受媲美方程式赛车的操控乐趣和加速激情了。

介绍智能平衡车的特点(平衡车之父不仅要)(1)

Ninebot九号平衡车卡丁改装套件安装极为便捷,只需将Ninebot九号平衡车卡丁改装套件与小米九号平衡车(Ninebot mini)或者迷你九号平衡车加强版(Ninebot-miniPRO)装载在一起,一款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卡丁车便瞬间诞生。

由于该套件拥有4档车身长度调节、3种高度方向盘调节以及3种速度模式,能满足从小朋友到“老顽童”不同年龄层玩家的需求。

极为简便的操控模式令玩家只需双击刹车踏板,即可在前进和后退模式中切换。而踩下“油门”的瞬间,模拟汽车发动机的怠速震动更是会让你热血沸腾。

其中,方程式赛车的方向盘设计,不仅让转向更灵敏,与赛车桶形座椅搭配在一起,还进一步增强了驾驭的趣味性。同时,小巧的身材能轻松贮藏于汽车后备箱中,让你随时享受卡丁车的驾驭乐趣。

介绍智能平衡车的特点(平衡车之父不仅要)(2)

“驾车安全”是最重要的。这款卡丁车改装套不仅顺利通过了多方位多角度的严苛碰撞测试,还具有双重防撞保护——外部塑料吸能层能有效减少撞击时的冲击力量;内层的钢制主梁则为车身提供高强度的保护,同时令驾驭更具乐趣。

不仅如此,它还具备双重刹车系统,在紧急情况或者电子刹车故障时,可以用手刹来实现紧急制动。

此外,由于卡丁车控制器和平衡车之间采用有线(主要)和蓝牙无线(配用)两种通讯方式,即使有线通讯出现故障,系统也会在毫秒级时间内瞬间切换至蓝牙通讯。

而刚刚发布的赛格威的分离式平衡轮W1,不同于常见的一体式平衡车,除了短距离的代步,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种玩法。基于自平衡技术的分离式平衡车可以实现即踩即走,双脚分离还无需穿脱,让用户行动更加灵活;单机设置有两个便携式提手,与整机设计和谐统一,美观且方便携带。

介绍智能平衡车的特点(平衡车之父不仅要)(3)

车身小巧轻便的同时也十分结实耐用,还配备车周流线型氛围灯和10mm的防撞硅胶,在保持美观的同时减小外界碰撞的伤害。

平衡车之父推出卡丁车的内在逻辑,恰恰是这家以平衡车起家的新兴公司最新战略——“在引领智能短交通领域的同时,不断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发力,整合和创新公司的产品和业务形态,占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制高点”。

Segway Robotics是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品牌。业务团队研发的Loomo机器人已经登录中国。

7月25日,美团发布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就是使用的赛格威机器人(Segway Robotics)。

在此之前,赛格威机器人已经研发了两年多时间,原型机器研发成功多日,挑战来自如何安全、可靠无故障运行。据悉,机器人上下楼的合理方式不是爬楼梯或者用机械手按电梯,而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呼叫电梯。

赛格威做了电梯改造方案,成为全国首家获得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所认证及审批的案例。

当机器人到达电梯门口时,它会通过无线的方式给电梯中控下命令,“按”下电梯按钮,订单需要送到几楼它就会给电梯发相应指令。

近日,在北京朝阳大悦城,赛格威联合美团投放了个位数配送机器人,进行小规模试用。

与此同时,Segway Discovery是面向全球市场,让旅行者享受便捷贴心的短交通工具租赁的服务品牌。目前,以美国和欧洲为出发点向全球超过1000家租赁点陆续展开服务。

据国内媒体报道称,在现金流良好的情况下,近期Segway-Ninebot 正在谋求 2 亿美元的新融资。这笔钱将主要用于Segway Robotics,相比于电动代步交通工具,机器人业务或需要经历更长的投入期,但从长远来看运载人或者物会是“交通即服务”时代的大趋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