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蜀后的下场(两汉至两宋时期)

在两汉时期,甲胄的制作和装备规模都出现了井喷式发展。这一时期,铁铠已经逐渐占据主流,但皮甲依然在生产装备部队,并被称为“革甲”。

1993年,西汉东海郡功曹史师饶墓葬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被发现。随葬文书中,有一片名为《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的木牍,记载当时东海郡武器库中,有“甲十四万二千三百廿二,铠六万三千二百廿四,鞮瞀九万七千五百八十四”。除整领外,库中还有大量未编成的甲札,“甲札五十八万七千二百九十九、革甲十四斤”。可见在当时,皮甲所占比例仍然很大。

北宋灭蜀后的下场(两汉至两宋时期)(1)

另外,考古学界在汉代墓葬中也发现了大量皮甲实物。

1942年,在朝鲜石岩里的汉朝乐浪郡属官王根墓中,出土一领皮甲残片,由大小两块整皮组成,表面涂有黑漆。

1955年,湖南长沙出土领西汉皮甲残片,以黑漆为底,绘有红、黄白三色花纹。

1975年,广西贵县汉墓中,出土一册《从器志》,上面详细记载了随葬器物和数量,在兵器部分,有“紴甲瞀各一缯缘” ,这里的“紴甲”便是皮甲之意。

以上这些记载及出土物,都证明了在汉代,皮甲依然是军队的主要防护装备之一。

北宋灭蜀后的下场(两汉至两宋时期)(2)

汉代皮甲制作工艺基本沿袭前秦,但制作更加精良,一般以黑棕漆皮片为材料,用红革绳穿缀,甲札绝大多数呈方圆形或椭圆形,面积比周秦时期再次缩小。汉代皮甲普遍采用叠编法进行编织组合,这样的好处是甲札重叠可以达到两层皮革的防护效果,并且方便活动。

汉亡晋兴后,中国又很快进入了南北朝分裂混战时期。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 由于战乱频仍,中国甲胄在这一时期,得到很大发展, 但在皮甲方面史料却语焉不详,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南北朝的实战经验教训,对隋唐甲胄的发展功不可没。而隋唐时期,中国皮甲以一种全新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

北宋灭蜀后的下场(两汉至两宋时期)(3)

隋朝国祚最短,但是国力极其强大,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重骑兵“甲骑具装”在隋朝成熟。《隋书·礼仪志》中,有一段对征辽具装骑兵军容的记载:“众军将发,帝御临朔官,亲授节度。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置一纛。十队为团,团有偏将一人。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青缨拂,建狻猊旗。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赤缨拂,建貔貅旗。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素缨拂,建辟邪旗。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建缨拂,建六驳旗。”根据这段文字描述,可见当时隋朝重骑兵中,皮甲的装备量也相当可观。皮甲呈红、黑二色,饰以虎纹,人马披挂统一,衣甲鲜明。

隋灭后,在唐代颁行的《六典》中,明确规定了唐军装备铠甲的十三种形制,包括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山纹甲、乌鎚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说明在唐军中,皮甲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2011年10月12日,韩国在公山城百济时期的畜蓄水设施遗址内出土了一领髹漆的皮铠甲,上有汉字楷书朱漆铭文, 依稀可辨为“x x行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字样。此甲甲片呈牌九状,以右压左形式叠加编缀,属于典型的札甲形制,与唐代绘画中铠甲形制相同,将当时皮甲的模样直观地呈现在了现代人眼前。

北宋灭蜀后的下场(两汉至两宋时期)(4)

到了宋代,皮甲的制作更为规范化。在宋代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中,明确了宋军制式甲胄由铁、皮、纸三种材料制作而成。《文献通考》记载:“京师所造兵器十日一进,谓之旬课,上亲阅之,制作精绝,尤为犀利。......南北朝化作坊岁造涂金脊铁甲、素甲、浑铜甲、黑漆皮甲、铁身皮副甲、锁襜兜鍪、金钱朱漆皮马具装、铁钢朱漆皮具装等,凡三万二干,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弓T弩......皮甲、兜鍪、铁甲叶、箭镞等凡六百十余万。”可以看出在宋代依然有皮甲的存在,而且人马甲俱全。并且这是一个装备高度制式化的朝代,铠甲采用流水线方式制造,皮甲工坊被细分为“生叶作”、“漆衣作”、“造数作”、“打线作”、“打磨麻线作” ,分别负责相应甲胄部分的制造,使得皮甲质量十分精良。

总之,在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皮甲的组成早已不再是披膊、上旅、 下旅简单的三部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钢铁剪裁刀具与打眼工具广泛使用,这让一领皮甲甲札数量大大增加,演化出了过膝的甲裙,款式与铁甲无异,防护能力也相应提升,但这也是中国传统样式皮甲最后的辉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