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岳州扇)

传承,是张谷英村的底色。

在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张谷英村,漫步于天井、屋檐、小桥流水间,吃一碗炸出来喷香的油豆腐……不能错过的,还有这里的特色非遗项目。体验岳州剪纸,欣赏岳州扇,听岳阳花鼓戏、云山山歌,欣赏巴陵青陶制作技艺……7月2日,“穿越古今 看‘建’时光”2022·湖南岳阳张谷英古建筑文化旅游节,将在岳阳县张谷英景区开幕,岳阳县六大非遗项目也将在现场一一展演。

岳州扇制作技艺:父亲去世前放不下的心愿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岳州扇)(1)

△刘正文在制扇

在张谷英村,房屋后丛生的楠竹在风中悉悉作响,是山野生活的一大特色。张谷英镇更是有10.5万亩的楠竹基地,竹海连天,碧波起伏。这里产的楠竹竹节修长,正是制作岳州扇扇骨的绝佳材料。

岳州扇始于明末清初。资料显示,1957年岳州扇开始外销,成为湖南省最早出口的轻工业产品之一。1975年国家轻工部在全国扇子行业评比中,将“苏州扇”“杭州扇”“岳州扇”并列为中国三大名扇。

岳州扇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正文,被父亲教会制扇,上世纪70年代就凭借精湛的制扇技术被招聘进岳阳制扇厂工作。随着风扇、空调的普及,扇子市场萎缩。

“扇子在中国是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丰子恺《扇子的艺术》一文,给了刘正文启发:岳州扇在现代的生存空间,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成为艺术的载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岳阳制扇厂倒闭。之后,刘正文带着家人和厂里部分员工创办了“岳阳巴陵扇社”。2008年,巴陵扇社绘制了“奥运会会徽”,被作为北京奥运会作赠送观赛外国元首和贵宾的礼品扇。2014年的中国扇子艺术节,刘正文率领弟子们制作的《金陵十二钗》折扇,高3.3米,纵长5.8米,弧度180度,让全国扇子文化界专家惊叹。

刘正文介绍,岳州扇的制作技艺十分复杂,普通的岳州扇有76道工序,高档岳州扇有108道工序,没有三年五载,根本无法掌握这项技艺。“学做岳州扇,时间久,见效慢,或许是当下年轻人不爱学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不赚钱”。

刘正文明白岳州扇传承的艰难,唯有从自己做起。

当年,刘正文的父亲在病倒的那一刻,仍然心系岳州扇的传承,对办个扇厂念念不忘。刘正文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不仅如此,刘正文的儿子刘岳军也从小学做岳州扇,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女儿刘岳春学美术专业,在北京创办了设计公司,也参与扇面的设计。

2021年6月,岳州扇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阳花鼓戏:“一元剧场”复兴花鼓戏

洞庭烟波,岳阳胜境,孕育了丰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滋养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在众多的湖南地方戏曲中,岳阳花鼓戏是最具典型代表的独特剧种。

1956年,岳阳花鼓戏的代表作《补背褡》参加湖南戏曲艺术团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该剧整理后以专用锣腔散曲联缀演唱,曲调旋律优美,音乐形象鲜明。

岳阳花鼓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柳六荣,唱了半辈子岳阳花鼓戏,熟悉和掌握80多个岳阳花鼓戏传统节目。柳六荣1982年拜原岳武台著名武生、人称“美猴王”的冯少松为师,学唱巴陵戏;1984年改行考入岳阳花鼓戏剧团,拜付良模老师为师,学习岳阳花鼓戏。

柳六荣经历过花鼓戏的黄金时期:“家家户户办喜事都喜欢请我们唱戏,我们走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特别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花鼓戏演员们享受的是明星待遇。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岳州扇)(2)

△岳阳花鼓戏《皮秀英四告》钟柳六荣饰演皮秀英

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丰富多彩,岳阳花鼓戏落寞了。“演出机会极少,最少的时候我一个月才拿了5元钱。”柳六荣回忆。

为了挽救岳阳花鼓戏,岳阳县文化局成立了岳阳县花鼓戏剧团,后来二者合并,变自主经营为国家扶持

2008年6月,岳阳花鼓戏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正式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改良剧目,编写丛书,开班教学……岳阳花鼓戏开启了复兴之路,逐渐重放光彩。自2012年岳阳县持续开展“一元剧场”活动,反响很不错。第一次演出,整个剧场满满当当。此后每次买票的人都排起长龙,800张票很快就能卖完,甚至还有观众凌晨4时就来排队。

“流汗了就会有收成,岳阳县一元剧场就是例子。”柳六荣说。

岳州剪纸:用古老剪纸讲述现代故事

1.5米的“清明上河图”,别出心裁地二十四节气,还有与时俱进的抗疫题材……在剪纸人彭兵的剪刀下,剪纸展开现代叙事,让人很有共鸣。

80后岳阳人彭兵是岳州剪纸的传承人,他的这手绝活,就源自张谷英村。

岳州剪纸源于清朝中期,至今将近200年的历史,早期岳州剪纸主要流行于张谷英一带。随着多代人的传承和演变,到了张丙承这代人,岳州剪纸已经开始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过年剪个窗花、福字,结婚了剪个双喜,张谷英人的婚丧嫁娶都有岳州剪纸的身影。张丙承的女儿张专英得到父亲真传,在她手里,岳州剪纸开始讲述农耕农忙、节庆习俗、风土人情。彭兵是张专英的孙子,他把奶奶擅长的风土人情与现代生活进一步呼应。彭兵的作品“长沙八景”,其中一景就是橘子洲头。只见天上一朵古韵祥云,中间的橘子洲由近及远,具有空间感,剪纸里少见的留白就是湘江,落款处的书法字体“橘子洲”,剪纸又和书法来了个碰撞。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岳州扇)(3)

△彭兵老师向岳阳民间剪纸老艺人学习和探讨剪纸

借助传承人们的开拓进取,岳州剪纸早已走出张谷英村,彭兵打造的老城新匠工匠文化街区还在长沙五一广场亮相。彭兵开发了磁性剪纸、陶瓷剪纸,岳州剪纸变得大众起来。“让剪纸年轻化、时尚化、平民化。”这就是彭兵的传承之道,或许这正是岳州剪纸历久弥新的秘诀。

巴陵青陶制作技艺:用青陶杯品一杯好茶

巴陵青陶制作技艺分布于湖南省岳阳县,因该产地旧属巴陵,产品呈青灰色而得名。巴陵青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明代岳阳有了陶罐作坊,清代有了窑厂,可见岳阳陶业发达。

“巴陵青陶的原材料是生产陶瓷的优质高岭土,又叫观音土,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对人的身体没有伤害。用高岭土手工制作出来的巴陵青陶属纯天然、无毒无害的产品,并且有着它独有的妙处,泡茶不馊,炖粥煮鸡格外香。”制陶传承人彭泽荣介绍说。观音土产来自地下3米的土层,黄白相间,泥土细腻,既有极强的粘性,又有相当的硬度,是制陶的极品。岳阳县陶土资源丰富,为制陶提供了先天优势。

揉泥、拉胚、修胚、上嘴、上把、雕刻定型、抛光、晾胚、装窑、烧窑、泼水等36道工序下来,周期起码20天。待到青陶制品完成,轻轻一敲,青陶器皿发出不算高亢却也清亮的声音,那便是青陶对制陶人的回应。别看巴陵青陶造型古朴,主要以日常用品为主,但巴陵青陶依旧是门讲究的手艺活,雕刻成型最见功力,雕刻成型后打磨、抛光,陶器竟能达到如玉石一般的温润。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岳州扇)(4)

△彭泽荣在拉坯

六十多岁的彭泽荣是彭氏家族第七代制陶传承人,已经从事青陶工艺近50年。据他介绍,以前效益好的时候,一年生产销售青陶收入达10多万元,时至今日,一年的制陶收入才1-2万元,勉强补贴家用。

好在,彭泽荣的儿子彭明志2014年开始学习巴陵青陶工艺,已将巴陵青陶成功申请为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以来,当地政府着力振兴巴陵青陶制作技艺,建立了巴陵青陶生产加工及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打造巴陵青陶生产制作的龙头企业,带动就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

虽然巴陵青陶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少,但不少人依旧迷恋青陶砂锅炖出的鸡汤,青陶茶杯孕育的茶香。

云山山歌:古老大山里孕育的民俗之花

大云山,历史上曾叫“暴山”“仁山”,中国最早的地理专著《山海经》里就提到了大云山。在这片古老又迷人的大山里,也孕育出了历史悠久的云山山歌。

云山山歌,诞生于大云山民间,扎根泥土,寄情山水,音有高下拖腔,形端味足,且行且歌。“春季劝郎要种田,劝郎无事莫把姐来恋,莫把良田良地荒芜打,莫把我姐当丘田,八月无收讨埋怨……”这首《四季劝郎》,唱的是妻子规劝丈夫要守本分、务正业。云山山歌唱词内容大多以情感为主,代表作还有十三月望郎》、《想姐》等,唱词触景生情。

改革开放后,云山山歌以清新的面貌出现,大批山歌名老歌手重新活跃于大云山区和县、乡、村文艺舞台,2013年云山山歌歌伴舞《莲蓬开花粉红腮》,获得湖南省首届“欢乐潇湘”百姓大舞台大型群众文艺汇演银奖。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岳州扇)(5)

△云山山歌《莲蓬开花粉红腮》编成舞蹈搬上百姓大舞台

云山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但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村落人口的流动变化,云山山歌逐渐被冷落和遗忘。这朵诞生于大云山里的民间艺术之花,还需要现代人的挖掘和抢救。

传承之路必定艰辛,总有一群人,肩扛传承的使命。正如张谷英村世代相传的家训,守护传统,是守护先人的智慧,也是让后来者,在天地悠悠间,在民俗的流传里,能找到来处。

张谷英油豆腐制作技艺:最会做豆腐的古镇

制作豆腐,张谷英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张谷英镇镇志》《张氏世家族谱》等资料显示,张谷英油豆腐制作技艺随明代万历年间张谷英迁居该地带来,在当地的传承历史近600年。张谷英油豆腐用张谷英黄豆、渭洞茶油和龙涎井清泉,采取传统工艺加工而成。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岳州扇)(6)

△张谷英油豆腐

到了张谷英村,不吃上一餐这儿的油豆腐,总透着些许的遗憾。豆浆煮鱼、家常煎豆腐、油豆腐烧肉、清炒鲜豆渣、神仙汤……豆腐及豆制品在张氏族人手中可以变出各色花样。张谷英村有300多种豆腐的做法,被称为“最会做豆腐的古镇”。

2022·湖南岳阳张谷英古建筑文化旅游节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岳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岳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中共岳阳县委、岳阳县人民政府承办,潇湘晨报社、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进行指导。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 章杨梓昕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