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的范文(写作生动形象的手法之一烘云托月)

读者朋友常常写东西觉得苍白无力、不生动,主要是不会运用修辞手法,今天笔者想和大家谈谈修辞手法之一的烘云托月,也就是常说的衬托写东西描述一个场景,如果用白描的手法也可以,但往往不够生动,要想生动、真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留适当的空白,用衬托的手法,用人们易于感知的东西描绘,借以表达现场的情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有关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的范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有关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的范文(写作生动形象的手法之一烘云托月)

有关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的范文

读者朋友常常写东西觉得苍白无力、不生动,主要是不会运用修辞手法,今天笔者想和大家谈谈修辞手法之一的烘云托月,也就是常说的衬托。写东西描述一个场景,如果用白描的手法也可以,但往往不够生动,要想生动、真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留适当的空白,用衬托的手法,用人们易于感知的东西描绘,借以表达现场的情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文: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着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

(白话文:突然探子来报:“华雄率领铁骑下关,用长竹竿挑着孙太守戴红色的帽子,来寨前大骂挑战。”绍说:“谁敢去挑战?”袁术背后转到骁将俞涉说:“我愿意去”。袁绍喜欢,就着俞出马。不一会,报来:“俞涉与华雄战斗不三合,被华雄杀了。”大家十分吃惊。太守韩馥说:“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袁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走了不多时候,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杀了。“众人都惊慌失色。)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立于帐前。

(白话文:袁绍说:“可惜我上将颜良、文丑未到!有一个人在这里,为什么害怕华雄!“话还没说完,台阶下一人大声呼喊出来说:“我愿意去斩华雄人头,献于帐下!”大家看他,身高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站在帐篷前。)

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也?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白话文:袁绍问什么人。公孙瓒说:“这是刘备的兄弟关羽。“绍问现居何职。瓒说:“跟随刘备担任马弓手。”帐上袁术大怒喝道:“你欺我众诸侯没有大将?一个弓箭手,怎么敢胡说八道!给我打出!”)

曹操急止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

(白话文:曹操急忙阻止他说:“公路息怒。这人已经谈大话,试教出马,如果不能取胜,责备他不迟。”袁绍说:“如果一个弓箭手出战,一定被华雄所笑。“曹操说:“这人仪表不俗,华雄怎么知道他是弓箭手?”关羽说:“如果不取胜,请砍我头。”)

操教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白话文:曹操让人热一杯酒,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先放下,我马上回来。”从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到关门外鼓声大振,喊声大起,正想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关云长提华雄的头,扔在地上。这酒还是温的。)

这一段描写,先叙述华雄连斩几员大将,众诸侯面面相觑竟无人应战,表现华雄并非无能之辈,而是一个非常凶狠的人,作为关云长斩华雄的铺垫,又用温酒来表现斩华雄用时非常短,一个华雄凶狠、一个用时短,充分表现了关云长英勇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衬托的手法,在诗中也多使用,例如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用了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兴奋心情。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以后还会分享写作体会,欢迎关注、点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