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经典老腔(奔流文化非遗甘肃通渭影子腔一口唱尽黄土地上千年事)
一口唱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灯光皮影六尺台,千古奇闻离合调。说的就是具有千年历史的甘肃通渭皮影。
甘肃通渭影子腔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陇中皮影戏的典型代表,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1
在甘肃,秦腔、眉户、陇剧都有不少拥趸,但说到一项老少皆宜,除了听曲还能看戏的民间艺术,那便是皮影戏了。
表演皮影戏的艺人“藏”在一块幕布后,手执皮影人偶,翻腾旋转,唱念做打,灯光将皮影影印于幕布之上……线条动作虽简单,但极具写意与化神之意蕴。
陇原大地便是这一民间艺术的富矿——从陇南天水到平凉庆阳乃至千里河西都有皮影戏,只是,到了定西通渭,这里的皮影戏又伴生出了独具一格的影子腔,它既不同于陇东皮影戏的音乐道情,又有别于陇南影子腔,它是通渭皮影戏的专用唱腔。皮影是视觉艺术,而影子腔是听觉艺术,通渭皮影戏就是将此二者相结合,不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唱腔曲调,抑或是皮影人偶的制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被最大化地留存了下来,且传唱至今。
02
襄南乡位于通渭县的南部,距离县城10公里有余。这里便是影子腔传承人之一孙金牛的班社所在地。
孙金牛是班社里的主唱兼主演,他的影子腔是跟着爷爷学的。这个班社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传承专一,学唱的就只学唱,学拉器乐的就只学拉器乐,器乐也大多是家传的,角色扮演者基本都是男性。
孙金牛的班社主要是以《西游记》中的第三十二回到第三十五回的故事为蓝本,唱讲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经平顶山,唐僧遭遇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童子劫持后孙悟空大战妖魔的传奇故事。
透过白色的影窗,影窗之后孙金牛与同伴们一一落座,各司其职。孙金牛轻轻敲击两下木棒,示意开始。紧接着,三弦、二胡、板胡声起,吹吹打打好一阵,后器乐暂停,孙金牛双手各执皮影,瞬间,唐僧师徒四人便印在了影窗之上。
影子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从左边进场到右边出场,人物、场景都依次排列开来……带着乡音的唱词,初听者大多不是很懂,继续听,便在孙金牛高亢的嗓音和器乐的相得益彰中,不由得就感受到了一股苍凉……曲罢,竟余味悠长。
通渭影子腔包括唱腔和伴奏两大部分,其素材主要来源于当地民间曲艺音乐、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原生态的影子腔,在历史上并无曲谱传世,靠口授心传方式延续至今。而今孙金牛还保留着祖上在清朝、民国时期的传统影子腔手抄剧本60余本,是通渭县藏有传统影子腔剧本最多的影子腔艺人。
据了解,通渭县文化馆也收藏着清朝、民国时期的皮影戏老戏本,以及制作皮影的图谱。那一页页戏文,一张张泛黄的老宣纸,无声地记录着通渭影子腔的历史。
03
皮影戏亦称“灯影戏”等,一般是在夜间演出,艺人以小杆操纵影人、道具,借灯光投影在白布或白纸制作的影窗上,有时白天利用日光斜射投影演出,称“日影子”。
顾名思义,皮影戏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皮影,它也叫影件或影人。
孙金牛的皮影多到自己都数不清究竟有多少个,鼎盛时,一个人物形象有三套皮影,年份最久的是祖上传下来的,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现在都宝贝似的存着。
通渭皮影的制作则是以牛皮为原材料,一般选用四牙至六牙牛,也就是2岁半到3岁半左右大小的黄牛公牛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制作的影件主要是影人以及佩件,配之以桌椅和景物造型等,其中影人的制作以头部(通渭民间艺人称之为“头梢”)最为复杂,也是最见艺术功底的。“头梢”分为生头、旦头、官头、奸头、赤头、神头、妖头、将头和番头等九类,以侧脸为主,“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是对头梢精准的评价。
制作出来的皮影人和皮影场景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颇具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在通渭,唱影子腔的民间艺人们,一般会唱就会做。这个做,做的就是皮影。
在距离襄南乡30多公里的常河镇,住着另一位影子腔传承人杨永忠,在他的家里,奔流新闻记者见到了制作皮影的全部工序。
首先,将皮子温水泡制一星期左右,再用白土泡皮子一个月左右,为的是将皮子泡软,增加柔韧性,然后铲皮子,用自制的特殊工具把连带的牛毛和牛肉都刮干净、磨平,再将干净的皮子绷展晾干。
随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用粗线绳将各个部件连接,最后涂抹上颜色,等待颜料干透,就可以用来演出了。这样制作出来的皮影,结实耐用、不怕火烧不怕水浸,透明鲜亮,可以百年使用而不坏。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连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三到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手上功夫绝妙高超。
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渐渐有了新貌。通渭影子腔的另外一位传承人刘国天,他在传统皮影制作的基础上,将影人能够活动的范围由头、关节等扩大到眼睛和嘴巴可以随意开合。
而今,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汉族传统艺术,通渭影子腔是陇南影子腔现存的唯一活态传承。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在黄土地上唱尽苍凉与悲欢……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雷媛 刘小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