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想体验老上海(探访小上海)
方城网讯中州名镇拐河镇,位于伏牛山东南麓、淮河重要支流澧河上游源头,与叶县、鲁山县毗邻,是方城的北大门,由方城高速路口转入鲁姚路或独拐路前行30公里即到拐河境内群山耸立,怪石嶙峋巍巍七峰、悠悠澧水,见证着古镇的风华变迁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遗迹依稀可见,丝绸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小上海”美誉闻名遐迩…… 近年来,拐河镇围绕“生态大镇、旅游文化名镇、区域性中心集镇”的发展目标,重点打造以菌果药为特色的生态产业,致力于将拐河打造成生态、文明、美丽、宜居、旅游城镇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车过石门村,一条小河横卧村口,在城垛状的河堤和缩微版楚长城映衬下,《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里的句子在脑海中浮现,今夕何夕,恍若梦境……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曾到拐河深山中寻访好友元丹丘 本报采访组一行前往方城县拐河镇采访,适逢盛夏雨天雨幕中的青山更显青翠,还多了分雾气缭绕的朦胧拐河,南阳盆地北部边缘,距县城北30公里,因辖区内淮河主要支流之一澧河随山势蜿蜒曲折而得名,又因在清末民初“实业治国”大潮中,拐河街商贾林立,一度出现“孺妇会络经,处处梭子声”的盛况那时,上海、安徽、山西、陕西等地商人纷纷到拐河放蚕贩绸,其中尤以上海人居多,拐河由此被称为“小上海”,美名传播至今 提起拐河的美丽宜居小镇创建工作,方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杰,如数家珍地说:“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拐河镇围绕‘工业强镇、生态大镇、旅游文化名镇、区域性中心集镇’的发展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立足优势谋发展,培育特色求突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 拐河镇党委书记关宏宇,在这里工作了8年之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村都了如指掌“生态、文明、美丽、宜居、旅游”作为镇党委书记,他把拐河的发展浓缩为一句话10个字在拐河,无论是与百岁老人拉家常,还是跟林果种植户话收获,所处的位置都在青山翠柏深处,在街区的广场游园拍照,入镜的雅致徽派建筑也以苍翠的青山、宽阔的澧河作背景 即便是在关宏宇的办公室,也能为这10个字找到注脚——办公室东侧的墙上挂着4幅照片,连绵的青山、清澈的溪流、青黄相间的杏李、挂满枝头的香梨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山中、人在画中,这个地处南阳北大门的山水小镇,处处透着江南风韵 生态之美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闻得见花香 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七峰山、牛心山、歪头山、老青山、嶂陡山等山峰陡峭,怪石突兀;层林滴翠,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植被层次分明,伏牛林海,参天蔽日,一望无垠 这里碧水环绕,作为淮河主要支流之一的澧河纵贯全镇,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除此之外,境内的18座中小型水库、52座坑塘堰坝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满目青山之间 拐河镇党委、镇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将“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闻得见花香”作为打造目标,把拐河当成方城的后花园去经营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美丽宜居小镇等荣誉相继落户拐河 钟情这里的山山水水,镇长刘长顺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拐河镇他说,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把山水林等生态资源视为拐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把生态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统领,每个项目、每项工作都以是否毁林、是否污染水、是否污染大气为首要考量标准 拐河镇党委、镇政府依托退耕还林项目,加大荒山造林力度,逐步将荒山变成绿山,确定了“发展适生果林、消灭荒山、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思路,引导和帮助群众种植薄壳核桃6000多亩、晚秋黄梨5000多亩、桃树3000多亩、板栗7000多亩,形成了养马口、新庄岭、黄土岗等7个千亩连片林果基地,使昔日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雨后的新庄岭村更显妖娆村民杨登朝一大早就到了黄庄水库边上的红香梨地里,他要把自家种植的25亩红香梨全部扯上防鸟网今年红香梨开花的时候遭遇了一场冷风,导致梨树挂果数量受限“越是产量不高的时候,越得做好防护管理”即便如此,杨登朝保守估计亩效益3000元还是没有问题的 自2002年起,新庄岭村发展了1400多亩红香梨、杏李、桃子、板栗、核桃等林果从每年4月杏李成熟、5月桃子成熟到9月底板栗罢园,新庄岭有半年时间浸润在果香里新庄岭村党支部书记杨登中是方城县人大代表,他打算今明两年再种800亩薄壳核桃,把全村的2200多亩荒山全部栽成各种果树 今年以来,拐河镇采取项目、资源整合,以奖代补等形式,着力实施以果、药、菌、畜为主的特色产业“四个万”工程,即以薄壳核桃为主的林果面积新增1万亩,以裕丹参为主的中药材累计达到1万亩,食用菌总量超过500万袋(棒),以牛羊为主的存栏牲畜达到5万头以上 目前,拐河镇各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为打造品牌、拉长链条奠定了基础 雨后清晨,在拐河镇区散步,入眼都是风景长5公里的澧河大堤气势如虹,高然矗立,雨后的澧河尚未蓄满水,清流潺潺放眼望去,南北两山满目苍翠,澧河两岸的徽派建筑就在这山水间渐成规模走在河堤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望着青山碧水、白云蓝天,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近年来,拐河镇紧紧围绕“大城镇”格局,努力在宜居宜业上下功夫在中心集镇建设上,按照“新区建设高标准、街道整治促提升、老区改造变新貌、澧河治理出靓景”的思路,基本完成全镇总体规划修编,拉大了镇区框架,镇区面积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集聚能力提高到3万人,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澧阳大道徽派风格改造、澧河治理主体工程、文化广场升级改造、道路改扩建等工程,扩大了镇区规模,提升了集镇品位 同时,以巩固市级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和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为载体,新栽植行道树近4000棵,新增绿地3000平方米;将管理和保洁队伍扩大到20人,推行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污水、垃圾、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违章建筑治理的“五治”活动,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功能,提升了集镇品位坚守耕地红线,加大“双违”整治力度,保护了有限的耕地资源,维护了发展的形象 在构建“大城镇”格局的同时,拐河镇全面推进镇村一体化建设,山水特色小集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沿镇区道路东北方向,5分钟车程就到了新庄岭村,新庄岭原来叫辛庄岭辛庄岭是一道名副其实的岭岭东是条沟,沟东是座山;岭西也是沟,倚沟的走势是个水库这里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到处都是石头,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烂摊子村”10多年的发展,让辛庄岭变了新模样——地里种了优质林果,村里修了水泥路,农民住上了小洋楼远远望去,辛庄岭的一排排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宛如一幅写意水墨,村民强烈要求把村名改成“新庄岭” 新庄岭是拐河镇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弘扬文化的原则,该镇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设美丽乡村打造辛庄岭、西关、徐沟等试点村,提升逍白路、鲁姚路、独拐路、聚拐路等主要道路沿线村治理水平,重点抓好了村容村貌整治,强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有效解决了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资源开采等造成的农村污染问题 宜居之美 全镇80岁以上老人1096名,占60岁以上老人的14.98%,超过中国长寿之乡评定标准 “我走不快”看同行的摄影记者走在前面拍照,脚步稳健的姚自发竟有些不好意思 姚自发,是南王庄村民,虽已97岁高龄,但村里年龄最大的人却不是他,而是他刚过完百岁生日的老伴许桂荣3间平房、1间厨房,小院的地面已经硬化,走进姚自发家,他为大家一一让座,最后和老伴一起坐下来,“早上做的面疙瘩,她没有吃饭”姚自发说,老伴这几天胃口不太好 这两年,原本已经退休的镇干部梁庆祥有了新差事——拜访全镇的长寿老人,并协助政府为60岁以上的老人登记造册根据梁庆祥的初步调查统计,全镇百岁及百岁以上老人6名,占全镇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点二五;80岁以上老人1096名,占到60岁以上7317名老人的14.98%而在中国长寿之乡的评定标准里,这两项指标的达标数据分别是万分之一和14% 随着统计的深入,梁庆祥得出拐河老人易长寿的原因:山好、水好、环境好 在拐河镇东大门,与杨集乡、独树镇交界处的石门村,一股清流自北而南,源源不断顺着清流上溯,是一座碧波荡漾的小水库拐河镇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本是一个巨大的泉眼,名火龙泉,后来泉水成潭,索性就地修成了小水库去年,方城夏秋连旱,水库水位不降反升,为抗旱救灾立下汗马功劳水库多、坑塘堰坝多是拐河留给记者的突出印象这一池池清水是怎样被保护好的? “保生态水库”是总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拐河镇对水库周边的养殖场进行了整治,引导集垂钓、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化经营模式,水质和周边环境大有改观,黄庄水库、白秀沟水库等已成为吸引郑州、平顶山等周边地市游客的好去处与此同时,镇里争取项目,对容易河水泛滥的澧河进行蓄水、防洪综合治理,彻底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难题 2014年,河南遭遇特大旱情,拐河把境内的一潭潭清水、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充分利用起来,防旱情于未然 关宏宇介绍,拐河将以获评省级美丽宜居小镇试点为契机,对镇区风景带、观光带、宜居带、商贸带进行综合打造,进一步提升镇区集聚效应和宜居度,不仅在“大规模”上做文章,而且在“精、细、深、全”上下功夫刘长顺说,拐河发展的长远规划是以争创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级最美乡镇、国家级卫生镇、长寿之乡等为抓手,实现生态、文明、美丽、宜居、旅游的总目标 采访结束返回的路上,记者心头反复琢磨,这个人口不到5万、镇区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山区小镇,三两年之后到底会美成啥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在上海想体验老上海?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在上海想体验老上海
方城网讯中州名镇拐河镇,位于伏牛山东南麓、淮河重要支流澧河上游源头,与叶县、鲁山县毗邻,是方城的北大门,由方城高速路口转入鲁姚路或独拐路前行30公里即到。拐河境内群山耸立,怪石嶙峋。巍巍七峰、悠悠澧水,见证着古镇的风华变迁。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遗迹依稀可见,丝绸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小上海”美誉闻名遐迩…… 近年来,拐河镇围绕“生态大镇、旅游文化名镇、区域性中心集镇”的发展目标,重点打造以菌果药为特色的生态产业,致力于将拐河打造成生态、文明、美丽、宜居、旅游城镇。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车过石门村,一条小河横卧村口,在城垛状的河堤和缩微版楚长城映衬下,《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里的句子在脑海中浮现,今夕何夕,恍若梦境……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曾到拐河深山中寻访好友元丹丘。 本报采访组一行前往方城县拐河镇采访,适逢盛夏雨天。雨幕中的青山更显青翠,还多了分雾气缭绕的朦胧。拐河,南阳盆地北部边缘,距县城北30公里,因辖区内淮河主要支流之一澧河随山势蜿蜒曲折而得名,又因在清末民初“实业治国”大潮中,拐河街商贾林立,一度出现“孺妇会络经,处处梭子声”的盛况。那时,上海、安徽、山西、陕西等地商人纷纷到拐河放蚕贩绸,其中尤以上海人居多,拐河由此被称为“小上海”,美名传播至今。 提起拐河的美丽宜居小镇创建工作,方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杰,如数家珍地说:“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拐河镇围绕‘工业强镇、生态大镇、旅游文化名镇、区域性中心集镇’的发展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立足优势谋发展,培育特色求突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 拐河镇党委书记关宏宇,在这里工作了8年之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村都了如指掌。“生态、文明、美丽、宜居、旅游。”作为镇党委书记,他把拐河的发展浓缩为一句话10个字。在拐河,无论是与百岁老人拉家常,还是跟林果种植户话收获,所处的位置都在青山翠柏深处,在街区的广场游园拍照,入镜的雅致徽派建筑也以苍翠的青山、宽阔的澧河作背景。 即便是在关宏宇的办公室,也能为这10个字找到注脚——办公室东侧的墙上挂着4幅照片,连绵的青山、清澈的溪流、青黄相间的杏李、挂满枝头的香梨。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山中、人在画中,这个地处南阳北大门的山水小镇,处处透着江南风韵。 生态之美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闻得见花香 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七峰山、牛心山、歪头山、老青山、嶂陡山等山峰陡峭,怪石突兀;层林滴翠,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植被层次分明,伏牛林海,参天蔽日,一望无垠。 这里碧水环绕,作为淮河主要支流之一的澧河纵贯全镇,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除此之外,境内的18座中小型水库、52座坑塘堰坝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满目青山之间。 拐河镇党委、镇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将“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闻得见花香”作为打造目标,把拐河当成方城的后花园去经营。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美丽宜居小镇等荣誉相继落户拐河。 钟情这里的山山水水,镇长刘长顺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拐河镇。他说,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把山水林等生态资源视为拐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把生态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统领,每个项目、每项工作都以是否毁林、是否污染水、是否污染大气为首要考量标准。 拐河镇党委、镇政府依托退耕还林项目,加大荒山造林力度,逐步将荒山变成绿山,确定了“发展适生果林、消灭荒山、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思路,引导和帮助群众种植薄壳核桃6000多亩、晚秋黄梨5000多亩、桃树3000多亩、板栗7000多亩,形成了养马口、新庄岭、黄土岗等7个千亩连片林果基地,使昔日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雨后的新庄岭村更显妖娆。村民杨登朝一大早就到了黄庄水库边上的红香梨地里,他要把自家种植的25亩红香梨全部扯上防鸟网。今年红香梨开花的时候遭遇了一场冷风,导致梨树挂果数量受限。“越是产量不高的时候,越得做好防护管理。”即便如此,杨登朝保守估计亩效益3000元还是没有问题的。 自2002年起,新庄岭村发展了1400多亩红香梨、杏李、桃子、板栗、核桃等林果。从每年4月杏李成熟、5月桃子成熟到9月底板栗罢园,新庄岭有半年时间浸润在果香里。新庄岭村党支部书记杨登中是方城县人大代表,他打算今明两年再种800亩薄壳核桃,把全村的2200多亩荒山全部栽成各种果树。 今年以来,拐河镇采取项目、资源整合,以奖代补等形式,着力实施以果、药、菌、畜为主的特色产业“四个万”工程,即以薄壳核桃为主的林果面积新增1万亩,以裕丹参为主的中药材累计达到1万亩,食用菌总量超过500万袋(棒),以牛羊为主的存栏牲畜达到5万头以上。 目前,拐河镇各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为打造品牌、拉长链条奠定了基础。 雨后清晨,在拐河镇区散步,入眼都是风景。长5公里的澧河大堤气势如虹,高然矗立,雨后的澧河尚未蓄满水,清流潺潺。放眼望去,南北两山满目苍翠,澧河两岸的徽派建筑就在这山水间渐成规模。走在河堤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望着青山碧水、白云蓝天,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近年来,拐河镇紧紧围绕“大城镇”格局,努力在宜居宜业上下功夫。在中心集镇建设上,按照“新区建设高标准、街道整治促提升、老区改造变新貌、澧河治理出靓景”的思路,基本完成全镇总体规划修编,拉大了镇区框架,镇区面积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集聚能力提高到3万人,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澧阳大道徽派风格改造、澧河治理主体工程、文化广场升级改造、道路改扩建等工程,扩大了镇区规模,提升了集镇品位。 同时,以巩固市级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和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为载体,新栽植行道树近4000棵,新增绿地3000平方米;将管理和保洁队伍扩大到20人,推行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污水、垃圾、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违章建筑治理的“五治”活动,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功能,提升了集镇品位。坚守耕地红线,加大“双违”整治力度,保护了有限的耕地资源,维护了发展的形象。 在构建“大城镇”格局的同时,拐河镇全面推进镇村一体化建设,山水特色小集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沿镇区道路东北方向,5分钟车程就到了新庄岭村,新庄岭原来叫辛庄岭。辛庄岭是一道名副其实的岭。岭东是条沟,沟东是座山;岭西也是沟,倚沟的走势是个水库。这里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到处都是石头,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烂摊子村”。10多年的发展,让辛庄岭变了新模样——地里种了优质林果,村里修了水泥路,农民住上了小洋楼。远远望去,辛庄岭的一排排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宛如一幅写意水墨,村民强烈要求把村名改成“新庄岭”。 新庄岭是拐河镇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弘扬文化的原则,该镇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设美丽乡村。打造辛庄岭、西关、徐沟等试点村,提升逍白路、鲁姚路、独拐路、聚拐路等主要道路沿线村治理水平,重点抓好了村容村貌整治,强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有效解决了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资源开采等造成的农村污染问题。 宜居之美 全镇80岁以上老人1096名,占60岁以上老人的14.98%,超过中国长寿之乡评定标准 “我走不快!”看同行的摄影记者走在前面拍照,脚步稳健的姚自发竟有些不好意思。 姚自发,是南王庄村民,虽已97岁高龄,但村里年龄最大的人却不是他,而是他刚过完百岁生日的老伴许桂荣。3间平房、1间厨房,小院的地面已经硬化,走进姚自发家,他为大家一一让座,最后和老伴一起坐下来,“早上做的面疙瘩,她没有吃饭。”姚自发说,老伴这几天胃口不太好。 这两年,原本已经退休的镇干部梁庆祥有了新差事——拜访全镇的长寿老人,并协助政府为60岁以上的老人登记造册。根据梁庆祥的初步调查统计,全镇百岁及百岁以上老人6名,占全镇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点二五;80岁以上老人1096名,占到60岁以上7317名老人的14.98%。而在中国长寿之乡的评定标准里,这两项指标的达标数据分别是万分之一和14%。 随着统计的深入,梁庆祥得出拐河老人易长寿的原因:山好、水好、环境好。 在拐河镇东大门,与杨集乡、独树镇交界处的石门村,一股清流自北而南,源源不断。顺着清流上溯,是一座碧波荡漾的小水库。拐河镇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本是一个巨大的泉眼,名火龙泉,后来泉水成潭,索性就地修成了小水库。去年,方城夏秋连旱,水库水位不降反升,为抗旱救灾立下汗马功劳。水库多、坑塘堰坝多是拐河留给记者的突出印象。这一池池清水是怎样被保护好的? “保生态水库”是总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拐河镇对水库周边的养殖场进行了整治,引导集垂钓、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化经营模式,水质和周边环境大有改观,黄庄水库、白秀沟水库等已成为吸引郑州、平顶山等周边地市游客的好去处。与此同时,镇里争取项目,对容易河水泛滥的澧河进行蓄水、防洪综合治理,彻底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难题。 2014年,河南遭遇特大旱情,拐河把境内的一潭潭清水、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充分利用起来,防旱情于未然。 关宏宇介绍,拐河将以获评省级美丽宜居小镇试点为契机,对镇区风景带、观光带、宜居带、商贸带进行综合打造,进一步提升镇区集聚效应和宜居度,不仅在“大规模”上做文章,而且在“精、细、深、全”上下功夫。刘长顺说,拐河发展的长远规划是以争创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级最美乡镇、国家级卫生镇、长寿之乡等为抓手,实现生态、文明、美丽、宜居、旅游的总目标。 采访结束返回的路上,记者心头反复琢磨,这个人口不到5万、镇区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山区小镇,三两年之后到底会美成啥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