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典故和谁有关(鹤唳华亭鹰击长空)

鹤唳华亭,作为近期最热门的古装大戏之一,剧中精彩自是不必多说,前面我也写过相关文章:《你不知道的鹤唳华亭,一部剧容纳古今千年》,分别从服饰、国姓、官制、宗藩、权谋等方面来解析了这部剧的部分历史细节,尤其权谋着墨较多。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权谋的细化-也是这部电视剧里镜头较多的嫡庶之争。

鹤唳华亭典故和谁有关(鹤唳华亭鹰击长空)(1)

图1|鹤唳华亭封面照

而剧中的嫡子就是我们储君-萧定权,庶子就是剧中的齐王-萧定棠,正如此剧给观众所展示的那样,两位皇子为了皇权争锋相对,开剧就上演了一场权谋大戏。先是为太子行冠礼,进而确定储君之位,太子太傅卢尚书率领百官跪在皇城外为其请愿,再加上太子舅家以边关之危为筹码,虽然最终得偿所愿:冠礼如期举行,但齐王为了阻止这件事的发生,要求吴内人在太子行冠礼时,在城楼上丢下太子不忠不孝的檄文,以打乱太子的计划。

之后步步反转,本剧终以这场嫡庶之争拉开了序幕。

从电视剧的套路-主角自带光环,和自古邪不胜正的规律来看,最终必然以储君萧定权的胜利告终,何况老话有言:性格决定命运。我们从太子和齐王的性格去分析,对他们的结局也可以窥知一二。正如剧中对他们二人的性格塑造:太子的哭,齐王的狠。其实我们细思,太子的哭只是因为对父皇、身边亲人的在乎;齐王的狠其实也只是为了对自己和身边人的保护。在乎也好,保护也罢,最终出发点是一样的,但是结局不同,只是因为他们为实现这些目的的方法不同。

因此可以说是性格决定命运,环境塑造性格。正如开剧之初川蜀路茶马监察御史陆英和女儿的对话“鹤,实为猛禽,可以搏鹰”那样,萧定权如鹤,性格直率,坦诚,凡事喜欢明着来,对于自己计划也不吝和自己的便宜哥哥萧定棠分享;萧定棠如鹰,性格狠戾,但求一展宏图,鹰击长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皇权路上的绊脚石,一律清除,亲弟弟也概莫能外。试问,一个为达目的,连手足都可以不爱的太子估计在位者稍微圣明,都不会喜欢吧?所以适当的让实际上是以退为进。

鹤唳华亭典故和谁有关(鹤唳华亭鹰击长空)(2)

图2|剧中嫡庶-萧定权和萧定棠争锋相对

同时因为二人不同的性格,选择了不同的路,最终也使得两人的结局截然不同。鹤以内敛,鹰更张扬。自古权力之争的路上,都注定了不平静。

正如历史上最著名的嫡庶之争-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明朝永乐年间的立储和万历年间的争国本几乎皆是如此。

唐朝玄武门:建成本为鹤,世民本是鹰,父不易储,李世民自己杀出血路

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攻入长安,于次年称帝,建国号为唐。而在唐朝的建立初期,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立下的功绩平分秋色,但奈何因为建唐后期,李建成多留守京师处理政务,李世民南征北伐打下了李唐的大半天下,又加上关陇贵族多是武将出身,和他们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利益捆绑,从李世民与当时著名武勋世家长孙家族的联姻就可以看出来。

这也就使得李世民势力急剧膨胀,以至于最后被封为封无可封的天策上将,严重威胁了太子地位。且二者性格来说,李建成仁厚,加之为嫡长,很快被立为太子,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性格相对内敛,这与剧中的萧定权不谋而合;而李世民因为从成年开始,就在突厥包围下救过隋炀帝,此后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更是南征北战,练就了杀伐果决的性格,才能谋略或许超过剧中的齐王萧定棠,但是性格其实并没有相差太大。这也就使得李世民太强势不可能太对父亲胃口,指望李渊主动易储机会渺茫。虽然在武德一朝,他们也明争暗斗,但因为圣宠,不出意外李建成登基是毫无疑问的。但世事无常,结果就是出了意外,因为李渊在武德末期宠信裴寂,渐生怠惰之心,朝政日昏,使得李世民的势力逐渐渗透到朝堂和宫闱,最终他筹划良久,于武德九年(626)在玄武门射杀了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又逼父亲退位,才得以坐上最高权力宝座。

事实也证明,由于玄武门政变的恶劣影响,几乎李唐初期每代帝王权力的更迭都伴随风波,且李世民最终与其说是和李建成,不如说是和其父李渊进行权力角逐。

所以李建成和萧定权兄弟,唯一的区别就是父亲的强势和英明与否,能不能掌控全局,压制野心皇子。

鹤唳华亭典故和谁有关(鹤唳华亭鹰击长空)(3)

图3|玄武门之变

而数百年后的明朝,同样有两起著名的嫡庶之争。

永乐易储和万历国本:嫡长根深蒂固,鹤鹰相搏,文官成为这一制度的卫道士

源于永乐皇帝的发家原因-造反,这给子孙树立了榜样,次子汉王朱高煦就一直对储君之位跃跃欲试。加上其战功显赫,多次随永乐皇帝北征,永乐皇帝也对他多有暗示:”太子多疾“,这更助长了他的气焰,以至于他久不就藩,张扬之态,和剧中陆文昔”以鹤搏鹰“中的”鹰“如出一辙,完完全全就是另一个萧定棠。而当时的太子朱高炽仁孝恭谨,因为知道自己不得父宠,一直相对内敛,与剧中搏鹰之”鹤“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证明,也正因为朱高炽的仁孝恭谨,不仅成为了他的明哲保身之道,更赢得了当时朝堂文官的好感,连帮助永乐皇帝靖难的第一谋士姚广孝、当时的第一才子解缙也是嫡长制度和他忠实的卫道士,更何况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多赖于解缙的一句"好圣孙"。之后数年,虽然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多次受到挑战,特别是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北征回师,”以太子遣使迎驾缓“为由几乎将朱高炽的东宫势力铲除殆尽,但最终他还是凭着自己的以退为进,仁孝恭谨登基成为大明第四位皇帝。

再一次印证了”鹤,实为猛禽,可以搏鹰“之语。

而永乐皇帝的子孙,万历皇帝时期也发生了著名的嫡庶之争,那就是万历十四年(1586)开始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围绕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朝臣(文官)和万历之间发生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一事。虽然最终朱常洛被立为太子,但与前面同理,朱常洵即使成为福王,仍迟不就藩,直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挺击案发生后,才到封地。可以说这又是剧中翻版的萧定权兄弟,再一次在历史上书写了鹤鹰相搏,嫡庶之争。同时太子太傅卢尚书为太子冠礼在雪中向皇帝上谏也多是因为文官对这一制度的维护和捍卫。

鹤唳华亭典故和谁有关(鹤唳华亭鹰击长空)(4)

图|鹤唳华亭里的太子和卢尚书

当然除以上事例之外,从西周确认嫡长子继承制以来,因为皇权的巨大诱惑,嫡庶之争基本历朝历代皆有,但其实我们仔细去了解就会发现:庶子即位,在历史上终究只是少数。胡亥之所以能即位,是因为始皇帝生前未立太子,且赵高李斯之流篡改遗诏;刘弗陵之所以能即位,是因为前面的巫蛊之祸;杨广之所以能即位,是因为杨勇太不成器,且他善于伪装。杨广可以为鹰,但杨勇却不堪为鹤;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即位,是因为直接发动的政变。

纵观历史上这些成功即位的储君,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仁孝内敛,以退为进,与博鹰之鹤异曲同工。所以避开锋芒,迂回敌后,有时候也不失为一种权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