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专业杀鱼30年(养鱼失败欠下巨债)
楚天都市报记者陆缘 见习记者成昱勋 通讯员李鹏程 王夫之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 视频原创:向莹
水中活蹦乱跳的鱼儿,正常人抓起来都不易,仅有一只手的鱼摊摊主夏小红,却如探囊取物。
7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武汉江夏区纸坊街中心港农贸市场看到,夏小红与顾客谈好价格后,目光锁定,左手迅疾入水,牢牢钳住一只鱼儿,称鱼、操刀、杀鱼、剜腮、去鳞、破肚,装袋,一气呵成,一分多钟就杀好了。
那动作、那架式,一点不输附近双手健全的摊主。路人经过,无不投来敬佩的目光。
48岁的夏小红经受得起这个敬佩的目光——为尽早还清以前做生意欠下的100多万元债务,只有左手没有右手的她,和丈夫在这个菜市场已卖了6年鱼,每天起早贪黑。“还有10多万,明年就能还完!一分钱都不能少,大家是帮我的,这是良心债。”
看着记账薄里三十多位借款人一笔笔勾销,孤掌杀鱼姐夏小红心头的重担也在慢慢卸落。
单手杀鱼 一气呵成与常人无异
这几天,暖阳普照。但清晨的武汉,气温只有三四摄氏度。
12月7日,大雪节气。早上7时,江夏区纸坊街中心港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市场东南角是水产区,有50多个卖鱼摊位。有人看到夏小红只有一只手,便问:“你杀得好鱼么?”夏小红笑了笑,没有回答。
只见她左手伸进鱼盆,快速抓起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这条怎么样?”得到顾客的肯定答复后,夏小红将鱼摔晕上称,侧身让顾客看秤,再将鱼放上砧板。用右残臂抵住鱼身,左手手起刀落,一分多钟就搞定。
由于频繁的伸入冷水,夏小红的左手冻得有点不听使唤,好在很多顾客理解,仍照顾她的生意,不少人成为了她的回头客。
只有一只手,却能熟练杀鱼,夏小红承受了怎样的痛?夏小红没戴胶手套的左手,已被冻得通红,手背上的冻疮十分明显。为了防滑,她的右残臂外面裹着一层粗布手套,里面还有一只胶手套,最里面用衣袖包着。打开一看,右残臂也被冻得通红,生了冻疮。
她和丈夫分工明确——丈夫半夜到几十公里外的白沙洲大市场批发鱼,早上回来后,要休息一段时间。而早市是一天最忙的时候,时间长了,夏小红左手捉鱼杀鱼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
三次养鱼 共欠下百万元债务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考验和磨难——只有一只手、养鱼三次失败、欠下上百万债,这是夏小红和她的丈夫徐移祥,经历的磨难。
如何面对磨难,成为强者和弱者的最大区别——他们夫妻俩乐观面对,从不怨天尤人,并用勤劳和诚信一点点还债。
夏小红和丈夫都是江夏区山坡街河垴社区人,在这个市场卖鱼已有6年。
1987年,夏小红在一家砖厂打工时被机器意外轧断右手掌,不得不截肢,当时她才16岁。痛哭过后她抹干眼泪,选择勇敢面对生活。19岁时,她与吃苦耐劳的徐移祥结婚,先后育下一儿一女。
为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1997年,夫妻俩用积蓄承包了80多亩的鱼塘,另找亲朋好友借了30多万元,巩固了塘堤,精心养殖。鱼儿一天天肥美,1998年长江流域却遭遇特大洪水。7月初的一个夜晚,鱼塘里25万多斤的鱼尽数被洪水冲走。
一夜之间鱼没了,还欠下一屁股债。第二年春节一过,夫妻俩便前往武汉梅家山大市场做鱼批发生意。2007年底,才把之前欠的30多万元外债还清。
但夫妻俩“鱼心不死”,2008年,他们拿着7万多元的积蓄,加上新借的30多万元,又回老家养起了鱼。不料第二年收成前,又遇到了洪水,辛苦付之一炬。又是30多万元的债务,压在身上。夫妻俩再次回到梅家山,做鱼批发生意还债。
2013年,经朋友介绍,他们来到江夏的这个菜市场摆摊,做鱼批发和零售,慢慢赚钱还债。在夫妻二人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养鱼梦。2015年,他们一边在市场卖鱼,一边在老家和亲戚一起养鱼。但在2016年,又是一场洪水,让他们的梦想破灭。
“以后再也不养鱼了,就在这安心卖鱼。”夏小红有些无奈地说。第三次养鱼失败,夫妻俩又背上了近40万元的债务。
还债之路 良心债一分钱不能少
江夏区纸坊街明熙开发区149号外,停着他们去白沙洲拉货的三轮车。这座三层民房,夏小红一家租住了两层,每年租金1万多元,住了5年。
一楼堂屋内,杂乱摆放着装鱼和蔬菜的筐篓,里间是夫妻俩的卧室,二楼是简易客厅和儿子的卧室,除了一个长条沙发和一台电视机,再也找不出像样的家具。在这里,夏小红翻出了一本泛黄的账本。
账本上,记录的是2008年账务,其中一页写着“门口港上下堰投资金额(2008年)”,密密麻麻记载了从2月8日到6月6日,承包、抽水、鱼苗等11项投资1万余元。文本中间划了个勾,页头写着醒目的“账已结清”四个字。
“这都是亲朋好友的辛苦钱、血汗钱,虽然没让我们打欠条,但我们在记账簿上把借款人、时间、数目记得清清楚楚。”翻着账本,夏小红和丈夫仿佛回到了那段借债的时光。
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夏小红又只有一只手,为何这么急着还钱?夏小红语气坚定:“每一个名字都是恩情,这是良心债,必须还!一个人也不能差、一分钱也不能少!”
徐移祥告诉记者,这100多万元债务,一部分是从银行贷的款,绝大多数都是找亲友借的。20多年来反复的借钱还钱,让他既愧疚又感动,所以每次挣了钱,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还钱。前些年,债多时,每年春节前,夫妻俩都会把一年挣的钱,留下几百元给孩子上学,其余全部还债,“让别人过个好年。”
日出日落,寒来暑往。这几年,夏小红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经营鱼摊,如今,外债只剩10万多元,预计明年就能还清。
“我儿子儿媳也在这个菜市场卖菜,女儿嫁到了汉正街,生活越来越好了!以后,我们还想在城里买套房!”对未来的生活,夏小红充满希望。
冬日的阳光,不时照在夏小红的鱼摊上,撒落在她的身上。而她一只手杀鱼忙碌的身影,在阳光下,吸引了更多敬佩的目光。
夏小红的经历让亲朋好友感佩 借钱还钱让亲情友情更加牢固
“她从不好吃懒做,我们都信她”
楚天都市报记者陆缘 见习记者成昱勋 通讯员李鹏程 王夫之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
面对磨难,夏小红从未低头。上百万的债务,如今她还得只剩10万多元。
三次养鱼失败、借钱—还钱—借钱似乎总是在循环,夏小红的债主,怎么信得过她?
陈冬霞和高桂营既是夏小红的闺蜜,又是她的债主,在她们眼里,夏小红自强自立、永不言弃,让人佩服;董建华是夏小红丈夫徐移祥的朋友,也是她的债主,在他看来,这两口子面对磨难时的坚强,让他钦佩。
这群朋友兼债主都说:“她不是好吃懒做的人,我们都相信她!”
人物:陈冬霞(债主兼闺密)
借钱:4万多元
心声:如果她好吃懒做,我肯定不会借钱
“朋友之间,当然要尽可能帮忙。”闺密陈冬霞数次向夏小红伸出援手。
陈冬霞比夏小红大两岁,上世纪80年代末,在江夏河垴街上做小卖部生意。当时,夏小红的右手还在恢复期。陈冬霞像亲姐姐一样,常到对街帮夏小红洗衣做饭,但夏小红时常拒绝,硬是学会了用左手做事。
不久后,两人各自成家,生活过得都挺如意。1998年的那场洪水,再次改变了夏小红的人生。“当时去她家时,感觉她没了希望。”陈冬霞回忆,看着闺密遭此劫难,自己心里特别难过,于是总往她家送柴米油盐应急。
令人欣喜地是,夏小红夫妻俩很快振作了起来,决定到城里做生意。当时陈冬霞嘱咐她,要多注意身体,遇到困难了,一定要告诉她。后来夏小红在梅家山做批发生意,需要资金周转,陈冬霞得知后,二话没说就给送来了。
2016年,洪水第三次将鱼冲走后,夫妻俩万念俱灰,陈冬霞又拿出一万元,鼓励支持他们。
“冬霞借给我的,不仅是钱,更是一份恩情。”夏小红多次找陈冬霞帮忙渡过难关,累计借了约4万余元。
“她很讲诚信,基本上借了不久就还了。”陈冬霞告诉记者,自己借钱给夏小红从来不打欠条,也不催她还钱,但夏小红手头稍微宽裕时,就会分批还钱。
“如果她是好吃懒做的人,我肯定不会借。”两人一起长大,陈冬霞认为,夏小红是生活的强者。
每次陈冬霞回纸坊街时,都会到夏小红的鱼摊看看,“大冬天用一只手杀鱼,看到就心酸,也激励着我要好好珍惜生活,努力工作。”
人物:高桂营(债主兼发小)
借钱:5万元
心声:她很坚强,我为她而感到骄傲
50岁的高桂营,目前在江夏纸坊街一家酒店做服务员,和夏小红是发小。“她就像是我的亲妹妹一样,有困难,一定要帮衬。”高桂营告诉记者,夏小红夫妻俩第一次养鱼急需用钱,自己就尽所能将一部分积蓄借给了她,“谁也不愿意遇到天灾”。
夏小红告诉记者,那时候她心理压力很大,想过放弃,但高桂营常约她出来,和几个朋友一起劝慰她,帮她走出了阴影。
“大概有七八次吧。”高桂营笑着说,自己记不清借过多少次钱给夏小红,大大小小累积下来大概有5万元。
“不是实在有困难,她也不会开口,好姐妹有困难,我能帮肯定要帮。”高桂营虽然手头也不宽裕,但每次只要夏小红开口,她都会及时到银行把钱取了送过去。
“我为有这样坚强的妹妹感到骄傲。”只要有空,高桂营都会到夏小红的鱼摊找她聊聊,看到她长了冻疮的手,除了难过,更多的是由衷的敬佩。
去年8月,生意不太好,夏小红心情低落。高桂营知道后,约几个朋友给夏小红过生日,还买了一束玫瑰花,看到夏小红又露出平日里爽朗的笑容,大家才放心下来。
人物:董建华(债主兼朋友)
借钱:约8万元
心声:三次跌倒仍能站立令人佩服
“遇到三次如此大的灾难仍然能站起来,令人佩服。”董建华这么评价夏小红和徐移祥两口子。
少则三五百,多则上万。1998年洪水过后,董建华数次主动向他们伸出援手,尽力帮助夏小红一家渡过难关。徐移祥告诉记者,董建华是帮他们次数最多的人,“算下来,给我借了不下20次。只要我开口,他一定会帮忙。”
因为知道董建华家里也不宽裕,于是,夫妻俩一旦手头有点钱,就会还一部分给他。一来二往,原来只是老乡的董建华,成了夏小红一家人尊敬和信赖的好朋友。
徐移祥记得,3年前的一个深夜,他在水产市场进货,不慎被车撞断了几根肋骨。当时医生建议至少住院一个星期,但他们住不起院。董建华得知此事,第二天就送来了5000元钱。
“说到底,是这家人人品我信得过。”董建华坦言,自己毫无保留地愿意借钱给他们,是因为这对夫妻面对挫折与苦难坚强而又乐观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董建华看来,夏小红夫妻俩很守信用,每次借钱说什么时候还,就能还上。“我跟徐移祥认识将近20年了,原来就是一个乡的人,在农村就是这样,你家有困难我帮你,我家有困难你帮我,正是因为你来我往,人情味才越来越浓。”
老主顾:夏小红笑对生活给我最多感动
每个周末,江夏市民李先生都会到夏小红这里买鱼。他还有个习惯,会在原价基础上多付几元钱,这个习惯已坚持两年了。
“日子这么难,仍然笑对生活,让人肃然起敬。”说起夏小红,李先生竖起大拇指。
前年冬天,李先生听说离家3公里外的中心港农贸市场的鱼很新鲜,周末一大早就步行来到这里。在水产区,他看到了只用左手捉鱼、杀鱼地夏小红。上前询问后,他想到了自己身患腿疾的父亲,心中产生同情,于是决定在此买鱼。
没想到,夏小红动作娴熟,一分多钟就能杀好一条鱼,一点也不输旁边的卖鱼贩。从此,李先生每个月都会来买四五次鱼,一来二去,便和夏小红一家成了朋友。
李先生的妻子不理解,明明小区外就有卖鱼的,为何非要到3公里外去买鱼?得知夏小红的故事告诉妻子后,妻子很感动,便嘱咐李先生每次买鱼都要多付点钱。“讲诚信,不服输,让人感动。”
像李先生这样的回头客还有很多。前日,经常在夏小红这里买鱼的杨先生,又预定了数百斤草鱼,用来做腌鱼。
夏小红说,夫妻俩时常被这些举动感动,“困难只是暂时的,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自己应该更加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