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开元学校(南阳开元国际学校)

编者按

2022年是南阳开元国际学校喜事多、大事多的一年。这一年,九年级搬入装饰一新的学校东校区,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理化生实验室、餐厅、透水操场等配置齐备、设施一流;高中部76名首届毕业生顺利毕业,在入学时平均分不到260分的基础上,高考一本过线20人,过线率26.3%,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低进优出”的育人目标;与此同时,随着中招成绩出炉,各班学生陆续向学校发来喜报——其中孙旭升、徐基沛、李佳霖、史广斌、付孜琪、丁林洁、李心怡、李垠锐、毛翔宇等同学成绩优异,跻身全市前列。据不完全统计,该校500分以上考生209人,根据去年的录取分数线预估,学校的重点高中上线率将再次突破72%,连续12年书写开元新辉煌。

7月7日,笔者走进开元国际学校,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层面深度剖析这所生源质量不占优势、从未占用国家教育经费,却屡屡刷新教育教学新高度的民办学校的育人奥秘。

南阳开元学校(南阳开元国际学校)(1)

毕业典礼祝福母校。

南阳开元学校(南阳开元国际学校)(2)

激情满怀歌唱祖国。

南阳开元学校(南阳开元国际学校)(3)

队列整齐意气风发。

南阳开元学校(南阳开元国际学校)(4)

百日誓师激扬士气。

■ 学校 提质减负广育英才

今年中招考试,九四班的孙旭升考了566分。孙旭升坦言,在开元国际学校的这三年,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五名。三年来,除了学到大量文化知识外,他还学到了很多生活道理。“我们的班主任杜全良老师经常强调,要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教育我们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做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孙旭升旗鼓相当的徐基沛在八班,说起母校,他赞不绝口:“三年前选择开元是慕名而来,听说开元传承名校风范,师资力量雄厚,管理有方,学风很正,而且活动多、作业少。如今从开元毕业满怀感激,我将从开元带走老师的谆谆教诲、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宠辱不惊方能成大事的成长哲理,还有同学间互帮互助从不言弃的友谊。”

“轻负担、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是开元国际学校建校以来秉承至今的育人目标,与国家“双减”政策高度契合。

传承名校风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用爱办学奉献社会是开元国际学校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是建校的出发点;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是学校一直坚守并践行的信念。学校从来不刻意强调考试成绩,强调的是“不抛弃、不放弃,转化一名学困生比培养一名优等生更重要”的育人理念;学校坚决不培养考试机器,而是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面向未来与世界同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 教师 德高业精诲人不倦

“查到分的第一时间,我先给班主任杜老师打了个电话,一是向他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二是想要确定一下这个成绩在学校的位次,还想知道我们班有没有像百日誓师时宣誓的那样——勇夺第一!”在九四班学生李心怡的记忆中,杜老师是她整个初中生活里最亲最近的人。李心怡清楚地记得,有次英语周考她的成绩很不理想,听着老师的讲评她忍不住泪流满面。“下课后,杜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帮助我查找原因,让我鼓足勇气,树立自信,从此以后,我的英语成绩一路飙升。”

九七班的李佳霖对2022年的端午节印象深刻——中招考试前一个月,临近端午。老师在班级门上挂了粽子,让每个学生用头撞粽子,谐音“高中”。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奔跑着撞向粽子,班级里响起此起彼伏的笑声。“老师和同学们其乐融融,热闹且温馨,每个同学都满怀期望,也感谢学校对我们的重视与鼓励。一件小事儿让我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的真心与祝福。”

这样的老师在开元比比皆是,中招考试当天,南阳报业传媒集团以《暖心包来自老师的温暖》为题,讲述了开元国际学校教师朱华玺赴市二十一学校送考,为学生们精心准备食品、饮料,防暑、防疫用品,目送孩子们进考场,静静地在校门外等孩子们凯旋的一个个细节。报道甫一推出,就刷爆了开元师生和家长的朋友圈。

无独有偶,九年级数学教师邱森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备课,拖着病体硬是没有耽误一节课;语文教师高晓丽在培优的讲台上一度休克,缓过来后硬是义无反顾重回讲台,把培优课进行到底!

开元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如此,他们早出晚归,爱岗敬业,以校为家,舍小我成就永远放不下的学生。在他们心中,学生就是头顶的天,是牢记心头的责任,是为人师者的担当。

学校也给予教师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对老师子女格外关注,教师家的红白喜事校长从不缺席。学校遵循规律,把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会走(打好基础)—再跑(加速成长)—飞跃(拔高放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培养指导每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采取“学身边榜样,追寻身边名师”“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开展“铸师魂、提师能、创建新课堂”活动,学校每年都列出专项资金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业务学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正阔步行走在立德树人的大道上。

■ 学生 阳光自信行稳致远

“与我小学时的同学们相比,我的初中生活没有通宵达旦、没有夜以继日,大多数学习任务都在学校完成,我觉得初中三年还算轻松吧!”九八班的史广斌阳光自信,一开口满脸都带着笑,他认为在开元的三年,是收获满满的三年。“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养成了分秒必争的习惯。学习上,让我的效率更高,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生活中,让我感到充实,每一天都井然有序。第二,我知道了奋斗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让我能够专注于手头的每一件事。每一节课、每一次体育训练、每一次活动,我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此外,原本不善言辞的我学会了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全面地去表达,带着这些收获,我定能行稳致远。”

同样阳光、同样优秀的付孜琪告诉笔者:“得知分数后,我稍微平静了一下,再次想起三年前的点点滴滴。” 三年前第一次走进开元国际学校的校园,她收到了一份《开元学子圆梦蓝图手册》,“里面除了每日常规注意事项,还有为我们规划的圆梦蓝图十件事、圆梦坐标和方向。我觉得我基本实现了圆梦蓝图。”

九四班的丁林洁忆起母校更多的是感恩:“谢谢学校在每次重大考试后颁发励志奖学金、爱心助学金,谢谢老师教会我文明有礼、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谦虚谨慎,谢谢同学们在新年到来时一起装扮教室、表演节目、分享零食,谢谢校长在一模考试后拿出校长基金鼓励大家……”丁林洁还对学弟、学妹们嘱咐了一句话:“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要珍惜在校的每一天,好好学习,再创佳绩,把声誉打出去,把荣誉挣回来!”

教育是艺术,润物细无声。在活动中育人是开元国际学校的特色。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是对全体师生心灵的一次升华。学校的开学典礼、散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中招冲刺动员大会等,都经过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力求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五一”“五四”才艺展示、“十一”歌颂祖国歌咏比赛、庆元旦联欢会、演讲赛、书画展、朗诵会、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锻炼学生能力、塑造学生品格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让兴趣得以保持,让品位与日俱增,坚定了每一个开元孩子“把声誉打出去,把荣誉挣回来”的信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自律、自信、自护、自爱,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 家长 家校携手逐梦远航

与大多数民办学校不同,开元国际学校既设置有住宿班,也有走读班。相对住宿班来讲,走读班学生的家长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往届毕业生不同,受疫情影响,这届学生上网课的时间更多一些,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更多一些;此外,全面推行“双减”政策以来,学生在校时长增加两小时,需要在家完成的学习任务相对较少,家长有充足的时间为孩子们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九八班的毛翔宇对网课记忆犹新——“那段时间,我和父母都守在家里,老爸每天陪我上网课,帮我检查和上传各种作业。怕我无聊,他偷偷为我网购了吉他,就这样我一个从不摸乐器的人竟然通过网络练上了吉他,从此我增添了一个爱好。在开元三年,父母陪伴了我三年,每天早起为我做早餐,对学科上的弱点不断进行督促。每次考试过后老爸都积极与老师们沟通,帮我分析试卷,制订下一步学习的计划。正是父母和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才让我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引领家长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为孩子们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疫情期间,学校要求家长既适度陪伴,也要留给孩子独处的时间与空间;贯彻“双减”政策、推出延时服务以来,学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早休息、多锻炼,以健康的体魄、聪慧的大脑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九八班的李垠锐告诉笔者,父母的配合和陪伴至关重要。初中三年,父母的陪伴更多是在路上,为了节约时间,父母坚持三年来接送她上学、放学。她在九年级一次考试失利时,父母带她外出散心,在城郊走了3个小时的路,看见了许多田野里的风光。父母给她加油鼓劲,告诉她不必太在意偶尔的失利和别人的眼光,轻装上阵,定能不负努力。

拳拳父母心,深深助学情。学生在学校冲锋陷阵,家长在后方秣马厉兵,更有不少家长时常到校送温暖。九八班的王圣淇家长,在艰苦的军训和中考复习最耗体力的时候,多次为八班的每个孩子送水果、送巧克力,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孩子们分享了这份爱心,增添了奋进的力量!

“如果一定要说教育有奥秘,那开元的奥秘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让教育活动回归教育原点,这也是教育的责任所在。”笔者跟开元国际学校杨校长探讨教育奥秘时,这位跟教育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校长动情地说,用爱做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把孩子们分为三等六级,是对学生极大的不尊重和不负责,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紧连着千家万户,关乎着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抛弃一名学困生,对一所学校而言,只是千分之一或几千分之一的损失,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对每一个家庭负责,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成人。”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自信?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叶澜教授事关教育的连环问,也是杨校长留给教师永远的作业。

“我能!”“我们能!”“我们一直都能!”这是开元的回答,是开元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开元守初心、履使命的生动实践,是开元以爱办学、奉献社会的真实写照,是开元矢志不渝建设教育强市的铿锵誓言。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本版撰稿:高 升


编辑:齐 杰

初审:陈晓璞

终审:禄远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