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奋斗的成语(成语印刻下的人生)

⦾本刊记者 闵莉 实习生 左佩宜

身处智能时代,我们随着时代前行,也被时代所代替:手写代替了篆刻,印刷代替了手写,电子版本又代替了印刷……曾经的技艺因时代的快速变迁被取代甚至消失,它们也是值得我们用心认识和传承的老手艺。篆刻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杨桂臣用四十年时间,把篆刻文化、成语文化、汉字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并发扬光大,为两千多年的成语印文化做出自己的注释。

终身奋斗的成语(成语印刻下的人生)(1)

▲杨桂臣

[人物小传]

杨桂臣,1959年出生,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桂臣中国成语印篆刻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沈阳“中国成语印博物馆”馆长,曾荣获世界纪录、吉尼斯注册会员等多项大奖。

恪守:从“闲章”到“主业”

辽宁省博物馆二楼13展厅是“中国历代玺印展”,这是辽博十余个常规展览之一。中国的玺印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玺印展”分为先秦玺印、秦汉六朝玺印、唐宋辽金元玺印、明清篆刻、近现代篆刻5个单元,共展出479件玺印,较为完善地展示了从先秦至近代的各类样式与流派,可以从中欣赏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的流传演变与中华文化的传承迭代。

在“先秦玺印”单元中,有“吉语印”展柜。吉语印也称成语印,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先秦吉语印在内容上大多是有吉祥、规诫意义的格言、成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这些印章字数不一,印面活泼多姿,每个时代各具特色,开创了后世“闲章”的先河。

从辽宁省博物馆所在的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驱车北行20公里左右,便来到皇姑区嘉陵江街,这里有一座关于成语印的私人博物馆。博物馆的创办者杨桂臣用四十余年的坚持,为辽宁省博物馆中那个占地几平方米的成语印展柜写下续篇,也为两千多年的成语印文化做出自己的注释。

杨桂臣的“中国成语印博物馆”位于深巷临街处的一楼,门前有一小片空地。博物馆面积约120平方米,室内两侧展柜上密密麻麻列陈了近万方印石,纹理、形态不一。室内最大的房间靠门的墙壁一侧放着一张简单的单人床,中间是一张宽大的长桌,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两到三批学生来这里向杨桂臣学习篆刻。旁边的一张小茶几上有一个透明展柜,里面整齐排列着几十把各种型号的刻刀以及两本成语词典:一本颜色发黄、32开大小,因频繁使用,右下角已有破损,扉页上留有“购于1981年”的记录;另一本16开大小,颜色较新。

在杨桂臣的“中国成语印博物馆”内的一间会客室里,进门右手边的墙上悬挂着一幅人物版画卷轴:一名女子跨马默立,英姿潇洒。画幅上方题字“鉴湖女侠秋瑾烈士”。这行题字的下方,左右两侧各加盖有一枚印章,左一枚刻“巾帼英雄”,右一枚刻“豪气凌云”。这幅画的作者为杨桂臣的老师、鲁迅美术学院原院长张望,落款时间为1990年。

这也是成语印的典型应用之处。中国传统中,诗、书、画、印本为四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的发展创新中,这四者结合到了一起,成为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其中更以文人画为代表。除了印在书画上,成语印本身即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枚瑰宝,篆刻也是。成语印融合了两种文化艺术,是这两种文化艺术的集成。”杨桂臣介绍说。

少年时代,杨桂臣师从鲁迅美术学院原院长张望,在其膝下研习美术、木刻和篆刻技艺。张望是我国著名版画家、漫画家、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和诗人,1916年生于广东大埔县,1931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他与同学组织成立MK木刻研究会,进而结识了鲁迅先生,并积极参加了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及左翼文化运动。上世纪40年代初,张望由广东经重庆、西安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美术教员。1946年,鲁迅艺术学院先后迁校至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和沈阳,后来以美术部为基础组建、发展成鲁迅美术学院,张望一直在此任教。

张望是杨家的亲戚,杨桂臣儿时常去张家,有时吃住都在张家。耳濡目染下,杨桂臣慢慢喜欢上了美术和篆刻。小学时,全年级同学的橡皮都被他刻遍了,后来他又把主意打到桌椅板凳上,在家里门框上刻上“开门见山”,窗户框上则是“窗明几净”,甚至大勺把儿也要刻上字。

跟随张望老师学习期间,杨桂臣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伏案读书的形象。“我老师是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一生追求理想、追求艺术,不辞辛苦钻研,还能把读到的书运用到工作中。”杨桂臣参加各类少儿美术大赛,绘画或者篆刻作品创作得很快,但起题目对他来说更难,往往冥思苦想几天后,还是《无题》。“当时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心里想着是什么意思,但归纳不出来。”张望老师告诉他要多看“无用之书”,可以试着从每天背成语开始。杨桂臣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连环画,拿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成语文化与成语印开始扎根在他的心中。

课题:从一天10方到40年9000方

1981年,杨桂臣22岁,他给自己立了个课题,刻狭义的“成语印”。他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成语词典(收录约6000条成语)。“当时心想着,我一天刻10方,一年有365天,可能两三年、最多用五年八年时间就完成了。”计划很理想,但现实很“骨感”。涉及到资金、时间、原材料、创作情绪、家庭、社会等等原因,这6000方成语印直到2009年才全部完成,历时28年。一年后,收录这6000方成语印的《中国成语印谱》一书出版。

28年时间,杨桂臣从“弱冠”到了即将“知天命”的年纪。他成了家,事业有起伏,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篆刻和成语印的感情,始终不忘的是自己定下的课题。杨桂臣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没下过乡,较早参加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每月工资20元左右。“当时已经成年了,不想为了刻成语印跟家里要钱。为省钱,我从来不参加朋友同事的凑份子聚餐,只能‘望酒兴叹’,省下钱买石头。我也给报刊杂志投稿,偶尔拿到稿费,继续买材料。”

杨桂臣在企业工作多年,在工会做宣传、当文体教育干事。“单位的简报、板报,单位给员工发福利或者做伴手礼,能用到印章的地方都用。用的效果很好,因为这算是一个新看点。篆刻上取得一定成就,得到认可,也得到精神上的鼓励。”

为了补贴篆刻事业,杨桂臣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写过牌匾、画过广告画。上世纪90年代,他办理了停薪留职,去做文化推广工作,办艺术学校,办电视制作中心,还开过服装厂。做过那么多工作,最初定下的课题始终没有变,他一直坚持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用在篆刻上。日积月累,从100方到500方,再到1000方,一点一点积累,2009年,杨桂臣终于完成了6000方成语印的篆刻工作。他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将6000方成语印章拓印到长卷上,并将长卷捐赠给沈阳市政府,由沈阳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中国成语印谱》出版后,杨桂臣又买了一本成语词典(收录约15000条成语),逐渐丰富自己的成语印。目前,共完成9000方的刻印。几年前,曾有人想出巨资购买他的几千方成语印,但都被杨桂臣拒绝。2014年5月,杨桂臣作为沈阳市唯一代表,参加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他的《中国成语印普》和成语印章,成为沈阳向世界文化舞台推出的又一张亮丽名片。“杨桂臣中国成语印篆刻技艺”于2015年6月被列为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桂臣本人被认定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成语印篆刻的大致顺序是:确定内容、反复设计(根据成语出处设计印面)、写稿、上石、刻字、拓印等多道工序。按照成语的出处年代,选择金文、钟鼎文、石鼓文、甲骨文、大篆、小篆等相应字体。篆刻技法分为章法和刀法两种。章法指一件作品的整体布局关系;刀法有冲刀法、切刀法,力度也要根据石头材质、大小而不同。“比如在刻‘行云流水’时,不能大刀阔斧,要流畅,要用‘九叠篆’的方法,达到自然而成的效果,特别要注意顺时而上顺时而下,而且要一气呵成;而在刻‘千军万马’时,则要表现出马奔跑的形象,这方印可以远观看出透视的关系,而且能看出由远而近的变化:在刻‘众志成城’时,要注意这是个团结的词,不能把字给刻散了,章法设计上可以略微有个小边框。”杨桂臣说。

2010年,中国成语印博物馆正式成立。博物馆从开馆至今,平均每年接待参观者上万人。运营成语印博物馆的同时,杨桂臣还在沈阳市各中小学校教授成语印篆刻技艺。正常情况下每周上一次课,学生两年左右基本可以掌握篆刻的基本技巧。同时,他还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各级别篆刻比赛、成语演讲比赛等。有的学生出国留学,把小时候学的成语印篆刻技艺在世界各地推广。杨桂臣说,他要特别感谢妻子张颖,多年来,妻子不但始终支持他的篆刻事业,更是主动担任成语印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工作。2019年,杨桂臣家庭获辽宁省妇联评选的“最美家庭”标兵户。面对成绩和荣誉,杨桂臣说自己的“初心”始终没有变,那就是继续篆刻成语印,继续成语印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

终身奋斗的成语(成语印刻下的人生)(2)

▲扬眉吐气印

终身奋斗的成语(成语印刻下的人生)(3)

▲大风大浪印

转自/《妇女·女人观天下》2022.0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