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缅怀革命先烈(走读杭州风雨无阻)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杨静 通讯员 李文瑶
今早一场大雨,浇灭了不少人出行的冲动,但却没挡住走读爱好者前行的脚步。
7月24日,由钱江晚报·小时新闻170俱乐部组织策划的“走读杭州”系列活动风雨无阻,继续走起,在钱塘江边走走看看,感受昔日光辉岁月。
本次行程从之江路钱塘江大桥出发,途经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天气晴朗的时候,还能经由头龙头至、毛湫浴、月轮坊,全程约3.5公里,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去走走看看。
【杭州解放纪念碑】
对杭州人来说,这是一座极具历史意义的纪念碑——杭州解放纪念碑。伴着滔滔江水声,它似乎一直在默默讲述着杭州从解放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
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中共杭州地下市委、地方游击队和杭州人民的密切配合下,解放了杭州,开启了新篇章。
20世纪90年代初,10名杭州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建立杭州解放纪念碑的议案。2002年5月3日,杭州解放纪念碑正式落成。
为何再三考虑后,将杭州解放纪念碑选在之江路一号?就是因为此处毗邻钱塘江大桥、革命烈士纪念馆,并和不远处的六和塔相望。
虽然天公不作美,但下着雨的上午,依然有不少家长趁着暑假带着孩子来此瞻仰。
【钱塘江大桥】
与杭州解放纪念碑一条马路之隔的,是一尊庄严的人像雕塑——茅以升像。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与杭州最深的渊源,莫过于主持修建了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了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934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
因钱塘江水流湍急,江底情形复杂。此前,民间素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
所以为了建造顺利,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并在沉箱上再筑桥墩。
钱塘江大桥就犹如茅以升的孩子,但即便如此,他也曾亲手“毁”了它。
抗战期间,钱塘江发挥巨大贡献,用做支援淞沪抗战、输送军需物资、撤退候渡百姓。1937年12月23日,钱塘江大桥通车仅89天,为阻断日军南行,茅以升亲自安置炸药,炸毁大桥,并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八个大字。
此后,钱塘江大桥又在1944、1945和1949年被炸,直至抗战胜利。1953年9月,大桥修复通车。
如今,大桥最上层的公路桥,车流不断,两旁的人行道上,自行车来来往往。公路桥下层的铁路桥,也不时有火车飞驰而过。车声夹杂着轨道声,成为了钱塘江大桥的特色。
虽然下着雨,走读爱好者依然纷纷上桥走了会儿。很多人都曾开车经过钱塘江或者坐火车,但却是头一回自己上来走走。
走读爱好者中,永新大哥的父亲曾参与了抗日战争。1949年,日军轰炸杭州时,他父亲就是开火车运送物资的铁路司机。有一天,他开火车至钱塘江大桥,正值日军轰炸,于是参与了保护和抢救,后被记二等功。
【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钱塘江大桥北边西侧的月轮山上,便是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所在。
蔡永祥烈士同样与钱塘江大桥分不开。他曾是浙江省军区三支队三连战士。1966年10月10日,因守卫大桥时搬运铁轨上意外出现的木头而壮烈牺牲,年仅18岁。
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共分为5个部分,以中共杭州党史来布陈: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馆内先后记录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领导人——李成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浙江省委书记——张秋人、狱中特别支部组织委员——邹子侃、浙江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一师风潮中的进步学生、英勇抗日的各地农民、罢工起义的工人等。
参与者凌国光表示,自己是烈士的后代。外公是方志敏战友,曾是赣南游击队的副团长,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前几年家里人还去外公当年牺牲的地方瞻仰过。
现在,除周二下午闭馆外,包括节假日,纪念馆都对外开放。上午9:00-11:30,下午1:30-4:00,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去感受一下历史的力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