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经历人生百态(师父和一代宗师之间)
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接受老师管束之意,刀头三寸的地方才叫刀。
危险的师徒关系
洛阳盗墓贼有个传统,两人搭伙,一人下墓穴,一人上头把风。这两人务必不能是父子,一旦遇到墓穴坍塌,上面把风的老子肯定要下去救人,往往一个也活不了;也不能是生人,以提防上面的人把墓穴封死,杀人独吞。所以最好的合作关系是舅舅外甥、叔叔侄子,再远也得是姨夫、姑父之类的亲戚。这种合作最稳定,既不会舍命救人,又不至于图财害命。
江湖上的师徒关系,既是父子,也是君臣,有竞争,有合作,关系之微妙,不亚于这个盗墓贼的例子。开武馆授徒,是民国出现的形式。在这之前,中国民间要么是禁武,要么是拳团,就是操练一点实战格斗,目的也只是为了对付土匪,离武术的精深处较远。凡是武师真传的,人数一定不会很多,三五个人,才能忙得过来,教得透。广收门徒,往往就会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的情况。
电影《师父》的导演徐皓峰,是《道士下山》的原著者,也是《一代宗师》的编剧,除此外,他还有一个民国武林研究者的身份。零九年出了本《逝去的武林》,由形意拳大师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李仲轩是徐导二姥爷)。“宁在一思进,不在一思停”这句经典台词,本是形意拳的口诀。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梁文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我因此断断续续看了一点,后来就忘了。最近正好电影上映,就查缺补漏的看完了。另外宋家泰推荐了一本研究民国武林的著作《武人琴音》,据说是研究民国武林必读材料,我没看过,有兴趣的可以找来读读。
李仲轩,父系和母系都是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过去穷文富武,师父都愿意教官宦人家的孩子。一是老了有个依靠,二是富人家孩子出路多,不必非吃武行饭不可,所以不大会欺师灭祖。金庸小说里欺师灭祖是违反江湖伦理的重罪,其实在民国武林中,不良之徒,看师父名气大,找机会当众打师父,从而一举成名也是常有的事。练到最后,师父的命门弱点,徒弟全都知道,真打起来要比一般人更容易。所以说好师父都是好徒弟的殉葬品。电影里黄觉演的弟子,不但当众打了师父郑山傲,还用电影机录下来给武林中人观看,从此师父滚蛋,弟子上位。金庸写倚天屠龙记,张三丰和张翠山,师徒之情深如父子,其实是理想化了的,真实的江湖要残酷的多。
李仲轩,人称二先生,先后拜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为师。旧时代的拳师收徒弟学孔子,孔子有子贡帮他结交官府,有颜回帮他传学问,有子路帮他管人,门庭有三个这样的人,必然会兴盛。师徒之间,既有父子的伦理,也有资源置换的交易。一个师父,一生带徒弟也不过三五个,可以说挑错了徒弟,门派就瞎了。所以挑选弟子,除了武学天份,还要考虑家世背景,人品等等因素,难度不亚于过继个儿子。李仲轩去见薛颠前,起手师父唐维禄怕薛颠不教,便说:见了薛颠,你就给他磕一个头。在武林规矩里磕三个头已经是大礼了,而磕一个头比磕三个头还大,因为三个头是用脑门磕的,这一个头是用脑顶磕的,杀人不过头点地的“头点地”指的就是这个,要磕得带响,是武林里最重的礼节。
师父和徒弟之间,除了功夫就是规矩,弟子不能进师父的卧室,每天早上要给师父师娘倒尿盆,这点和老派的京剧相声都很接近。唐维禄一次给徒弟讲拳,心中思索着什么,处于失神的状态。而这徒弟想试唐师的功夫,突然一拳打来。唐师胡乱一拨弄便将他按爬下了,自己还是恍恍惚惚的。
唐维禄却从此不教他了,对外说:“某某已经超过我啦。其实,便是将他逐出师门了。师父倾心相授时,徒弟抱着偷学点什么的心态,这种人是不堪传授的。
金庸作品中相爱相杀一对师徒:岳不群和令狐冲。
华山派一众弟子,大师兄天份最高,悟性最好,也是岳不群最疼爱的弟子。书中多次提到岳不群夫妇待令狐如亲儿子一般,即便令狐冲从小任性胡闹,没有一点大师兄的样子,岳不群也是表面上严厉,内心慈爱。令狐冲一出场就捅娄子,接连得罪了恒山派、青城派,还涉嫌勾结魔教对师叔不敬,条条大罪,岳不群是怎么处理的?仅以夜宿妓院,出言不逊的罪名罚他面壁思过一年。宁女侠还暗示这不是处罚,而是磨磨性子督促他练功,甚至还准备将紫霞神功传给他。
真正影响师徒关系的是:紫霞秘籍丢失。徒弟路大有死了,秘籍丢了。最大的怀疑对象是令狐冲:既然早晚都是你的,你却等不及去偷盗,这就是坏了规矩。
李仲轩所在的形意门,还有一个规矩是不准带艺投师的,而且还有个理想说法,师傅和徒弟的年龄最好相差十五岁。
但徒弟十五岁,师傅三十岁,正是他要建功立业的时候,实在忙不过来教徒弟,而且师傅在三十岁时不见得功夫就能成就。就算成就了,毕竟是尚且年轻,心态不见得成熟,难以对徒弟有体贴的指导。
而老了以后,对武功的体验更深,说一句话便有准,但又有一弊,就是人老心也老,江湖阅历深了,凡事都有防人之心,教徒不见得会尽心。像陈识四十岁上下年纪带徒弟,大概是最合适的年龄段。
功夫到底是什么?
看《功夫熊猫》时才知道,功夫一词已经音译成一个英文单词了。前两天北京环保局的发言人说,老百姓紧盯PM2.5是瞎耽误功夫,在这句话里,功夫是时间的意思。陈识说带徒弟要三年,他等不及,后来徒弟争气,用了一年就踢了七家武馆。其实,这是众武馆不教真的结果。李仲轩大师说:功夫是不能速成的,能速成的是打法。但没有功夫,只有打法,也就只能欺负欺负普通人,上不了台面。做一个好徒弟,多半要像陈识一样,十五岁入门,屡经磨难,直到四十岁才大成。
学武要时间,等待武学奇才出现也需要时间。十年寒窗出一个读书人,七代出一个贵族,三百年出一个戏子。大戏子被称为“妖精”,的确如此,能惊天动地,能颠倒众生。他有绝顶聪明,一个意象很快就抓住,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身上就有什么——这便是习武的资质了。
徒弟急着出成绩,没有名师指点,就容易走偏。练得多了,也只是在肌肉上长功夫。不会在五脏六腑长功夫,那么功夫还是虚的。就好像窗户纸,好像有个门面,其实一捅就破,打这种人,一两下就能把他捅趴下。
人很难体会五脏六腑的,先要在大小便的时候闭五行,闭目,咬牙,耳内敛,鼻静气,脑静思。大小便时因为体内有运动,就牵扯上了五脏六腑。对五脏六腑有了体会后,不大小便的时候也就能闭五行了。
除了时间,大成者还需学习文化来提点悟性。李仲轩的师父尚云祥,总是要求徒弟多读书,说文化人学拳快,一个练武的要比一个书生还文质彬彬,才是真练武的。古书里的上将军,多是一副书生样。练武的也一样,一天到晚只知剑拔弩张,练不出上乘功夫。因为拳谱上许多意会的东西,文人一看便懂,武人反而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士兵多为农民兵,和日军士兵相比战斗力差不多是1:10,也就是说一个日本兵一个人能打十个中国兵。存亡危急时刻,国民政府打出“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参军。 1945年1月1日,应征入伍的青年远征军共12万人,正式在各基地接受训练,训练期限为3个月。这支青年军后来参加了缅北大反攻,和日军战斗力为1:1。
武行人普遍文化低,但功夫练到最后,和哲学相通,和艺术相通,顶尖武者举手投足便有大师风范。
武人文相,才是学武的最高境界。
大师的结局
李仲轩:李老师晚年靠给西单一家电器商店守夜谋生,于2004年去世。李老师拜尚云祥为师时,尚云祥年事已高,所收的徒弟都有徒孙了,传承已有两三代,而他还未到20岁。对于李仲轩的拜师请求,尚云祥说,收徒可以,但将来不要再收徒弟,否则我这门的年龄与辈份就乱了。所以李仲轩一生未授徒,在形意传承上,李老这一脉算是断绝了。
薛颠:1953年,因反动会道门被枪决。
-------------------------------------------------
内容来自卤煮参考
长按微信号可复制
微信公共账号:luzhucankao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