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多少澳大利亚土著人(澳大利亚土著人为何减少了这么多)
最近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儿童遗骸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成为国际热点事件。据报道,加拿大联邦1867年成立后,曾建立原住民儿童寄宿学校制,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约有15万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梅蒂人等原住民儿童被剥离原生家庭,送入寄宿学校。
这些儿童被迫接受白人的殖民化教育,直至忘掉自己民族的语言与风俗习惯。在这上百年的时间里,至少有4000名儿童被虐待至死,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文化种族灭绝。
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加拿大的同时,不要忘了,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其种族灭绝行为并不比加拿大温柔多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保守估计,1788年,当英国人首次登陆澳大利亚的时候,这里总共有100万土著居民。但是到了20世纪初,土著人口一度下降到不足两万人。现在虽有所回升,人口勉强接近20万。从最初的澳大利亚的主体民族,到如今不足澳大利亚人口的1%,消失的土著居民哪去了?答案不言自明!
人类学家认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可能与印度中南部一带的土著居民属同一祖先,他们在掌纹、头发、血型以及语言结构等方面都很接近。土著人的祖先是在第四纪冰明时(距今5-6万年)由南亚迁入澳大利亚的。大航海时代开启时,这里已经生活着近百万的土著人,约有六、七百个原始部落。各部落有自己的领土、语言、文化和风俗,并以游猎和采集为生。
这些土著人曾有过700多种语言,但无文字,各部落有自已的语言。这些语言有许多仅为口音上的区别。长期的围猎生活使哑语广泛流行,通过手势可以远距离传递信息而不惊动眼前的猎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土著人已具有高度发展的艺术,许多留在岩和山上的壁画和壁是研究土著人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当时的音乐、舞蹈也具较高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鼓等简单乐器十分流行,已出现了以演、唱为生的艺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来人、印尼人和中国人都曾频繁地达到过澳大利亚西北部,与土著进行贸易。土著人凿木成舟的技术就是从马来人那里学来的。印尼人也在西北部留下制陶的痕。据考古证明,中国人可能是最早抵达澳大利亚的外国人。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大船队数次南下,可能在1432年到过今天的达尔文市。因为1879年,在达尔文附近发现一尊明代雕像,在北部也发现明代瓷器。
1778年1月18日,英国船长库克率领由200名船员和官兵及717名犯入组成的第一批英国移民到达悉尼的杰克逊湾。1月26日船队举行升旗、鸣枪仪式,正式宣布英国控制了这块土地。当土著居民意识到英国人的意图后,坚持不懈地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同英国殖民主义者展开不屈不挠的抗争。
虽然土著居民在人数上远远超过英军及其他白人武装,但长矛和盾牌毕竟无法与用枪炮武装起来的英国军队抗衡。从1788-1884年,经过近百年连续不断地抗争。数万土著人在战争中丧生,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饿死。
再加之欧洲人又传入一些疾病以及大量屠杀无辜,到19世纪末,土著人已失去了抵抗能力,许多部落连同他们长期形成和发展的语言、文化和风俗已基本消失。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大片土地变成了英国移民的农庄和场。如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人至1876年就已全部灭绝,整个民族都消失了。至20世纪初,澳大利亚全境土著居民已不足2万,整整减少人口近百万。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澳大利亚各州又颁布对土著人采取隔离性的“保护”政策。土著居民被集中在保留地内过着传统的游猎、采集生活,但这些保留地多为贫瘠地区。另外,土著人没有土地所有权。一旦在保留地内发现有价值的矿藏,他们则被迁至另一块更为贫瘠的新保留地。
从1936年开始,各州政府逐渐以同化改造来代替原来的种族隔离政策。他们将土著儿童从土著保留区和他们的亲生父母身边强制带着,送进专门的孤儿院、修道院、以及部分白人家庭,以白人的标准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
培训结束后,男孩子会被安排到农场劳作,女孩子则成为实验对象,被要求与白人男性结婚,以期对土著实现“血统改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计划开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纯血土著并没有自己消亡。
二战爆发后,人们也开始重新思考混血土著问题的根源,对土著人的遭遇和处境也开始表示同情,机构活动也活跃起来。但种族歧视仍是社会的普现象。例如一些旅馆和土著人公共游池内禁止土著人游泳等。直到1965年澳大利亚政府才取消种族隔离政策,1967年在宪法中确定了土著人的公民身份。至此,土著人的境况才开始有所好转起来。
目前,澳大利亚土著人口恢复增长到20万人,但是跟白人比起来,失业仍是土著人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主要是种族歧视的恶劣影响并未彻底根除,此外还缺乏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澳大利亚发展史就是一部本土土著居民的灭绝史,每一位有良知的人都应该熟知这一段历史,并铭记在心,避免重蹈覆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