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博社村具体位置(重走博社村)

广东博社村具体位置(重走博社村)(1)

俯瞰博社村像一只飞向大海的风筝,曾荒废的土地变成良田。 南方日报记者 罗一飞 摄

广东博社村具体位置(重走博社村)(2)

博社学校各班每周上一次禁毒法制课。

南方日报记者 罗一飞 摄

“陆丰人,敢为先,曾铲毒,勇在前……”6月17日,汕尾陆丰市博社村甲西中心小学传来朗朗书声,这是学校每周一次的禁毒法制课。

这段禁毒三字经,一下子把林卫东的思绪拉回到了9年前。“第一次进村侦查时,到处都是刺鼻味道,路面坑坑洼洼,路边堆着制毒用的麻黄草,还挂着‘严禁乱倒制毒垃圾’的标语。”如今已是陆丰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大队长的林卫东说,“现在博社的路好多了,村里处处充满了生机。”

“6·26”国际禁毒日前夕,南方日报记者连续多日在陆丰博社村采访发现,村里曾经堆放麻黄草的撂荒地建起了种植大棚;夜幕降临,村民纷纷到新建的红色文化园跳舞休憩。这个有着800多年文化底蕴和深厚红色基因的人口大村,经历短暂阵痛后,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正奋力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南方日报记者 贺达源 陈志 南小渭 胡念飞

阵痛

博社村位于陆丰东南沿海的三甲地区,是甲西镇最大的行政村。村中民居密集,俯瞰像一只飞向南海的风筝,连接陆丰的村道则像一条细细的风筝线。博社户籍人口约1.5万,村民几乎都姓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蔡登瀛。

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蔡登瀛从福建莆田迁至博社,生了4个儿子,形成延续至今的4个房头。村里的40余座祠堂是博社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社戏和祭祖等重要活动都在祠堂前举行。祠堂前就是戏台,在博社人蔡阿彬的童年记忆中,看戏是乡里人翘首以盼的活动。

老祠堂门口楹联不难看出这座村庄耕读传家的历史。历史上,博社走出了多名进士和举人,大革命时期还出现了蔡世珍等9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68岁的蔡棍是为数不多一直在家务农的博社人,他是革命烈士蔡世珍之孙。听闻记者在村里烈士纪念碑采访,蔡棍快步从田地起身,穿着带泥的塑胶雨靴,赶来时额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他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念出烈士纪念碑上的文字,念到自己爷爷蔡世珍时,他停顿了好一会儿,“(制贩毒)不能做,给祖先丢脸!”

蔡阿彬20年前上大学离开了家乡,后定居广州。当时,因人多地少,村里不少人很早就在珠三角打工。在他的印象中,家乡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存在,像“淳朴的少女”一样。

蔡阿彬等几个在广州打拼的博社人注册了一个名为“博社”的公众号,传播家乡文化,促进邻里关系。

谈起博社村曾经的制贩毒问题,不少在外的博社人都痛心疾首。高峰时,博社曾有两成以上家庭直接从事或参股制贩毒活动,并且发生了多次暴力抗法事件。

博社村制贩毒的猖獗,时任村支书蔡东家带头并充当保护伞是直接原因。“村支书带头,党支部几乎烂掉,不是一般的软弱涣散。”汕尾市委常委、陆丰市委书记陈德忠说。现任博社村党委书记蔡龙秋此前是一名村医,在他看来,当年不少村民参与制贩毒的另一大原因是穷且不懂法。

2013年12月29日,广东省公安厅统一指挥,组织出动3000多警力,在博社村一举摧毁特大制贩毒犯罪团伙18个、抓捕嫌疑人182名、捣毁制毒工场77个和炸药制造窝点1个、缴获冰毒近3吨,被称为“12.29”雷霆扫毒行动。

严管

“12.29”雷霆扫毒行动在全国引发了强烈反响,也拉开了陆丰全面禁毒的序幕。陈德忠说,在国家禁毒办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省政府和汕尾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陆丰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把禁毒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每周召开的陆丰市委常委会会议,都会套开一个市禁毒委全体会议。6月16日晚,陆丰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陈德忠提出把对陆丰最后4名涉毒在逃人员的举报悬赏由100万元增加到110万元。开完常委会后,22时48分,陈德忠又和全市公安干警开了一个陆丰市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工作推进会。

“在陆丰工作,出现一宗制毒案件,一切都归零。”在禁毒方面,陈德忠说,“如果出现一宗制毒案件,镇街党委书记、派出所所长、村支书要一锅端,全部免掉!还要以失职渎职追究责任。”最多时,陆丰三分之一警力专门参与禁毒工作。

除保证人力和压实责任外,陆丰对禁毒工作在财力上也充分保障。为精准掌握全市情况,2020年8月以来,陆丰市每年投入1.2亿元,公开招聘网格员2294人,将全市划分23个大网格和2258个小网格。

蔡少威是博社村12名网格员之一,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禁毒巡查,“除五险一金,每个月工资有3800元。”他一个月至少要走访5次涉毒前科人员,了解他们的状况。

在涉毒追讨方面,陆丰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办法”,包括春节时,工作人员会在凌晨去涉毒逃犯家里敲门,询问逃犯有没有回来,告诉家人包庇窝藏逃犯是要判刑的。

刚开始,部分村民对这些超常规措施颇有微词。陆丰市禁毒办相关负责人说:“有的逃犯有‘死我一个幸福全家’的心理,但他破坏了整个社会秩序,特殊的人群,就要用特殊办法盯住。”

除了“土办法”,也有高科技。林卫东介绍,公安部门经常在夜间利用无人机热成像技术进行巡逻,“有一次我们发现山上有一个热点,就派人去了,一看原来是一个土地庙,别人烧的香炉还没烧完。”

2021年,博社村最后一名涉毒逃犯投案自首,自此博社村83名涉毒逃犯“清零”。正是这一年,博社村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博社村党委也获评汕尾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发展

对于改过自新的涉毒前科人员,今年1月,陆丰开启了万名党员大帮扶行动,推动党员干部点对点结对精准帮扶,为他们在就业创业等方面提供帮助。

2022年4月,甲西农村商业银行还与博社村委会签订整村授信协议,对第一批980户村民预授信2940万元,目前已授信30户,授信金额90万元,授信对象基本都是低收入家庭。

制毒严重时,博社村里不少年轻人也染上了毒品。2013年10月,蔡木林(化名)在朋友的教唆下,出于好奇开始吸食冰毒。“现在不敢了,另外民警对我们也比较关心,不能再去碰这个了。”蔡木林说。

今年37岁的蔡木林已戒毒超过5年,在博社以打渔为生,经常需要凌晨3时起床出海,“要对家庭负责,作为一个男人,辛苦一点是应该的”。

“虽然现在禁毒是压倒性的胜利,但一放松随时都有风险。”陈德忠清晰意识到,在抓禁毒的同时,另一方面还是要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

近年来,政府部门投资500万元修复了博社村农田水利排灌系统,曾经荒废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投资500万元开展博社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工程,大大改善了村里人居环境。

目前,博社村全村有270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公司规模化经营。“以前我们自己种,水稻亩产才800—1000斤,现在一亩有1300斤左右。”蔡龙秋说,村民每亩土地每年有300元租金,还可以到公司打工,“固定工作的20多人,每年有5万多元收入,农忙时过来帮工的,每年也有一两万元赚。”

蔡小惠和丈夫此前在中山打工,看到村里环境变好后,2017年回到了博社。农闲时,蔡小惠从周边服装厂接一些活在家里做,一天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小孩也在附近上学。

2013年,博社村甲西中心小学只剩下三四百个学生,现在已经增加到了800名。这两年学校又新建了教学楼,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还引进了多名青年教师。

希望

傍晚18时,博社村祠堂外的市场人流如织,记者随机向几位路人问路,总能得到热情的回答。

“变化很大,扫毒之前偷的也有、抢的也有,现在不一样了”,蔡木林说,“如今摩托车放在房子外面,都没有人要啦”。

公安部门数据显示,2017年12月至今,陆丰全市刑事治安警情持续下降,近半年来同比下降18.57%,去年至今“双抢”零警情。

最近几年每次回博社,蔡阿彬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变化。除了村容村貌的改变外,最大的变化就是乡风变文明了。

有一次他回老家,隔壁邻居晚上在家唱歌音响声音较大,他去敲门说了一下,对方连声抱歉,随即结束了唱歌。“以前在村里遇到这样的事,我都不敢去说,知道一说会吵起来。”蔡阿彬说。

在过去的宗族关系下,村民矛盾最后多由房头调解,现在大家有问题多会通过更文明的方式沟通解决。

博社宗族文化的正面影响也开始凸显。从2017年开始,“博社”公众号上都会发文筹集奖学金,奖励考上大学的博社籍学子。每年文章发布后,众多乡贤纷纷捐款。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和2021年,共有上百名考上大学的博社籍学子获得奖励。

有次一名博社村民患有了重病,“博社”公众号上转发了她的求助信,最终为其募得善款超10万元。

村里建红色文化园和村史馆时,面临荔枝林征收问题,很多人荔枝林的主人主动不要赔偿。“其他人看到别人不要,最后也没有要赔偿,大家都很重情义。”蔡龙秋说。

如今,政府投资的红色文化园已经竣工,村史馆正紧锣密鼓建设中,建成后将纳入到博社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整个示范园项目投资则达1.35亿元。

“之后还要在海边打造一个旅游点,来带动村的集体收入,希望把博社建得更加美丽,让村民把心里的那一点痛也忘记掉。”蔡龙秋的内心充满希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