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八号 强国890影音馆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开栏语】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如今,广大青年群体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闪亮答卷。
自2021年11月27日起,由新华日报社、共青团江苏省委联合发起,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网等联袂推出《强国“890”影音馆》融媒体重磅主题报道。记者深入80后、90后、00后群体,聚焦一批优秀党员、团员们拼搏与奋斗故事;同时,也欢迎更多朋友通过上传音视频的方式参与互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让我们一起,在这里,见证青春中国……
【“强国‘890’”小档案】
姓名:刘俊
出生:1981年10月
职业:均陶堆花创作设计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交汇点新闻记者见到刘俊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制作一件均陶堆花作品。灵巧的手指刮过温润的陶泥,传来细微的“沙沙”声。到了修型的紧要关头,刘俊要用拇指将造型修得饱满舒展、匀称润雅,这件作品才能不负均陶的美名。
宜兴均陶以其独具匠心、妙手生花的拇指堆花工艺,以及温润醇厚、朦胧静雅的釉色闻名于世,堪称世界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抹亮色。其中,均陶堆花技艺以手指为“工具”,在陶器坯体表面上用黏土堆贴出各种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这是刘俊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的青春誓言。
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深感“比旁人更有责任将手艺传承下去”
刘俊出生在“陶都”宜兴,他的舅舅李守才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0年前后,李守才开始物色均陶堆花技艺的传承人,但一直未能如愿。
“一方面,当时均陶这个行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高,它不像紫砂壶,学的人不是很多。另一方面,学做均陶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积累,具备非常扎实的功底之后才能拿出像样的作品。”刘俊说,均陶堆花要学习1年才能制作出普通的产品,10到15年的沉淀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
后来,李守才将目光转移到自己的亲族当中,他惊喜地发现刘俊对工艺美术十分感兴趣,并且在学校学的也是这个专业。李守才找到刘俊和他的母亲,商量看小伙子有没有意向跟着自己学习均陶堆花技艺。
“我听说之后高兴极了!”刘俊回忆道,整个宜兴的陶瓷界只有两位轻工“大国工匠”,李守才就是其中之一,刘俊打小就非常钦佩他。“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我的舅舅,我作为亲外甥,更有责任、有义务将这门手艺传承和发扬下去。”
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刘俊就这样踏上了他将热爱一生、坚守一生的均陶堆花事业。
苦练技艺换来一鸣惊人
通过创新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命
2000年春节过后,19岁的刘俊正式成为一名均陶堆花学徒。和学校里的工艺美术班不同,均陶堆花通常是在陶制缸体等大件上创作,坯体由专门的师傅制好,坯体的干燥、上釉、进烘房等工序都要人力操作,通常需要几个人合力才能搬得动。学习堆花技艺的同时,刘俊将这些杂活也揽到自己身上,视其为一种锻炼,并美其名曰“劳其筋骨”。
李守才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劳动模范,他对工作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考虑到喷釉时会搞得到处都是灰,李守才要求徒弟们必须赶在厂里的工人上班之前进行。
“工人们早上七点半上班,有时还会带着早饭到厂里来吃,所以我们学徒往往要凌晨三四点起来喷釉。”刘俊对那段日子印象非常深刻,雾状的釉喷出来,头发上、衣服上都是一层灰。“用清水轻轻一抹还洗不掉,必须要使劲擦,工作服基本上也必须一天一洗。”
坯体相当于画纸,陶泥和手指是颜料和画笔。在坯体上进行堆花创作时,需要保持坯体的湿度,否则会导致开裂。一边做造型,一边还要将坯体保护好,面对这样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学徒肯定没有老师傅做得快。
每当此时,李守才总是非常严厉地说:“手上的活儿不快怎么有饭吃?”“干活儿必须又快又好!”刘俊被“骂”得最凶,“因为亲外甥更下得去嘴。”他笑着说。后来刘俊才明白,舅舅是要逼他一把,让他看看自己能力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刘俊正在工作室中创作
十八九岁正是爱玩的年纪,同龄人彼时刚上大学,学业之余大多忙着郊游、聚会,享受大好的青春年华。而刘俊则是日复一日地坐在坯体面前锤炼手艺,平均每天要练习9个小时。赶上大件作品,则会12个小时待在工作室里。
由于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刘俊的身体落下了不少伤病,颈椎中央型突出、腰椎膨出、颈肩综合征……发作起来“从左肩膀一路疼到右眼珠”。但这些都无法消磨他对均陶堆花的热爱,他说:“当一件作品历经几个月的打磨,最终呈现在面前时,那种开心、满足,以及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二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换来的是创作技艺的精进和艺术领悟的提升。为了使创作更加精益求精,刘俊研究专业典籍,不断向其他陶艺家请教,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2018年,刘俊着手创作一款名叫《龙凤呈祥》的均陶钵。这一次,他借鉴了玉雕、木雕和石雕的艺术形态,查阅了大量浮雕纹样的资料。
均陶堆花传统是注重在颜色上构成反差,譬如在黑底上用白色,在深色坯体上用亮色。而《龙凤呈祥》则大胆突破,选用同样的色系,即在白底上使用白色的装饰,通过酱色的釉的厚薄呈现不同的明暗变化。
刘俊的均陶堆花作品《龙凤呈祥》
“起初我自己也不知道烧制出来的最终效果如何,只是一路摸索、一路创作,前后花了三个月有余的时间。”刘俊清楚记得,这期间他还经历了肩周炎发作,一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做,连手都抬不起来。好在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龙凤呈祥》烧制出来之后造型栩栩如生,一龙一凤盘旋共舞,大有跳出钵体腾飞而起的势态,尤为传神。最终,刘俊凭借这件大胆创新的作品,斩获了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金奖。
在传承中弘扬
让均陶走进寻常百姓家
均陶原本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陶种,如果没有保护很可能面临消失的境遇。好在2014年,宜兴均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均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了高度重视。
如今,传承和弘扬均陶堆花艺术的重担,渐渐落到刘俊等一众青年设计师的肩头。为此,刘俊协助舅舅筹划建设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均陶文化艺术馆,未来将面向社会各界开放,助力宜兴均陶走向世界。
常规的均陶堆花作品体积大、售价也高,为了让其走入寻常百姓家,刘俊和同事们正在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些轻量化、商品化的文创产品,例如烟灰缸、笔洗、砚台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均陶堆花是什么的同时,也让人们能够在小件产品上感受蕴藏在陶瓷工艺中的东方之美。
“现在,我所在的宜兴均陶李守才工作室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总共有二三十人,我们无偿地与学校合作,带过高校老师、美术专业的研究生,也会定期走进中小学和社区,开展体验课或者展演,同时还经常与国外的陶艺家展开交流对话活动。”刚刚过去的2022年夏天,刘俊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往新疆进行展演,并给当地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的师生授课,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走近宜兴均陶这个行业。
刘俊在给学生授课
如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征程徐徐铺展,刘俊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说:“努力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这就是我作为一名青年非遗传承人的新责任、新使命。”
策划:潘青松 田梅 杜雪艳
统筹:肖雷
文字:陆威
视频:王子杰
编辑: 宗祺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