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死后都去了哪里 它们的尸体都去哪里了
小学语文课本上节选有一篇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读来引人入胜,充满神秘宿命感的象冢是其中一大亮点。但这毕竟是一部小说,难免会带有传奇色彩,那么作者笔下活灵活现的象冢真的存在吗?
博人眼球的人造奇迹倒是不少,科学客观的纪实却是没有,有关这个象冢是否存在的问题,目前为止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可靠的真理挺身而出痛击谣言,也没有可靠的谣言用足够的证据把自己给坐实。
大象是否能够提前预知自己的死亡,并主动走向同一个坟墓,静候死亡来临。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认为,是偷猎者为自己盗采象牙找的借口,这种象群大片骸骨聚集的情形,多是偷猎者屠杀后造成,而不是大象在死前自发聚集到一处。
也有科学家分析,大象的骸骨多在水源附近发现,是因为寿终正寝的大象晚年牙口都不太好,嚼不动坚硬的草木,只能以水中的水草为食,所以它们死的时候也多是在水边。
像沈石溪描写的大象死亡前的场景,更可能来自于人类后期的训练而不是天性使然。嘎羧最初是被驯养做战象的,所以它对与它一起作战的同伴印象深刻,而且记得它们被掩埋时的场景,所以自然的去模仿这种做法,就像人类的后天学习一样。类似的还有著名的动物保护学者乔伊在她的《小狮子爱尔莎》一书中曾经记录,她在给爱尔莎喂食肉块时会先用水洗一下,导致后来爱尔莎打到猎物总要先过一遍水才开吃,乔伊的示范可能让爱尔莎以为泡水之后的食物才能吃。所以嘎羧的行为很可能是后天学习的行为,而不是象群的一般行为。
还有人说这种远离族群,在一个固定地方等待死亡的做法,是个体为了给自己的族群维护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死后带来的细菌疾病传播,是生物的一种群体意识。
一个对大象死后场景的描述是:食腐的秃鹰会在尸体周围聚集,它们或许咬不开大象结实的外皮,但是等长有獠牙的大型食肉动物撕咬完第一口,它们就能蜂拥而上,享用剩余。
如果等很久都没有捕食者来食用这具尸体,那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它体内的气体会逐渐聚集,气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爆炸,想象一下周围的生物会是什么感受。
大象的尸骨确实很少在野外被发现,曾有相关图文资料记载,象群在发现成员死去后,首领象会把树枝土块扔到尸体上面,其他象群成员也跟着这么干,没过多久,死去大象的尸体就被掩埋,而且它们看到类似尸体的活物——比如做实验的科学家——也会去好心的掩埋,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大象为了给自己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会及时处理掉可能造成污染的尸体。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象都这么干,人类社会中都有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或许不同区域的大象有不同的习性,当然更有可能在不断演变进化,不止存在于天性中,也会后天学习继承族群的智慧。
上面的都只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大象虽然是保护动物,可终究与人类生活交集很少,人类主动去探秘也要在密林中冒一定风险,这也是这些谜题始终不得揭开的原因吧。
不过随着人类的生存领地扩张,与大象的活动领域到底是有了重叠——大象入侵农田毁坏庄稼,人类设法驱赶,矛盾也不少,或许某一天我们就能在这些接触中揭开这些真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