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女教师执教25年(学生给华南师大女教师写了四封)
张莉老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政治高级教师,现任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省重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研究》并结题。
张莉老师在校多年担任科组长、班主任等工作,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德育标兵等荣誉称号。 2019年3月25日,张莉老师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代表参加了我省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言。
张莉老师的课堂生动,注重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的活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受学生欢迎;作为班主任,她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她是学生们最敬最爱的莉姐。
我们一起来看看快乐四班的同学们写给莉姐的“情书”吧!
不完美的梦,你陪着我想
(一)一只快乐的小莉带出一个快乐的四班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青春偶像剧吗?
剧里的班主任,无一不是身怀绝技的隐世高人,秀得好一手密不传人的惊世绝技:
比如:
暗放冷箭之偷录视频给家长;
虎口夺食之收走正要放进嘴里的薯片;
暗中观察之在全班Happy时破门而入。
那么送命题送分题来了,莉姐会以上的哪一样呢?
四班人内心OS:瞎说!我家莉姐可是最最温柔娴淑的娇娇弱女子。
假如你真的这么想,那可要恭喜你,答错啦!
人家莉姐可是全中!
四班人内心再度OS:
在你想续掉我之前读完以下论证
莉姐喜欢看我们跳起妩媚优雅的韵律操,更喜欢一脸坏笑地掏出手机,对准我们咔嚓咔嚓(不止一下)。如果没听见声音,说明她正在录像。
这时候,“首当其冲”要管理好即将失控的表情(艾特最前排的领操员),以免你目呲欲裂嘴角扭曲跳韵律操的视频在家长手机上轮流播放。
她也做过武松虎口夺食,在6只有心阻拦没胆上前的老虎面前拎走大半包薯片递给第一组的同学,于是在一片窃笑声中,其余七个组的同学毫不客气地享用了这包美食。
不过比起亲上景阳冈,她更愿意做个给武松递酒的店小二。她喜欢在上午三四节课课间带着一包零食走进教室,有时是一盒巧克力,有时是一包饼干。在一众放光的眼睛中随手递给某个lucky dog,然后退到一边,笑眯眯地看一群人狂奔觅食,再看另一群人扑过来虎口夺食。
什么?你说破门而入莉姐没做过?破门倒可能没有,敲门还是有的。
记得2017那年金秋的某个下午,天高气爽,秋风习习。四班人民拉紧窗帘,关上窗户,甚至将门一锁,营造鬼鬼祟祟谍战现场,只为给莉姐拍一个生日祝福视频。
正当全班深情演绎完一首《生日快乐》,后门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犹如被人捏住了嗓子,四班一片寂静。某位同学颤巍巍地掀起窗帘:谁呀?莉姐的声音如平地惊雷:我呀,干嘛呢?霎时间,似有狂风大作,山雨欲倾,四班陷入一阵恐慌之中。开不行,不开更不行。某位早已忘记姓名的勇士战战兢兢地打开门。
“干啥呢你们?”莉姐十分好奇。“……”
那天是如何蒙混过关的早已忘记,只记得全班约好了一样打着哈哈,使出浑身解数插科打诨。莉姐走后,环顾四周,只觉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座小金人。
讲真,四班到现在还不知道,那天莉姐到底有没有在门后暗中观察。不过即使这次没有,别的暗中观察还是有的。
她总是能从细枝末节察觉出我们最近状态的好坏,在人心浮躁时适当敲打敲打一番,发现你不在线上时约你看看星星数数月亮谈谈人生,并往往能精准无比地击中你的小心脏,直教你怀疑此女是否练过读心术。
她还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教室溜达时总能一眼发现我们正在干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出其不意揽住你的肩,饶有兴趣地问你在干啥,顺便聊聊八卦吐吐槽。
她从不摆老师的架子,而是以她特有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像朋友一般。
在她面前我们也从不把笑憋住,甚至因为她在,所以更想把快乐说出来。于是,笑声更加放肆,言语更加开怀。
一起没皮没脸的日子多了,彼此间更加亲近,上过四班课的老师都说,四班是一个快乐的班级。
犹记17年的迎新班会上,红通通的班服映着笑得红扑扑的脸蛋,一片火红中,串门的潘老师转过头,似是感慨地说:“快乐的小莉带出一个快乐的四班。”
(二)在我们身上,她看到自己
莉姐年少时很喜欢看小说。最爱是红楼,大观园里的娇嗔怒骂、痴狂执念,都让她如痴如醉,来来回回读了不下30遍。
当然,她也曾一头扎进琼瑶故事里的缠绵凄婉,金庸笔下的刀光剑影。这种在小说里流连忘返的经历让她深深理解我们在手机里放飞自我的心情。但理解不代表纵容,她也懂得,不管手机还是小说,意志不够,外力来凑。
于是乎,四班独有的手机管理制度诞生。这不是莉姐唯一一次从我们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她和创班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小城里长大。为了奔赴理想学院,高三那年,她曾狠下苦功。
每晚她都学到夜深人静,清晨,又听着公鸡啼晓起床。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两个月,效果却差强人意——她甚至跌了一两百名。她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也没有盲目坚持,而是沉下心来,思考哪里出了问题。
经过反思,她发现,十一点后的学习只是心理安慰,效率并不高,第二天太早起床,又影响了当天的听课状态,得不偿失。她迅速调整了状态,恢复正常作息。慢慢地,她的成绩又往上走。
多年后,面对我们,她总是强调要“懂得放松”,而且,““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她最初的梦想不是老师,而是酒店管理,其次是英语。但父亲出于担心,阻止她报考英语专业,权衡之下,她在第三志愿填了师范。
然而身处信息闭塞的小镇,她并不知道当时的政策规定,只要填了师范的,无论第几志愿,都会被调剂去师范。
就这样,她稀里糊涂地来到华师。在华师,她也并不如鱼得水。在小镇长大的她,做事远没有大城市里的同伴那样周全。“许多事,当初看起来做得挺好,回过头一看,才发现其实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她甚至觉得当初的自己傻傻的,走了许多弯路。在我们身上,她看到当初那个没有人引导,步步辛苦摸索的自己。于是在给我们的任务中,她明示暗示。
任命第一届班委时,她就提示过:
无论做没做好,都要有交代。
有些大人,总会忘记自己曾也是个孩子。
但莉姐没有。
她没有只在“大人”这一高高的位置上要求我们,她记得她也曾是个高中生,记得她也曾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每每看到我们在各种DDL边缘疯狂试探,莉姐总是笑着摇头叹气。
而她呢?
教学、班级、工作室、家庭……她的DDL比我们只多不少。
可我们从没见过她因为担子太重而焦虑,倒是常常看到她在早读前那十几二十分钟内,拿着小本本从教室这边走到那边,七八件事处理下来,鬓边的头发都没乱一分。
若问她有什么秘诀,她估计会扬扬手里的小本本,笑着说:“万事要有提前量。”
此时的她,完全看不出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的痕迹。
不过当年,“不懂”还是让她吃了亏。
她做不好,也不会争做的机会,殊不知学校许多活动都会评分,这分又与毕业后工作去向联系得紧。她糊里糊涂,所幸当初过了四六级让她加分不少,才得以自主选择工作去向。
“要知道,那时的四六级可不好过。或许许多同学都忘了我长什么样,但看到张莉这个名字,她们还会记得,噢,这个人当年过了六级。”莉姐笑着说。
但实话实说,即使能够选择工作去向,老师其实也不是她的理想职业。但那时她又没有别的门路可走,只得老老实实干下去。
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浑浑噩噩,莉姐不断思考要怎么适应这个岗位。做了这么多年,感情也好,看法也罢,多多少少都有改变。不变的,大概就是思考的习惯。
小组责任制、青蛙小组互助制、甚至座位轮换制度,无一不是莉姐思考的结果。人总得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变;只有变,才能往前走。
她对我们,也是同样的要求。
“我希望你们做什么事都要多思考,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其他事。如果你们能学会思考,那我就很开心。”莉姐如是说。
(三)她把我们看作自己的孩子
莉姐总是把我们当做自己孩子看待。
这句话早已被用得滥俗,什么场合都能拉出来溜一圈,但这不能否认它所包含的情深义重。
它很简单。
简单到莉姐做的事其实也平平常常,无非就是班里有个常用药箱,无非是大考后和我们一个个面谈,无非是阻组织我们春游秋游。
但它也很难。
难就难在每个母亲都很难。
而她恰好也是一个母亲。
她知道有几十双母亲的眼睛隔着百里千里注视着她的学生,也清清楚楚地看到那些注视中的牵肠挂肚与万般期待。
她忍不住会想,假如是她遥遥注视着她儿子,假如是她儿子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她会希望儿子的老师怎么做?
其实无需再说,她一想,就懂了。
于是药箱里的药从不用担心不够,于是她把生病的学生叫到自己家里,于是为了和我们一个个面谈她连着几天没吃晚饭、眼底青黑,于是她在大考后总把本可以和儿子一块儿的时间花在我们身上。
那次去黑排角,大家争先恐后地跟着导游往上爬,她和另一个导游不紧不慢地跟在后头。
偶然一回头,她恰好抬起头来,手挡着太阳,眼睛微眯,注视着我们,嘴角带笑。
像极一个母亲,含着笑,慢悠悠地,看孩子蹦蹦跳跳地往上走。
(四)年少时,莉姐也见过青春剧里那些偏心又凶巴巴的老师,那时她就想:假如以后我做了一名老师,一定要做一名对每个同学都公平、尊重的老师。
那时她以为仅仅是假如。
殊不料,这个以为不会成真的念头,竟成了她当老师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初心。
有人会说这听起来很虚渺,然而何必听呢?看就是了。
班干轮流制、小组责任制……她把我们一贯认为只用少数人承担的责任分给每位成员,不易也好,成就也罢,大家一起承担。
有人摇头,说这不能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夺得荣誉。
我们做错了什么,她也很少声疾色厉地批评我们一顿,而是叫到一旁,温言温语地讲道理。
有人还是摇头,有时和风细雨不如狂风暴雨有效。
莉姐难道不懂吗?
她当然懂,只是她更在乎我们的成长。
她想的从不是“怎样管理更方便”,而是“怎样对学生好就怎么来”。
例如分科,她不会想谁谁选文或理能拉高平均分,而是认真地问学生:你觉得怎样对你才是最好的?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角度转变,恰好莉姐很擅长调整这种思考角度。
她很少设置硬邦邦的规定,诸如“什么什么被我发现了就要怎样”之类的,她认为,让一个孩子因为害怕而不违反规定太容易了。但她不要,她不要我们“因为害怕而不做”,而是希望我们“因为理解而不做。”
很早以前,我们以为她只是希望我们成长。
她耐心地带着懵懵懂懂的我们向前走。
我们笑了,她也跟着笑。
我们的语言,她学着懂。
我们走得磕磕绊绊,她也不急着催促。
我们走错一步,她引导着,包容着。
后来才明白,她不仅仅是希望。
她是在陪我们成长。
终点不是高考,而是未来。
不知你阅读之后,是否也热血沸腾深受感动?像这样可爱的老师,在华附还有很多,很多。
来吧,一起加入华附大家庭吧 !这里有你不断成长、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无论当老师还是当学生,来华附,都挺好!
来源:华南师大一附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