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顺序表朱允炆(作为明朝的正统皇帝)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习惯用庙号指代帝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里的“太宗”和“太祖”就分别是李世民和赵匡胤的庙号。

用年号指代帝王则是明清两朝的特有现象。

明清以前,一个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其中年号更换最频繁的就是唐高宗与武则天夫妇——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共有年号14个,而武则天执政21年,共有年号17个,仅这两口子的年号就超过了明清两朝的总和。

而到了明清两朝,由于绝大多数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也常用年号指代帝王,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崇祯皇帝,以及清朝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些后世耳熟能详的称谓实则并非帝王的名字,而是年号。

明清两朝,对皇帝的称谓往往是庙号与年号并用,明朝16帝仅有一人例外,那就是朱允炆,他虽然是明朝的正统皇帝,但后世往往只称其为“建文帝”(年号),而不称其为“明某宗”(庙号)。

明朝皇帝顺序表朱允炆(作为明朝的正统皇帝)(1)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呢?对此,笔者简要分析如下,如有不足或不妥,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

或许读者会有如此疑问:谁说朱允炆只称年号而不称庙号?我们现在不也常称其为“明惠宗”吗?其实,“明惠宗”这个叫法真正流行起来是清朝中晚期以后的事情了,而在整个明朝大一统时期乃至清朝前期,无论是文献还是民间,都只称朱允炆为“建文帝”。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什么是庙号。

庙号是古代皇帝于庙中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隋朝以前,并非所有帝王驾崩后都有庙号,而只有少数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被特别追上庙号。也就是说,庙号既是帝王殊荣,又是对其功绩的肯定。



帝王庙号通常是死后由其继任者追赠,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而朱允炆的继任者并非自己的儿子,而是叔叔朱棣。

明朝皇帝顺序表朱允炆(作为明朝的正统皇帝)(2)

(明成祖朱棣画像)

明朝初期的皇位传承可谓是不走寻常路,太子朱标暴亡后,开国皇帝朱元璋毅然越过二十几个儿子,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只可惜,主少必国疑,朱允炆终究不是四叔朱棣的对手,一场靖难之役,朱棣以清君侧之名篡位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永乐帝朱棣得位不正,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性,他不得不否认朱允炆的正统性,所以作为继任者,朱棣是万万不可能给朱允炆加谥号和庙号的。这是朱允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年号而无谥号和庙号的本质原因。

其实,就连朱允炆的“建文”年号,也曾被朱棣剥夺过。朱棣篡位登基后,竭尽所能抹杀朱允炆存在过的痕迹,除了不给正统皇帝朱允炆加谥号和庙号,还一度废除了“建文”年号——将建文元年改为洪武三十二年,将建文二年改为洪武三十三年,将建文三年改为洪武三十四年,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明朝皇帝顺序表朱允炆(作为明朝的正统皇帝)(3)

(朱允炆与朱棣剧照)


当然,朱允炆也并非自始至终都没有谥号和庙号,只是经历了波折和改变。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不知所踪,凶多吉少,忠于他的臣子秘密为其发丧,其中,驸马都尉梅殷(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的丈夫)听从了黄彦清的建议,追谥朱允炆为孝愍皇帝,庙号神宗。

但是,这个“神宗”庙号只是建文旧臣的私赠,并未得到朱棣乃至之后各朝的承认,自然无法流传开来。而今我们常说的“明神宗”也并非建文帝朱允炆,而是万历皇帝朱翊钧。

明朝十六帝,除了朱元璋和朱允炆,其余均出自朱棣这一支,他们都不可能给朱允炆追加谥号和庙号,因为,承认朱允炆的正统性就等于否认他们自己的正统性。所以,在整个大明王朝时期,只称朱允炆为“建文帝”,而并无“明某宗”之说。

明朝皇帝顺序表朱允炆(作为明朝的正统皇帝)(4)

(朱允炆剧照)

大明王朝覆灭后,南明小朝廷为了拉拢人心,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将朱允炆追谥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同时改庙号为惠宗。

但是,由于后来的清朝并不承认南明小朝廷的合法性,所以朱允炆的“让皇帝”谥号和“明惠宗”庙号在清朝前期仍没有流传开来。

直到清朝乾隆元年,乾隆皇帝正式给朱允炆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算是官方承认了朱允炆的正统地位,他的“明惠宗”庙号这才开始得到普遍认可。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