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鲁迅先生学写作文的技巧(学写作考场作文难应对)

向鲁迅先生学写作文的技巧(学写作考场作文难应对)(1)

文 | 方塘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温儒敏在采访中这样评价鲁迅:“100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正是因为鲁迅的文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思想深沉、描写犀利,再加上时代背景离我们有些远,让同学们往往难以理解,这也就有了中学生当中所流传的: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实际上要是从写作的角度分析中小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我们会发现这些文章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宝藏,如果同学们带着“挖掘”的目的去学习,那么“三怕”就解决了“两怕”。

01

连用名词、情境引入

应试作文写作的每一步都应该带有明确的目的,比如开头可以运用环境描写,营造氛围,情境引入。

在小学六年级上册有一篇鲁迅的文章《好的故事》,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向鲁迅先生学写作文的技巧(学写作考场作文难应对)(2)

图/全景视觉

这段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繁杂的修饰,只是对生活中事物的有序罗列,这种写法似乎很平淡,但是又意味深长,如一碗白粥,看似普普通通,却又滋味绵长。

这种连用名词的写作方式,用在开头可起到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作用;放在文中可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用在结尾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种写法对同学们来说有何难呢?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意境创设的需要,选取合适的事物,有序罗列,真实描述,相信如果认真学习,总能揣摩到其中的精髓。

02

欲扬先抑,情节多变

初中作文中亲情、友情、师生情以及回忆性的文章是常见的类型,而这些文章鲁迅也都写过,比如写亲情的《阿长与<山海经>》,写友情的《范爱农》,写师生情的《藤野先生》,写童年回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说鲁迅的文章每个学期都会与同学们如约相见,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鲁迅的文章中去取经呢?

就拿《阿长与<山海经>》来说,文章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没有文化,甚至有几分粗俗,睡觉时伸开两只手和两只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鲁迅没有余地翻身,平日又喜欢“切切察察”,还规矩很多,这些都让鲁迅讨厌,但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在听到鲁迅惦记《山海经》时,虽然她并不懂,甚至连名字都叫不正确,但还是给鲁迅买来了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

向鲁迅先生学写作文的技巧(学写作考场作文难应对)(3)

图/全景视觉

全文通过记叙鲁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表达了鲁迅对陪伴他长大的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欲扬先抑,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对长妈妈给鲁迅买《山海经》这部分的内容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但对前面写长妈妈的缺点,以及对她的不满,却感到十分有趣,难以忘记。

正是因为有前面的“抑”,才有了后来当长妈妈买回《山海经》之后,鲁迅大受感动,以至于对过往所有的抱怨,从此完全消失了,并且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在这种转变中,长妈妈的形象丰满了起来,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也得到了彰显,处处流露着真情,丝毫不让人感到造作,读来特别亲切。

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写到跟亲人相处的时刻,但同学们往往极力地描写父母祖辈对自己极尽关爱的事情,很少描写彼此之间相处时的矛盾冲突,这样写,一方面不合常理,另一方面往往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因为我们不管是跟外人交往还是跟亲人相处,不可能都是和谐美好,并且世上也没有完美的人,所以写亲情、友情类的文章,欲扬先抑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03

善于积累,化课内语言为自己的语言

还记得《藤野先生》结尾段中的句子吗?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向鲁迅先生学写作文的技巧(学写作考场作文难应对)(4)

图/全景视觉

写作如果是针对应试作文,同学们经常更在意写作方法是否简单易学,也由此催生了很多作文速成班,其实写作不必舍近求远,课内文章就是最好的资源,比如想要写对一件事情的感悟、对某人的回忆,鲁迅的经典句式“每当······的时候,我就······”就很好用,不信我们来看: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这段文字如果是中学生或是中学语文老师应该很眼熟吧,这是七年级上教材中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运用了“每当······时,我就······”的句式,把自己爬上悬崖下不来,后来通过父亲的帮助爬下悬崖之后的感悟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鲁迅的文章是一个宝藏,还有很多方法没有一一例举,如《故乡》当中运用环境描写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孔乙己》当中对孔乙己的刻画,我们可以学到入木三分的人物描写方法······同学们如果善于“挖掘”,利用好课内的文章,就可以让写作这件事事半功倍。

-END-

向鲁迅先生学写作文的技巧(学写作考场作文难应对)(5)

责编丨张子清

实习编辑 | 王新烨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授权只针对“读者·新语文”原创文字内容。涉及非原创内容、图片、音视频等第三方合法权利的授权,请自行联系相关权利方单独授权。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