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原始人不会种地吃什么(70年代前出生的郏县人)

最早原始人不会种地吃什么(70年代前出生的郏县人)(1)

张振营丨文

打瓜是一种什么瓜?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西瓜,可又有区别。我说的打瓜个头特别大,一只一般有40到60斤,大的有80斤,甚至有百十来斤的。

我们叫打瓜可能叫转音了,我想准确的应当叫大瓜,因为这种瓜特别大嘛。不过叫转音也是常有事,比如在郏县,李渡口我们叫列不寇、魏楼我们叫歪楼儿、刘寨我们叫撂寨儿。

80后、90后甚至95后的听起打瓜来是不是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其实有打瓜的时代并不久远,就是在八几年分地之前的生产队岁月里,七十年代以前的人应该都有记忆。

最早原始人不会种地吃什么(70年代前出生的郏县人)(2)

虽然是“以粮为纲”时代,但每一个生产队都留有几亩地做瓜地。一开春瓜地里就开始忙活了。生产队会组织劳力给瓜地送粪,这粪当然是农家肥,是从生产队的牛屋里清出的牛铺粪又填到大沤沆里沤出的粪。

从我记事起我们村一直是聘请的种瓜师傅,这个人是离我们村四里地的袁庄村的,不知道名字叫什么,大人们都叫他“老万”。初见老万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现在脑海里的印象老万就是个老头。

老万高高的个子,精瘦精瘦的,背有点驼,这可能和他常年弯腰服侍地里的瓜有关。老万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儿,穿着一个长过膝盖的蓝色土布裤衩,光着脊背,戴顶破草帽,终天在地里忙活。

从育苗到栽瓜苗,长出秧子时还要掐瓜头不让疯长,还要用土坷垃压住瓜秧让它向一个方向长。当然,拔瓜地里的草也是反复要干的活儿,如果手懒点儿,草长一地不仅影响瓜的生长,而且人家还会议论你这个瓜板不够勤快。要是实在忙不过来时,老万也会给生产队长说一声,让派几个妇女来帮忙的。

最早原始人不会种地吃什么(70年代前出生的郏县人)(3)

瓜地里的瓜品种不多,也就那么几种,不像现在科技发达了,新品种琳琅满目,一个接一个地上市。种得最多的是打瓜。外观和现在市场上的西瓜差不了多少,就是个头大。青皮或者是青皮带暗绿的花纹。

内瓤没有现在的西瓜水分大,但绝对是沙瓤,咬一口,满嘴沙楞楞的感觉。那味道绝对是甘甜绵软,让人回昧无穷。虽然瓜还是瓜,可我感觉现在的西瓜和那时的打瓜味道不在一个层面上。

你想想啊,那时的瓜施的什么肥?农家肥啊,都是牛粪、猪粪加上树叶、秸秆等沤出的农家肥。还上的有麻糁饼,就是軋油时剩下的油渣滓。现在用什么?全是化肥,还有除草剂,会是一个味道吗?

最早原始人不会种地吃什么(70年代前出生的郏县人)(4)

还有一种比西瓜小的,名字叫小北瓜。这种小北瓜和现在市场上卖的西瓜差不多。小北瓜的味道没有打瓜纯正好吃。一般都是瓜地里带一些,种得不多,不是主流。

打瓜和小北瓜现在看来都属于西瓜系列,甜瓜系列里有红葫芦面瓜、鸽饽蓝。红葫芦面瓜圆圆的,胖嘟嘟的,长熟时软面香甜,主要是给没牙的老年人吃的。老者拿到一只红葫芦面瓜,挥拳砸开,放进缺齿、松动的嘴巴里有滋有味地品尝。

因为软绵,入口轻轻嚼动即烂,下肚入胃,满嘴溢香,吧嗒吧嗒嘴,一幅满足的样子。早些年,这些面瓜可是乡下人夏天的救命瓜,填饱过不少肚子呢。鸽饽蓝是一种比较脆的瓜,内瓤青黄,外观比红葫芦面瓜要长,是椭圆形的,颜色像鸽饽的灰蓝色,所以叫鸽饽蓝,鸽饽也就是野鸽子。

最早原始人不会种地吃什么(70年代前出生的郏县人)(5)

瓜熟了,最让人兴奋的是分瓜。生产队的钟一敲响,只要一声吆喝,说是分瓜了,看谁跑得快。去分瓜的大人后头少不了小孩儿们。有时大人顾不上,也会让半大小孩儿自己去分瓜的。记得有次到河南地去分瓜,这次分得不多,全是甜瓜。

刚好有几个半大孩子都来了,每个人装了一篮子瓜后,为了不想绕道走远路,不知谁提议的,我们趟河过去。河里下雨涨了水,把小石桥淹没了。

个子低的水淹住了脖子,一手护着瓜篮,一手划着水,脚一不得地儿,手也不好使换了,结果着前不顾后地篮子里的瓜也护不住了,眼看着被水冲走了几个瓜,干着急也没法去捞,可惜得不轻。

最早原始人不会种地吃什么(70年代前出生的郏县人)(6)

还有一件兴奋的事是吃种瓜。留种子的打瓜每只个头都很大,起码都在80斤以上,是一块地里最好的瓜。等它们完全长熟时,一同摘下来拉到生产队的场里,然后敲钟让全生产队的人都来吃瓜,不论大人小孩儿只要能吃尽管全家出动。

种瓜有20多个,尽可以放开肚皮吃,但有个原则,就是只能现场吃,不能带走,吃瓜时漱出的瓜子要吐在面前的几个水盆里。

场边的树荫下,摆着几块大木板,尺把长的杀瓜刀手起刀落,把瓜芽摆满一片,一双双手伸过来,风扫落叶般,一会儿就把瓜芽拿了个干净。

最早原始人不会种地吃什么(70年代前出生的郏县人)(7)

吃溜溜声中,小孩儿的肚皮滚瓜溜圆,大人们也打着饱嗝。邻居张子淼,智力上有点问题,一个劲地吃,结果吃完了瓜,连腰也不敢弯了、脖子也不敢扭了,因为把瓜都吃到喉咙眼处了,一扭脖子,哇地一声,瓜就出来了。

没有了生产队后,也不知打瓜去哪里了,这些年再没见过那样的大瓜了。也是,过去都是大人口,每个家庭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加上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十几口人,再大的瓜也不愁消灭不了。

现在都是小人口,那么大的瓜,一顿吃不了,即使是有恐怕也没有有买了。鸽饽蓝基本上没有了,红葫芦面瓜还有,偶尔还能见到,只是买的人也不多。现在的甜瓜多是小白瓜、小青瓜。看来,瓜也是值得回忆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张振营,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任河南经济日报记者,现供职于平顶山市政协。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

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