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都住着一个未长大的孩子)

为什么你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都住着一个未长大的孩子)(1)

每个长大的小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大小孩;每个住在心里的大小孩,都曾是未被照顾的小大人。

父母总希望孩子从小懂事、乖巧、听话,可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孩子的天性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如果孩子很小就懂事,成为俗话说的“小大人”,意味着孩子天性的部分没有得到足够发展,出于适应环境的需要,压制了自己作为孩子的正常需求。

什么是孩子的正常需求?

摔疼了想哭;难受、委屈想哭;想被父母抱抱、亲亲;可以向父母撒娇;可以向父母提要求(即使不会都被满足);可以生气(虽然要学习不能乱发脾气);可以拒绝;……

孩子天性中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部分,需要学习“有所拘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可如果孩子难受想哭,父母都呵斥“不许哭,没用的东西”;

如果孩子在外边受了委屈,希望得到父母安慰、帮助时,父母视而不见,毫不关心;

如果孩子有不满、生气,父母就说“你一点都不乖,发脾气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如果孩子反对父母的看法、做法,父母会说“我们都是为你好”“你懂什么,我们肯定不会害你”;

……

为什么你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都住着一个未长大的孩子)(2)

如果孩子总是被教导懂事、乖巧、听话,天性的部分完全不允许存在,孩子可能会学习成为被大人夸奖的“小大人”。

“小大人”,明明是孩子,却不被允许以做自己,不允许表现孩子天性的部分,以牺牲孩子正常,也是基本需求为代价,适应环境。

另一种“小大人”,是孩子不得不过早地被迫承担照顾父母的职责:可能是生活上,也可能是情感上。

比如家里有经常酗酒的父母,孩子不得不半夜照顾醉酒的父母;

比如父母有心理疾病,或是容易情绪化,孩子不得不小心翼翼照顾、安抚父母的情绪;

……

这类情况,心理学称为“亲职化”(Parentification):父母与孩子角色互换,孩子承担本该父母承担的责任,由被照顾者成为照顾者。

孩子天性没有得到过照顾的“小大人”,那些没有得到过满足的孩子基本需求,长大后,就会成为住进成人内心的“大小孩”。

为什么你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都住着一个未长大的孩子)(3)

每个成人身上孩子气的一面,都是我们心中的“大小孩”——身体已经长大成人,心里仍有孩子一面。

曾是“小大人”的成人,心中的“大小孩”一般不会表现出来:不仅旁人感受不到,可能自己也很少感受到。

小时候便已是“小大人”,远离了孩子气的一面,十几年的锻炼,长大后的“大大人”,与孩子气的一面,更是疏远。

可这种远离,就像一个圆:走了很远,看似遥远,转个身,发现绕了一圈,仍然很近。

这种“转身看见”内心的“大小孩”,通常在亲密关系中出现。

曾经是“小大人”的成人,往往在婚恋情感中,容易不知不觉地,寻求那些未满足的孩子基本需求。(详见《爱情的三种关系模式》一文)

婚恋情感的亲近和信任,伴侣走进自己内心,也让自己有机会接触到,一直藏在内心深处的“大小孩”。

成人总以自己的一厢情愿,认为“小大人”是一种褒奖,去界定、塑造孩子,可曾想过:孩子愿意做“小大人”吗?

哪个孩子会真心想要“大人气”,而不是做自己的“孩子气”?

成为“小大人”的孩子,不过是为了适应成长环境,不得不舍弃孩子气,迫使自己早熟。

如果你的内心也住着一个“大小孩”,可以给这个内心的“大小孩”多些照顾和满足。作为你儿时生存的代价,它曾被舍弃;如今你已成人,可以回馈它的牺牲。

推荐阅读《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 拾回完整自我》一书。

为什么你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都住着一个未长大的孩子)(4)

相关文章:《图式疗法疗愈内在小孩,改变性格缺陷》

作者: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7000 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 小时专业受训经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