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农村风俗(村里那点事之二风俗篇)

村里那点事之二风俗篇

文|冀城晨光

村,构成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根基,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其特有的血缘、地缘特征使其在生产生活、文化传承方面有特殊作用。

(一)那村·那道·那渠

朱山渭水之间,也有我成长的村——王家村。村子南依朱圉山之火龙岭、北滨渭河。清志云:

史王家村,在县城正西,十里铺正东,距城八里,一百二十一户,五百二十五人,庄内有石作蜀祠一所,圣门石子故里,井二口。耆民王永德。

西十里铺,在县城正西,距城十里,九十七户,四百二十七人。军功史重三

村间有两条道:官道和家道。

家道 南北之间有一条家道纵贯村落,从山脚下直抵河边。此为家道,也是本村的中轴线,凡附属院落建筑皆以此展开。

官道 汉唐间丝绸之路经由此处,元明清的驿站也经过此处,此道既为古时官道。新中国成立后,经整修,改为316国道。至今人们称之为官道。

村中东西横贯两条渠,一条就是通济渠和中渠。通济渠,又称官渠,清巩建丰志云:

通济渠,自西十五里接渠口,经城东北,灌田二十里,至蒋庄止。耆民王世雄出资管修,水利通行。

巩建丰记,通济渠灌溉20里,到蒋家庄为止。但随后的叶芝记载:

通济渠,自西二十里接渠口至城分派一支穿坑一支绕城东南。灌地四十余里,至陈庄止。明景泰年知县王珣创开。

通济渠又开一支渠,绕城东南,直到陈庄。灌溉4余里。可见,随后对渠进行了延长。此外,叶芝记载该渠是明景泰年间(1450-1456),由知县王珣主持创开。距今已有560余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周铣查勘督修。

这条曾经发挥着重要灌溉和防洪功能的渠,已经很小了,只有在村西一带看到官渠过去的壮阔。李家段保存的很完好,因为渠边的人知道它的利害。水利,水通则利,不通则不利。或言,百年无一害,一遭害百年。所以古人很重视水利。

中渠,即磨渠,顾名思义,就是古时用于灌溉同时兼有水磨功能的渠,此渠在村北河滩地。引河水自李家入渠,经樊家王家一直流到东川。清志载:

自西十里至县东石人里止,灌地廿里余。

石人里,在东川一带。

对这条渠的记忆,是磨渠下的渗水泉。小时候跟着伙伴们去河边,磨渠边有许多渗水泉,渴了就用双手掬一捧清水,甘甜清爽,解渴解暑。还记得磨渠边的柳树,在阳光下摇曳,小桥下的流水在轻轻地流淌,几条小鱼能让大家兴奋半天。最后,还是那芦苇丛中的斜阳,提醒我们该回家了。

记忆中的农村风俗(村里那点事之二风俗篇)(1)

我的启蒙老师梁明珠老师曾常给我们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儿时不解话中味,长大已是话中人。长大以后,才知道时光最是匆匆。多少往事如烟,多少岁月如歌。变的永远在变,不变的至今没变。曾经柳树夹道的家道,已经变成了水泥路,村里的面貌也在一天天变化,村中的风俗却没变,因为它凝聚着村子的记忆和情感,维系着每个人的乡情和乡愁。


(二)泰山之祀

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和习俗,王家村也是一样。村里中心广场有一院落供奉二郎尊神,这是古时就有的。此外,村里还有皇天后土信仰、泰山信仰等。

今天八月,村里举行了祭祀皇天后土、泰山民俗活动。在此期间,伴有旋鼓舞表演。古时的祭祀活动,一般持续四天,进行一系列活动:

第一天:

破纸

第二天:

预告,暖坛

第三天

白天:开邦鼓,耍鼓,锻毛神、伐武超,展案,安神,放饭。

夜间:摆网子,唱《过夜曲》,秉蜡,交愿,说供养,打路,

第四天:散神,送神。

泰山神,又称东岳天齐大帝、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道教民俗神,由古代崇奉泰山的民俗发展而来。泰山亦名岱山、岱宗、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县境,山势特别高峻,为五岳之首,群山之祖。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帝王大都要朝祭泰山,举行隆重祭奠仪式。历代泰山神进行加封。对泰山神的信仰起源很早。商周之时,齐地(今山东)信仰泰山神极盛。战国以后,成为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秦汉时为天子的封禅圣地。其后,历代帝王都对泰山神加以褒封,唐玄宗封之为“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

泰山神,戴苍碧七称冠,着青袍乘青龙,佩通阳太平印。古代各地多有东岳庙,每年夏历3月28日为祭祀日。甘谷自古就盛行泰山信仰,据清志:

南关内有关帝庙,关外天门山顶有泰山庙。山西足下有龙王庙各一宇,井四口。

天门山,邑南一里

记忆中的农村风俗(村里那点事之二风俗篇)(2)

古时的泰山信仰在甘谷渭河以南盛行的原因,一是旧时官方提倡,二是人们对生活的祈愿。

泰山信仰,更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从帝王的追求,百姓的向往。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生命观,随着信仰的传播到全国各地,无形中加强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泰山信仰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甘谷秦文化的持续展开,如果将泰山与新发现的秦文化遗址相联系,似乎另外一条线索正浮现出来。泰山信仰最早是山东一带祭祀山岳之尊泰山的,而秦人在西周时从山东迁徙到了天水,甘谷就有秦人早期活动的遗址。这样,我们不得不考虑,甘谷泰山信仰与秦文化之间的联系。或许,凝结在今天甘谷泰山信仰民俗活动的文化因素,其中包含着秦文化的某些因素。

现代社会,科学和理性成为主流,但是人们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命的追寻也没有改变。如今的泰山信仰已经没有了封建社会浓重的迷信色彩,而多了几分祈愿和仪式感,在更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民俗活动。

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出的对华夏民族文化根脉的认同,对地方文化习俗的传承,是对祖先的追思。其中,也少不了我们对于远古文化的记忆。

(三)旋鼓震天

举行仪式时,村里比过年还热闹,村子中央的家庙院子外是个广场,以往搭好的棚子里面,长辈们唱着最具当地风土味道的小曲,唱着一辈又一辈的故事。司公(应是师公)每天都有旋鼓(羊皮鼓)表演,不分昼夜。

每逢村里有大型活动,少不了要埋锅造饭。村里备有桌凳碗碟,毕竟后勤保障是首先要解决的。村里还办了村宴,有厨师做饭,妇女们上锅,全村老少一起吃饭,规模之大,场面之壮观,可比当年农业合作社时期,不知大锅饭时期可有此壮观。

夜里,家庙院子里人声鼎沸,水泄不通,中心堆起了火,司公围着火在击鼓祈神。时而分成两队,时而围成一圈,烈火熊熊,鼓声震天。望着熊熊的烈火,听着铿锵的鼓声。人们都会静静地聆听,振奋人心的鼓声,激荡着每个人的心灵,这鼓声里雷动的是前人的脚步和岁月的故事。

记忆中的农村风俗(村里那点事之二风俗篇)(3)

(四)村西口的守候

按照传统,要祭祀村里的土神。在村子四角各找了几个点,随后挖了几个直径1米、深度1.6米的圆坑。分布在村子东南西北和村中央广场。选好址后,安排人守在路口,不能让人踩踏。村西口的坑,就在我家屋后。傍晚时分,村西南巷子里的人陆续赶来,带着铁锨,大家开动了。很快,一米多的坑就显了雏形。此时,暮色渐浓。邻居们互相奔走,有的找灯,有的找工具,平时安静的村口喧闹了起来。邻居们的灯都亮了,男的都围在一起挖土,妇女们在一旁掌灯,还提来了水壶。大家说着,笑着,劳动着。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场面,此刻,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齐心协力挖好这个坑,不能落在其他几处的后面。

大家争先恐后,热火朝天劳动场面,驱走了疲惫与困倦,欢声笑语久久地回荡在秋天的夜空中。这是邻里之间该有的气氛,热情需要一个燃点。挖坑,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夜里9点,坑挖好了,大家说这可能是村里挖的最快最好的。夜深了大家都回去休息了,只有几个人围在一起聊天。

不一会儿,村里传话,这个坑得守四天四夜。先是一愣,随后大家讨论起轮流值守。大家让老人们先回去休息,年轻人决定轮流值班。此刻,大家守的是一份责任,是出于一种集体荣誉感而产生的个体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促使大家去值守。邻居们排好了班,年轻人守后半夜,老人们白天守。我每天从夜里3点守到早上6点。

记忆中的农村风俗(村里那点事之二风俗篇)(4)

八月初三,半夜三点,我又换了班。那天夜里,有感而发,写了一段《守候》。

《守候》

黄晨光

凌晨三点

蛐蛐儿还在叫

我却

惊醒在梦乡

我立刻起身

披上了棉衣

我来到村口西

不是失眠,也不为浪漫

只为一声召唤

我愿守在

这夜的乡

柳树还在溪边壮,

我自独守我的乡。

虽然是几米的距离

似乎隔着多少年

门口的官渠

两边的柳树还在

渠里已经没有水了。

看不见

满渠春水流

听不见

蛙声一片

眼前的溪水边

父母和邻居们

曾经

每当傍晚

他们总在渠边闲聊与欢笑

那么年轻


记忆中的农村风俗(村里那点事之二风俗篇)(5)

作者简介:

黄晨光,大像山镇王家村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