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老是胀气放屁打嗝(频繁打嗝放屁好尴尬)

肚子老是胀气放屁打嗝(频繁打嗝放屁好尴尬)(1)

出处/康健杂志

文/康健编辑部 图/康健杂志

气体不被消化器官吸收时,自然会藉着嗝气(打嗝)及排气排出体外。健康的人平均每天排气14次,经常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排出。如果体内积聚的气体如果无法排出体外,会对消化系统造成压力,使人产生胀气甚至疼痛的不适感。

但肚子胀气、频繁地打嗝、放屁,有时令人坐立难安,有时让人尴尬不已。

哪些人特别容易胀气?

1.吃了产气食物的人:体内产生的气大多由大肠内细菌在分解食物过程中产生。而人体内因为缺乏某些消化寡醣类及多醣类碳水化合物的酵素,所以若吃了这类食物如豆类制品、地瓜等,因不易被小肠吸收利用,大多进到大肠再被分解,因此产生更多气体,包括氮气、二氧化碳及甲烷等。

还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因为不易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常一喝牛奶就腹胀、腹痛。

2.饮食习惯差者:如吃东西时狼吞虎咽、边吃饭边说话,不少空气也随之下肚。而吃完东西又坐着不动,也易致使气体闷在肚里。

3.鼻炎、鼻过敏者:有鼻炎、鼻子过敏的人,常不自觉用嘴巴呼吸,把空气吸进消化道内,也容易产生胀气,却常常被人忽略。

4.肠胃疾病患者:如大肠激躁症、消化性溃疡、胆结石、胃炎、肠阻塞、肠套叠、肠粘黏、肠胃道肿瘤等患者,也容易累积肠气而导致胀气。

5.压力大者:压力会使人紧张、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肌肉紧绷,致使肠胃蠕动变慢,产生腹胀。

胀气往往是一种主观感觉。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胀气,可能是肠道特别敏感所致,少量的气体就足以令他们觉得不舒服。

此外,有些人觉得腹部胀胀的,实际上未必全是气体聚积的结果,也可能是水、食物、粪便,甚至是肿瘤造成的腹胀不适。

可能出现腹胀或胀气症状的疾病原因有几方面:

• 功能性肠胃疾病

这类疾病有个一般而概括的称呼──「肠胃失调」。是指一群慢性(连续或断续存在3个月以上)、反覆且非器质性病变的肠胃功能异常问题。可能原因很多,医学界还没有确切结论,只知道一部分是肠胃蠕动失调导致,另外也和患者的精神紧张、焦虑有关。因此,常生活在忙碌和压力下,自然会提高发生胀气、便秘、腹痛、腹泻等问题的机会。

根据国外统计,功能性肠胃疾病患者中,女性稍多于男性,且集中发生在30~50岁的人身上。

肚子老是胀气放屁打嗝(频繁打嗝放屁好尴尬)(2)

• 器质性肠胃疾病

包括消化性溃疡、胆结石、胃炎、胰脏炎、幽门阻塞、肠阻塞、肠套叠、肠粘黏、肠胃道肿瘤等。

• 肾脏病、心脏病、肝硬化等并发腹水

病人也会有腹胀现象。

• 肝肿瘤及其他腹腔肿瘤。

• 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尿毒症和自体免疫性疾病。

• 药物副作用

如平滑肌松弛剂、减缓胃肠蠕动的药,如抗胆碱药(Anticholinergics)或鸦片类的药物,如吗啡或鸦片。

如果小心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仍无法纾解胀气,且还伴随腹痛、发烧、呕吐、吐血或解黑色大便、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等症状,别犹豫,赶快向肠胃科医师报到。尤其以前不曾有腹胀或胀气困扰,最近突然觉得不舒服且持续1~2星期以上,必须立刻就医检查。

医生会藉初步问诊、听诊及触诊来诊断病情。如有必要,则进一步用X光钡剂造影术、超音波检查、同位素影像检查、内视镜等方法来厘清问题。

---------------

气从哪里来?

散布在人体消化道内的气体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外在的空气进入体内。当你滔滔不绝地说话、嚼口香糖、用吸管喝饮料或囫囵吞枣地咽下食物时,不少空气也随之下肚。

另个来源是大肠内细菌分解食物过程中产生。我们吃下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由各种消化酵素加以分解,最后大约90%消化完成,在小肠中被吸收。其他不被小肠吸收的食物进入大肠后,就被大肠内的细菌分解利用。细菌分解食物,便产生气体,包含氮气、氢气、二氧化碳及甲烷等。

有些食物容易产气,是因为人体内缺乏消化某些碳水化合物(例如寡糖类及多醣类)的酵素,所以摄食这一类食物后,在小肠中不被消化,到大肠后便为肠菌所分解利用,然后产生大量气体。

容易产气的食物有:豆类、包心菜、洋葱、绿花椰菜、球芽甘蓝、青椒、茄子、马铃薯、地瓜、芋头、玉米、香蕉、面包、柑橘类水果、柚子、添加山梨糖醇(Sorbitol,一种甜味剂)的饮料和甜点等。

还有人常抱怨一喝牛奶就肚子不舒服,这是因为牛奶中的乳糖对「乳糖不耐症」者所造成的胀气。更有甚者,喜欢喝气泡饮料或啤酒的人,等于是送一堆气体进入身体。

理论上这些食物容易在体内产生大量气体,不过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不同食物对不同人会产生不同影响。

延伸阅读: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