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些地方望山看水忆乡愁 返乡记最惦念的

2019-05-04 06:5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沈家农民

《寻找一个回家的理由》

“我是在寻找回老家的理由”。坐在对面的他说得风轻云淡,呷了一口杯里的茶水,那是刚刚给他泡的,应该有些烫,他却也喝得风轻云淡。而我仿佛被什么烫了一下——找理由?回老家?“回老家真难啊”,接着的这声叹息是有点喟然了。我说:聂天明,回老家还这么难么?比鲤鱼跃龙门还难?

不严格地说我们算是同学,高三复习班的,他理科我文科。我们同一年欢天喜地考上了浙师大,挥手告别各自的山沟,挣脱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又在同一年大学毕业回到常山的山村学校教书,他所在的学校比我的还要偏辟。此后就没有什么联系,只有一连串的“听说”。听说他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听说他研究生毕业去了一家很大的国企;听说他辞职下海了;听说他自己办了一个企业,而且风生水起;听说他在杭州创业;听说他去海南发展了......当他再一次坐在我面前时,已经32年过去了,一个严重谢顶,一个两鬓苍苍。不禁相视莞尔,呵呵,谁都没逃脱杀猪刀的雕刻。

来这些地方望山看水忆乡愁 返乡记最惦念的(1)

所有的“听说”得到了确认和补充之后,他说有人问他现在家在哪儿,他就说不清楚了,因为前些年随着企业的一路拓展,衢州、杭州、海南,还有别的几个地方都有住处。家随业走,常年就这里住一下那里待一段。家大业大却说不清楚家在何方,只得随口跟人说家在常山招贤镇的箬溪。这一脱口,他的心里顿时就浮起,真叫走过千万与万水,回首还是那个山窝处。老家好啊!

箬溪当然好,早年是去过的。地处三县交界(常山、江山、柯城),没有登山苦,却有深山意,宛如世外桃源。说它是个宋诗村,应该不过。

村处古时浙西两大重要的古道交汇,又恰是水陆转运、舟车汇集的交通枢纽所在。因此来往歇息的过客里名人志士的身影该是数不清的。近年考证仅宋代名宦大家如曾几、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都在常山留下过大量诗作,其中有多少是应景箬溪的,尚待深究。宋代诗人李雪林的两首《与箬溪焕上人夜坐》诗,倒是点化了箬溪的神韵:

其一

菱窠柿叶满秋池,仿佛樵歌在翠微。

隔寺晚钟声欲断,蒲葵树下一僧归。

其二

一庵秋色裏,共坐佛灯前。

风引上香磬,月浮煎茗泉。

袖寒沙气逼,窗迥树声悬。

语罢鸦栖定,山僧入夜禅。

一庵一寺一泉一叶兰,古道荷塘蒲葵红柿子,还有那翠微晚钟樵歌。这些就构成了箬溪的历史风貌,飘飘若仙,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庵是凤凰庵,寺是大坑寺,从来香火旺盛。一叶兰便是村名,一柄一叶的“箬”,其与蒲葵的结合便是农家曾经千百年须臾不离的箬笠蓑衣。泉水更是箬溪远近闻名的独有——箬溪龙脉水,至今日出泉水2500吨,常年恒温18度。其实箬溪应该叫箬泉,所谓的溪是那箬叶丛中,一眼日夜喷涌不息的龙脉水,尽管有一个个池塘的盛情“挽留”,仍然还是汩汩流向村外流向远方。因此“溪浮箬叶添醅绿,泉绕松根助茗香”;“箬叶沉溪暖,蘋花绕郭香”的景象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来这些地方望山看水忆乡愁 返乡记最惦念的(2)

| 图片来源浙西传媒公众号

这么一个欲醉欲仙的箬溪,聂天明说早就无处觅踪了。这让他颇为迷茫和沮丧。前些年在外打拼,困了累了,“池塘生春草”,蛙鸣十里,捣衣声声,还有夕阳下古道上翻着跟斗的童年少年,村口吱吱呀呀的水碓......那情景常常闯入梦境。醒来时久久回味,人便徒增了精神。偶尔兴冲冲回老家,却是无处寻觅怅然懊恼。古道荡然无存;池塘也几乎全被填了,不是造了房子就是荒草萋萋;泉眼处用水泥砌了几个不伦不类的游泳池......他说自己真不是一个特别怀古复古的人,看到乡亲都住进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日子日渐富裕,打心眼里高兴啊。可自己的那份乡愁怎么都无处依附和安放。

偶尔回老家,乡亲遇见了都多少有点意外般地问:有事?咋不年不节地回来了?片刻似乎恍然,哦,对对对回来看老娘了。回来稍微频繁点,人家甚至还小心探问家中老母咋样。即便是老娘也会半是疑惑半是不安地猜想咋会这么空呢?当然,这是常情。娘在的地方就是家,但是“常回家看看”,除了看看爹妈,肯定也还有那份萦绕的乡愁、彷徨的乡情啊。假如老娘百年之后,这儿果真就不是他的老家了吗?故乡注定就是挂在窗前只能遥望的那轮明月吗?

来这些地方望山看水忆乡愁 返乡记最惦念的(3)

当他把这个心结与同村一样外出创业的人道出时,发现人同此心,顿时引发了共鸣。而且他们还发现,其实常住村里的乡亲也有这个情结,只不过不自觉罢了。因为这个村地处三县交界,村民祖上也是从三县及以外的地方迁徙而来,“凑合”在一起的。不像别的古村,总有某一家族开山开埠,然后繁衍综合发展而来。几百人的村子有20几个姓氏。困苦年代,大家尚且抱团取暖。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随着外出打拼的人越来越多,加之随着那些古迹消逝的同时,乡情文化(姑且这么称)也日渐飘散。许多人家都去附近(三县)村子认祖归宗了。这似乎就印证了三毛的那句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箬溪俨然就是一个历史驿站。这一“发觉”,真有点让他们这些在外乡贤很是惊恐不安了。于是,他们几个一合计,古迹恢复可以慢点来,但乡情文化的重振刻不容缓。文脉决不能断在他们这辈手里。否则,不但他们而且以后所有“出息”出去的人,除了爹妈在此,哪还有啥理由回老家吗?!

这个“理由”真不好找也无从入手。几个人思来想去,聂天明说,就从建“祠堂”入手。当然“祠堂”不是哪个家族的,而是全村公共的——就叫书院。于是说干就干,他们几个乡贤共同出资百万余元,把村里一座破败颓废的古宅买下,精心修建。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落成了,以供村里的孩子假日读书研习,老人们日常聚聚。村里人家的“古董”也纷纷放进书院。他们几个乡贤每年还捐献10余万作为书院的维护费用,并且聘请老师,常年在书院辅导......

来这些地方望山看水忆乡愁 返乡记最惦念的(4)

来这些地方望山看水忆乡愁 返乡记最惦念的(5)

| 图片源于常山新闻网

为此聂天明将自己的企业统统委托别人打理,以便自己更集中精力重振乡情文化。现在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带着外地的文化人,来村里交流指导。

前不久就组织了宁波与衢州两市书法家进村交流汇展。此次特意上门,为的正是听听我有什么点子。他说“村”有诗书气自华,文化是一个村的灵魂,他们想借此凝聚乡情、提振乡亲,决然不是要造景,造个几A真不难,他不差钱,有道是“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他需要的是一个箬溪可爱的理由。苦于自己外行,虽然国内文化界大咖里不乏好朋友,但是自己不先搞点底色亮色,也真没有“理由”邀请高端朋友作客指导......

来这些地方望山看水忆乡愁 返乡记最惦念的(6)

闻此,吃惊于一个原本学化学的搞企业的,居然对乡村文化有如此这般的觉悟和情怀。从中似乎对从前的衢州人离家几天没看见孔庙、天皇塔会流泪,多了一份理解。也似乎对当下衢州大力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多了点点领悟。孔庙虽然是孔氏家庙,差不多便是孔家祠堂吧,但确实也是全部衢州人的祠堂了——衢州有礼,礼让天下,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归来安居乐业的一个理由吧。

是啊,世界上最不需要理由的就是回家,最需要理由的也是归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