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的二人转(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这是一个变了味道的父子之间的故事,他们互相猜疑,彼此防范,表面上父慈子孝,暗地里互相折磨。这是玄宗和肃宗之间的父子故事,也是从古至今皇帝和太子之间共有的故事。”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自上线以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至笔者发稿时还是8.6分的高分。剧情进展到了第37集,圣人登上了花萼相辉楼,太子和右相互相针锋相对,圣人在群臣面前也没给太子面子,让太子颜面扫地。
太子忍无可忍,对着圣人以儿子的身份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敬,可是圣人还是把儿子的表达打击了回去。
圣人这句话,道出了天家父子和谐表象下的实质,圣人是太子的父亲,但是他首先是大唐的圣人,父子亲情在圣人心中也是抵不过大唐天下的至尊权力的。
圣人的态度再加上右相的步步紧逼,太子的处境非常危险。经过圣人和太子之间刚才的天雷地火一样的交流,太子终于再次对父亲失望了。其实对于太子而言,圣人虽然是他的父亲,可是他从父亲身上体会到的关爱,却是微乎其微的,相比之下,自己的老师反倒对自己还要更加关心些。
这是一个无助的太子对威严的父亲发出的一丝绝望的呼喊。作为一个父亲,圣人还不如老师关心自己的孩子。天家的亲情早就在权力的斗争中消磨殆尽,圣人没有说话,只是安静的看着这对师生。
不知道此时的圣人,心中作何感想,何监和太子之间的互相关爱,却让至尊一人的圣人仿佛成了一个外人,圣人心中也许感到了一丝孤单。
这其实是真实历史的写照,在历史上,玄宗和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之间,确实没有那么融洽和谐,父子之间的亲情,在权力的倾轧之中,早已支离破碎。但是为了千秋万代史书所言,又不得不表演出父慈子孝的样子。其实,这是玄宗和肃宗的故事,也是历史上许多皇帝和太子的故事。
今天的话题,我们来聊聊玄宗和肃宗之间各怀心事的“二人转”,看看他们父子之间早已变味的亲情,在他们精湛的演技之下,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
一、如履薄冰的新任太子故事的开始,要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开始说起,在这个时间,唐玄宗决定立忠王李亨为皇太子。新任的太子茫然环顾四周,他看到的是前任太子血迹未干的滔天冤狱以及对他虎视眈眈恨不能除之而后快的宰相李林甫,还有身后龙椅上高坐的父皇,他的面容隐藏在皇冠的冕旒后面看不清表情。
李亨能够成为新任太子,其实是源于一场政治惨案。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在玄宗最宠信的武惠妃和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联手出击下,上一任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据被诬陷“带甲入宫”,被玄宗全部废黜,后来三位王子都被赐死。这就是玄宗朝震惊朝野的“日杀三子”的惨案。(关于这个案件可以移步拙作《长安十二时辰:李林甫:不学无术却做宰相十九年?人称口蜜腹剑》中有说明)
武惠妃千方百计除掉了原来的太子,于是开始跟李林甫配合在玄宗面前推荐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做新的太子。满朝文武也都以为寿王必是新任太子了,可是最终新太子人选揭晓的时刻,群臣都大感意外。竟然是玄宗的三子——忠王李亨!
后人分析玄宗的心理,得出这样的结论,玄宗之所以舍寿王而立忠王,其实主要是因为寿王背后有武氏和宰相李林甫共同撑腰的结果。作为玄宗这样一个杀自己三个亲儿子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人来说,对于这样背景深厚,关系盘根错节的皇子,是天生就存着一分忌惮的。而忠王在这一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所以便于玄宗拿捏。
无论如何,李亨总算是坐上了太子之位。可是这却激起了李林甫的斗志。作为和武惠妃联手成功干掉前太子的功臣,却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这是李林甫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李林甫几乎用了他的整个余生,都在坚持不懈的奋斗在给太子找不痛快的第一线上。
而这,本就是玄宗想要的。
剧中,李泌对这一点看的无比透彻。
只要李林甫和太子不停的内斗,玄宗的权力就永远不会有人能够染指。所以玄宗经常坐视李林甫对太子李亨所掀起的一次又一次攻击浪潮,但是又在每次即将成功攻击到太子的时刻及时叫停李林甫,让太子每次都奄奄一息但是都九死一生。李林甫和太子,像两只好斗的蛐蛐,在朝堂这个蛐蛐罐里,被玄宗手里的草叶撩逗的争斗不休,而真正的操盘手,却仿佛坐在云端,微笑着俯视着他们争斗的战场。
李林甫掀起的第一次针对太子的大型攻击波,就是天宝五载(746)的韦坚、皇甫惟明之案。
这位韦坚,是太子妃韦氏的哥哥,也就是太子的大舅子,这皇甫惟明是太子原来还是忠王的时候的好朋友,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当时大唐的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掌握着兵权。皇甫惟明作为边关大将,有点看不惯李林甫,经常在面圣的时候跟玄宗说李林甫的坏话。这当然也传到了李林甫耳朵里。于是李林甫就上奏玄宗,说韦坚与皇甫惟明合谋欲立太子为帝!关于这件事,《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初,太子之立,非(李)林甫意。林甫恐异日为己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而(韦)坚,又太子之妃兄也。皇甫惟明尝为忠王友,时破吐蕃,入献捷,见讲林甫专权,意颇不平。时因见上,乘间微劝上去林甫,林甫知之,使(御史中丞杨)慎矜密伺其所为。会正月望夜,太子出游,与坚相见,坚又与惟明会于景龙观道士之室。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林甫因奏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上亦疑坚与惟明有谋而不显其罪。”
这里多说一句,景龙观,在剧中也就是靖安司的隔壁。
玄宗闻此勃然大怒,韦坚和皇甫惟明双双被贬。吓得太子毅然上表请求跟已经为李亨生了二子二女的太子妃韦氏离婚,以此来与韦坚切割,玄宗同意了。
从此事能够看出玄宗在李林甫和太子之间所秉持的平衡,在李林甫以韦坚和皇甫惟明案件构陷太子罗织党羽之时,玄宗并未出手阻止,而是冷眼旁观,客观上放纵了李林甫的行为。在李林甫即将逼得太子退无可退的时候,玄宗才制止了李林甫,玄宗在打压太子和扼制右相之间寻求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其实明显是对李林甫更为有利的。
李林甫这一次没有成功,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在第一次攻击波还没结束的时候,第二次攻击波已经上线了。这次遭殃的,是太子的一位老丈人——杜有邻。
杜有邻当时是个东宫属臣,他的女儿是太子的良娣(就是一个姬妾),这次杜有邻身上的案件,其实是从他的女婿,太子的连襟,一位叫做柳勣的人开始的。柳勣在天宝五载上告杜有邻,说他“妄称图谶,交媾东宫,指斥乘舆。 ”(《资治通鉴》)其实这事很简单,柳勣与媳妇家里人不对付,所以就想要诬陷一下自己老丈人,本来完全是他在胡说八道,但是这事涉及到了东宫太子,可就不那么好办了。皇上很快将这老丈人和女婿直接给打死了。这次太子又被吓得够呛,又一波的冰雨那可真是在太子脸上胡乱的拍啊。太子没办法只好再次拿出他的杀手锏——离婚,又跟杜良娣离了婚。
李林甫掀起的攻击波逼得太子两次离婚,颜面扫地。这也正好达到了玄宗的“压缩皇太子空间,抑制皇太子政治上发展”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势下,满朝文武也渐渐不把太子当回事了。这方面最过分的就是安禄山了。话说有一次玄宗让安禄山见太子,安禄山不给太子跪拜,两边人一看就催着他让他赶紧跪拜,安禄山假装一脸懵圈说:“我是胡人,不懂咱们中原礼仪,话说太子是个啥官?”玄宗跟他说:“太子就是国家的储君,朕千秋万岁以后,接着我继续当皇帝的人。”安禄山说:“我笨,从来就只知道陛下一个人,不知道什么储君之类的。”玄宗听了这话当然是美滋滋了,可是太子心中的滋味可就无人知晓了。“又尝命见太子,禄山不拜。左右趣(促)之拜,禄山拱立曰:“臣胡人,不习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上曰:“此储君也,朕千秋万岁后,代朕君汝者也。”禄山曰:“臣愚,向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储君。”不得已,然后拜。上以为信然,益爱之……”(《资治通鉴》)
可是人生总是很吊诡的,正是这个连拜他都不肯拜的安禄山,却给了太子李亨一个绝无仅有的翻身机会,让李亨从此摆脱了玄宗的摆布,一举掌控了自己的命运。这个机会,就是安史之乱。
二、灵武自立的肃宗和“被太上皇”的玄宗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安禄山起兵的消息,迅速打破了玄宗手握天下的美梦,从梦中惊醒后,玄宗才发现,边疆的藩镇早已羽翼丰满,而自己手中能够抵抗安禄山的人却寥寥无几。在玄宗听信谗言不断的骚操作接连葬送了帝国最为重要的三位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之后,关中的屏障潼关被攻破,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玄宗只好带着王公大臣后宫嫔妃仓皇出逃,向着蜀中逃去。
玄宗所率领的逃难大队,到了马嵬坡的时候,走不动了。士兵哗变,诛杀了杨国忠,缢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坡之变”。失去了爱人和皇帝的威严,玄宗在愤怒的士兵面前就是一个衰朽的老人。白居易《长恨歌》中这样写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马嵬坡之变”后,玄宗继续向蜀中逃亡,但是此时跟来了很多老百姓,玄宗于是让太子留在后面安抚一下这些百姓。可是此时,大家都对着太子哭泣,要跟着太子收复长安。《旧唐书·肃宗纪》中记载:“(天宝十五载六月),车驾将发,留上在后宣喻百姓,众泣而言 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 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玄宗闻之曰:‘此天启也’。乃令高力士与寿王瑁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
此时的玄宗也无力再对李亨这位四十多岁的太子实施他从前常用的那套斗蛐蛐的法子了,太子在隐忍多年之后,终于得到了翻身上位的机会。有了现场百姓和官兵的拥戴,太子李亨决定与玄宗分兵北上,于七月九日到了灵武(今宁夏灵武县),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正式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在蜀中的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就是在这样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太上皇”了,而太子李亨,也终于摆脱了玄宗的摆布,走上了自己的中心舞台。
但是,即使肃宗再怎么美化自己是群臣拥戴万民敬仰,毕竟没有经过玄宗正式传承皇位的流程,肃宗的即位总还是脱不掉“篡位自立”的嫌疑。当然,肃宗可以对天下人说由于两京未复,叛乱未平,皇帝登基只能从权处理。可是光靠这个还是堵不住悠悠众口。所以肃宗在自己的即位诏书里,给自己即位找了很多理由。首先是说玄宗岁数大了,处理政务精力不济,早就有想要传位于肃宗的打算。《肃宗即位赦》中这样写道:“圣皇久厌大位,思传眇身,军兴之初,己有成命。”这个明显是忽悠人,玄宗这样玩弄权术的高手,即使自己工作再辛苦身体再疲劳,也是绝对不会把自己手中的权力拱手让人的。玄宗要是有传位肃宗的觉悟何至于之前那样对待他啊。
其次是在《肃宗即位赦》中,还给出了自己即位后的执政纲领:“孝莫大于继德,功莫大于中兴。”这就是给出了自己这届政府的核心任务就是收复河山,中兴大唐。跟即位程序相比,广大百姓其实更关注的是这个。肃宗打出了平叛中兴的旗号,这本身就代表了民心所向。
虽然肃宗这篇即位诏书写的不错,但是这时候玄宗的态度还是很重要的。肃宗一即位,马上就派使者到蜀中去寻找玄宗。玄宗到了八月十二日才知道肃宗已经在灵武即位了。作为一位前皇帝,玄宗很迅速的就明白了,太子李亨此时身边有朔方军的支持,又占据了平叛靖乱的道德制高点。玄宗虽然权力欲强烈,但是此时也不能同汹汹民望斗争。于是在八月十六日,玄宗发布了《令肃宗即位诏》,承认了肃宗即位的合法事实,并且让自己身边的韦见素和宰相房琯带着自己传位肃宗的诏书和皇帝宝册到灵武去实行册立大礼。
此时的玄宗是怎么想的呢?我以前在读史至此的时候,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为此,我还填了一首《南乡子》,在这里将这首拙作忝列于下,请大家品评。
南乡子·咏玄宗入蜀
仓皇入蜀州,剑阁闻铃意悠悠,回望长安萧瑟处,难留,太液芙蓉骊山秋;
吾儿奉金瓯,收拾河山待从头,古来天家无父子,皆休,几多长恨共江流。
不知道玄宗是为了配合肃宗的戏演出,还是真的意识到了自己对肃宗的亏欠。在韦见素和房琯临行之前,玄宗召见了他们说道:“皇帝自幼仁孝,与诸子有异,朕岂不知。往十三年 , 已有传位之意,属其岁水旱,左右劝朕且俟丰年。尔来便属禄山构逆,方隅震扰,未遂此心。昨发马嵬,亦有处分。今皇帝受命,朕心顿如释负,劳卿等远去,勉辅佐之。多难兴王,自古皆有,卿等乃心王室,以宗社为念,早定中原,吾之望也 。 ”(《旧唐书·韦见素传》)
不过,玄宗虽然表现的无欲无求,但是在册立肃宗的诏书里,他还是给肃宗小小的埋了一个雷,在《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中,玄宗语气很微妙的说:“且天下兵权,制在中夏,朕处巴蜀 ,应卒则难,其四海军郡,先奏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皇帝处分讫,仍量事奏报。寇难未定 ,朕实同忧;诰、制所行,须相知悉。”这啥意思呢?就是说,天下的事情先要奏取皇帝,后面还要让太上皇知道。这就造成了肃宗前期的权力的“二元”格局。玄宗虽然成了太上皇,但是手里的权力依然不想全部撒手,还要掺和肃宗的政事。
虽然如此,玄宗愿意承认肃宗的合法地位已经让肃宗感觉不错了。可是玄宗的存在实际上也影响了肃宗的行为,本来如果按照李泌的建议,肃宗是很可能彻底解决安史之乱以及杜绝唐朝藩镇割据的隐患的。(关于这段历史请出门左转,阅览拙作《良心好剧<长安十二时辰>还原盛唐,剧中的他历史上真是道士?》里面有详细的解释。)但是由于肃宗急于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故而选择了急于求成的克复两京的路线,这间接造成了安史叛军未能斩草除根,种下了唐中晚期藩镇割据以及宦官专权的隐患。不得不说,肃宗当时的急切可能与他背后玄宗的阴影有着很大的关系。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在郭子仪的力战之下,长安克复。肃宗一得到长安克复的捷报,马上就派使者到蜀中请太上皇回京,同时表态“自请归东宫以遂子道”。(《新唐书·李泌传》)李泌当时就说肃宗这样说话太上皇绝对不会回来。这个表态实在是肃宗有点戏太过了,作为挥军克复两京的国家领袖,玄宗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再让肃宗再回归太子的位子的,那样民心是不会答应的。也是根据《新唐书·李泌传》所载,玄宗在接到这个表态以后“甚忧”,赶紧回信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足以看到肃宗这个表态把玄宗吓得不轻。
最终还是由李泌出面,率领群臣给太上皇上表,不说肃宗让太上皇回京,只说“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翻译一下就是:“天子想爸爸,爸爸去哪了?”这样的奏表送到蜀中,玄宗才高兴的说:“吾方得为天子父!”(《新唐书·李泌传》)其实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肃宗迎回长安的是实际掌握权力的太上皇,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政治傀儡。
那么,回到长安以后,玄宗和肃宗的“父子二人转”又该如何唱下去呢?
三、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玄宗返京后的凄凉晚景玄宗再次回到长安,已经是至德二年(757年)的十二月了。虽然距离他离开这里也就才过去不到两年,可是此时的长安距离两年前的盛世气象恍若隔世。战火纷飞,断壁残垣,宗室家庙皆被叛军焚毁,不知此时玄宗面对这样的长安,心中作何感想。
不过,肃宗为了表现自己与太上皇父子情深,排演了一出场面宏大的大戏,玄宗也配合肃宗,一起完成了这出戏的表演。看了我们前面所说的玄宗和肃宗的父子纠葛,我们在看到史书上记载的这一场盛大的戏剧的时候,深刻的领略了一句话:“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肃宗迎玄宗还京图
《旧唐书·肃宗纪》详细的记录下了这场戏的很多细节。首先,肃宗先到咸阳望贤宫等候太上皇。太上皇到了宫南楼,肃宗直接跑到楼前下拜,并跳起了庆祝的舞蹈。太上皇下楼,肃宗跪着捧起太上皇的靴子,“涕泗呜咽,不能自胜。”然后扶着太上皇登殿,亲自服侍太上皇进食。等到太上皇上马后,肃宗在马前为太上皇牵马而行。太上皇也非常配合演出,对肃宗说:“吾享国长久,吾不知贵,见吾子为天子,吾知贵矣。”肃宗亲自为太上皇牵马从长安城开远门走到大明宫丹凤门,沿途接受万民的欢呼,直到登上大明宫含元殿。太上皇登殿,所有大臣全都热泪盈眶。太上皇拜谒了皇家宗庙牌位,就要回兴庆宫,此时肃宗再次提出来要回东宫,太上皇也再次十动然拒了。总之这场戏中,肃宗是过足了戏瘾,演活了一个思念父亲,孝敬太上皇的天子,而玄宗也配合肃宗,两人完美的演绎出了一场“父慈子孝”的人间喜剧。
但是戏终究是戏,总会有落幕的时候,这么多年心里的芥蒂,也不是一场戏就能够抹平的。玄宗返京之后,肃宗最初还是能够把戏演下去的,他经常走夹城(从大明宫到兴庆宫的秘密通道)从大明宫到兴庆宫去给太上皇问安。但是在肃宗的压力之下,玄宗在南内的生活逐渐紧张起来。
首先是身边很多伺候惯玄宗的老人都被换成了新人,这让玄宗一个老人家待着不舒服,此外,肃宗还通过玄宗身边的人监视玄宗的行为。上元元年(760年),有一次玄宗在兴庆宫时,有几位将军正好路过,被太上皇叫上楼来一起饮宴,这刺激了肃宗敏感的神经。想当年,肃宗还是太子时,就曾经因为结交边将皇甫惟明被迫与太子妃离婚,如今玄宗也犯了这个忌讳。于是终于在同年七月十九日,就发生了李辅国逼迫玄宗迁宫的事件。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原来是肃宗当太子时候身边的扈从,后来肃宗在灵武即位,李静忠是有拥立之功,后来改名李辅国。在太上皇返京以后,李辅国被任命为殿中监,“ 又兼陇右群牧、京畿铸钱、长春宫等使,勾当少府、殿中二监都使。至德二年十二月,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郕国公,食实封五百户。”(《旧唐书·李辅国传》)百官想要见到肃宗几乎都得通过李辅国,政务决断也大都要通过李辅国的手。
逼迫移宫事件经过是这样的:上元元年( 760年) 七月十九日, 李辅国“矫旨”率五百武士露刃挡玄宗道,“太上( 即玄宗) 皇惊,几坠马。” 高力士挺身而出,“厉声”“叱”李辅国“下马, 辅国失辔”。李辅国回过神后,“骂力士曰: ‘翁不解事! ’”并“斩( 高力士) 一从者”,想吓退高力士。但高力士机智地向李辅国身后的将士“呼曰: ‘太上皇问将士各好在否! ’”将士遂回过神来“纳刀嘑万岁, 皆再拜”, 顿使李辅国失势。接着, 高力士又机智“复曰: ‘辅国可御太上皇马! ’辅国靴而走, 与力士对执辔还西内”。事后,“太上皇执力士手曰: ‘微将军,朕且为兵死鬼。’”(《新唐书·李辅国传》)从这件事情上看,过程真是非常惊险啊。
《长安十二时辰》剧中的郭利仕,原型是高力士
不过,虽然这次李辅国没把玄宗怎么着,但是玄宗等于还是被迫接受了移宫的安排。很快,忠于玄宗的陈玄礼被勒令致仕,高力士则被削职除名,长流巫州。唐玄宗身边所有熟悉的宫人全部被遣散,此时的玄宗,才真正成了一位孤家寡人。当然,很多史书上都写李辅国是“矫诏”这么干的,不是肃宗的授意,不过我想,没有肃宗的授意,李辅国大概率是不敢做这些事情的。当年玄宗对肃宗百般折辱,如今肃宗对玄宗还施彼身,这也应了我们题目所说的“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了。
《长安十二时辰》剧中的陈玄礼
此时的唐玄宗已完全成为唐肃宗控制下的孤家寡人。此后的唐玄宗,精神郁闷,再无生趣,从此开始辟谷。在两年之后的宝应元年(762年)四月,风云一生大起大落的玄宗李隆基,在数年的软禁生活后,驾崩于西内太极宫。有趣的是,仅仅13天后,重病缠身的肃宗也追随着玄宗的脚步而去,留在他身后的,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内忧外患的大唐天下,而从此直到唐朝灭亡,都没能走出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死循环。
——————————————————————————————————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曾经说过一句话:“长安是一只怪兽,呆久了会被它吞噬。”其实,权力也是,皇位也是。唐朝皇室中,父亲折辱儿子,儿子政变父亲的事情比比皆是,太宗的玄武门之变造了自己父亲的反,转过头来也被自己的儿子承乾太子造反。连玄宗自己都是靠着政变上位的。这样严峻的情况,使得唐朝皇家父子根本无法做到互相信任,父亲防备儿子,儿子有了机会就政变父亲,然后转而软禁父亲。
在这样残酷的事实面前,所谓的父子亲情什么的早已抛诸脑后,有的只有两个各怀心事的演员,在按照各自的剧本,演着世人心中的父慈子孝,延续着早已变味的天家父子情。
这是玄宗和肃宗的故事,也是历朝历代皇帝和太子共同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旧唐书·肃宗纪》、《旧唐书·韦见素传》、《新唐书·李泌传》、《新唐书·李辅国传》等等
2、《唐玄、肃之际中枢政局研究》 任士英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从“马嵬驿事变” 看唐肃宗即位的背景》 安彩凤 固原师专学报 1990第一期
4、《十论高力士既是功臣又是忠臣》 周忠泰 重庆与世界 2012年3月
5、《高力士若干事迹考证》 张应超 唐都学刊 2008年7月
——————————————————————————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