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国产情景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能走进

80年代的国产情景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能走进(1)

能否产出一定数量的优秀情景喜剧,某种程度上能够衡量剧集产业的综合创作水平。

作者 | 程锐

现在越来越流行「微博考古」。

近期以来,包括#甄嬛传宝鹃是皇后的人#、#20年前有哪些耐看老剧#等话题先后登陆高位热搜。文娱考古学的意外兴起,背后是观众对现阶段内容供给的不满,以及无处安放的无聊情绪需要寻找到新的出口来释放。

在对国剧一阵又一阵的怀旧浪潮中,曾经霸屏一时,但却「后继无剧」的国产情景喜剧成了众多用户进行「怀古」的主阵地之一。

国产情景喜剧为何辉煌不在?而它的复苏与重生,又可能会以哪种方式呈现呢?

「费力」的情景喜剧

曾经的情景喜剧,可谓「剧红人红」。

从早期的《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再到2000年后的《武林外传》《家有儿女》《闲人马大姐》《炊事班的故事》《东北一家人》,再到10年代的《爱情公寓》……它们要么是仅拍一季,便成为被观众「盘出包浆」的经典;要么数季不断,即使主演更迭也不改观众热情。

情景喜剧有着老少咸宜、贴近生活的亲人外形,和看似成本可控的平价定位。但实际上,情景喜剧可谓难拍又难演

在观众脑海里,情景喜剧往往有一些「固定」配置:

固定的室内场景:这个场景或是住宅,或为酒吧之类的娱乐消费地点;

固定的成员:他们或为家庭成员,或以室友相称,共同构成共享时间的固定主角群;

固定的体量:情景喜剧动辄有上百上千的总集数;

固定的内容:搞笑的桥段与台词才是情景喜剧的灵魂。

这些看起来并不复杂的特征实际上说明,一部成功的情景喜剧,必须是几个优秀特质的杂糅:它得同时是成功的室内剧、系列长剧,以及喜剧。

室内剧要求在室内固定场景中完成绝大部分甚至所有表演。

《武林外传》全部场景都在同福客栈内,最远不过是客栈门口的巷子拐角;《家有儿女》的所谓「外景」基本就是小区花园,仍未离开家庭最基本的活动范围。其他情景喜剧也只在极少情况下,角色能走出有限的几个拍摄场景。

80年代的国产情景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能走进(2)

情景喜剧经典场景:《武林外传》的客栈大堂

80年代的国产情景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能走进(3)

《我爱我家》的客厅沙发

这种设置看似精简了对场景和布景的要求,实际上是极端压缩了场景变化能带给观众的新鲜感,把让观众保持兴趣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台词、情节和演员表演上。同时,这也对剧本的叙事能力产生极大要求:角色们的生活不可能只在剧中呈现的室内场景中,但又要让观众仅通过这些场景,就能充分了解人物的主要生活,乃至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恰如《武林外传》同福客栈里,所有的江湖动荡都在客栈的闲聊里被不断铺陈。

动辄成百上千的总集数,让系列剧成为情景喜剧的必备元素。

为了能在固定人物中持续不断地激发出新的剧情,情景喜剧要么不断微调角色间的关系,成员们大小闹不断,爱情友情的各种常见戏码不断上演,要么依托某种职业,由职场中的工作任务引出新鲜剧情,如《武林外传》的接待客人、《炊事班的故事》的后厨工作等。

这意味着主要角色和故事背景的设置必须具备延展性,而且每集剧情要不断推陈出新,随着集数的拉长,这种创造压力显然是逐渐积累的,也对情景喜剧编剧造成无法逃避的压力。

最后,好笑作为情景喜剧的灵魂,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艺术要求。

对演员来说,能演好情景喜剧,一般意味着几点:台词能力强,有优秀的肢体和表情控制能力。

喜剧风格的作品,台词量也会更大,这让台词不佳的演员在演喜剧上天然存在短板。有些情景喜剧还会给角色赋予结巴、方言等特殊属性,演员要想呈现得自然,比说好常规台词更难。

喜剧相比非喜剧,演员通常在肢体和表情上要更夸张一些,才能充分地体现喜剧效果,不少表演镜头都化作表情包广为流传。

80年代的国产情景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能走进(4)

80年代的国产情景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能走进(5)

演技不够纯熟的年轻演员没法用「面瘫维持美颜」扛过夸张表演的考验,一不留神就会出现「鹿小葵 加油」级别的名场面。

80年代的国产情景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能走进(6)

基于如此多苛刻的条件,优秀的情景喜剧从来不是填补电视台非黄金时段的「小点心」,它更类似于用常见食材精心烹饪后做成的佳肴:看似亲民易得,实际并不比题材特殊或者有明星加持的影视剧来得简单。

「手艺活」VS「工业品」

我们不妨先抛出这样一个结论:

能否产出一定数量、优秀的情景喜剧,能在某种程度上衡量剧集产业的综合创作水平。

正如国产情景喜剧的爆发期,与国产剧精品迭出的创作旺盛期基本同步,而在被公认具备极高影视综合创作能力的美国,《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情景喜剧不仅被视为优质美剧的代表,更成为美国文化实现全球输出的利器。

从剧集本身来说,无论是国产剧还是美剧,优秀的情景喜剧的相似性都是十分明显的。但背后的创作机制却南辕北辙。

国产情景喜剧IP能否立得住,关键在「人」。

回顾几部国产情景喜剧,不难发现不少剧集都留下了主创团队强烈的个人烙印。

《我爱我家》由英达执导,梁左、梁天、梁欢等兄妹参与了编剧和表演;

《东北一家人》由英达执导;堂弟英宁参与编剧;

《闲人马大姐》依然由英达等执导,梁左、梁欢编剧。

这三部情景喜剧的成功,离不开英达、梁左等人的作用。他们将北方相声文化、东北方言文化等民间传统喜剧资源融入于情景喜剧之中,从而诞生了独树一帜的「英氏喜剧」

而《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则显露出不同的韵味。

不难发现,《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均由尚敬执导。

不同于英达,尚式风格在题材形式上更加活泼,跳出了家庭范围,把部队、职场作为创作背景,而《武林外传》更是来了个古今杂烩大玩梗。

「北英达、南尚敬」,国产情景喜剧的创作格局围绕创作者实现了格局初定。

很明显,这种依赖核心创作人员的创作方式为这些优秀的情景喜剧带来了无法复制的人文色彩和个性,却也使主创人员们因种种因素,包括不可避免的创作灵感减少而逐渐淡出创作舞台后,因人而存的创作格局随之消散。

这种情况延续至今,导致我们的观众只能通过考古的形式去回味情景喜剧带来的快乐。

反观美国的情景喜剧,其鲜明的特征是我们的文娱行业非常熟悉且为之努力的方向——

工业化。

美剧按季续订的模式,让系列剧成为美剧的主流,而情景喜剧只是系列剧中喜剧元素较重的一种类型。在内容上,美国情景喜剧不再严格局限于固定的室内场景,场景变化更为灵活,也降低了创作难度,延伸了剧情的创作空间。

80年代的国产情景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能走进(7)

80年代的国产情景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能走进(8)

《破产姐妹》的主要场景是主角打工的餐馆和住宅,但会根据剧情「解锁」场景,如主角某任男友的垃圾车

而在制作上,美剧从拍摄伊始就不断测试观众反映,并依赖剧集表现调整后续剧情发展,甚至决定是否继续拍摄。主要的编剧团队通常采用工作室模式,多名成员共同保证剧本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创意。

这种严格遵循「拍摄制作-观众反馈」循环,并保证了剧本创作强度的模式,让情景喜剧能够在美剧市场中维持更长时间的辉煌。

从创作机制上作对比,国产情景喜剧更像是集合了主创人员独到的个人风格和喜剧禀赋形成的手工品,个性化强而可复制性偏弱;美国情景喜剧则是依托于整个系列剧创作工业之上的工业品,剧与剧之间看似题材风格迥异,但总体产量却能更加稳定。

或者可以说,我们正处在老一辈优秀影视剧创作人减产,而影视创作的工业化尚未完全建立、「青黄不接」的时期。而情景喜剧因其在表演、编剧、执导上的更高要求,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停滞最为明显的一个品类。

流行的喜剧会变,但喜剧的流行不变

回归到情景喜剧的最核心的本源——系列剧和喜剧,我们仍能发现情景喜剧复归的土壤。尽管复归后,很多创作元素可能会与我们熟悉的典型情景喜剧有较大差别。

近几年,不断有各种形式的系列剧的创作尝试和成功经验。例如,堪称「超长待机剧」标杆的,已经播到第14部的《乡村爱情》。

《乡村爱情》在剧情推进上并不像典型情景喜剧那样,每集有相对独立的单元剧情,而是按照时间线持续发展,主要角色们不断成长或衰老,体验着恋爱、结婚、生育、养老等人生阶段。相对固定的角色带给观众以与情景喜剧类似的陪伴感,成为《乡爱》系列能够常播常新,持续获得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

除了《乡村爱情》这种固定角色的系列剧,近几年还有颇为成功的「主题」系列剧:剧与剧之间主要角色和故事走向不同,但共享着有相关性的主题,存在一种隐秘的联系感,彼此之间形成递进或补充的矩阵。

例如围绕家庭教育的《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三部曲、围绕青年女性生活的《欢乐颂》系列。

这种「主题」系列剧的创作通常由具有相关性的主创团队完成,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美剧「按季续订」的模式,既让主创团队能够汲取前剧的人气、经验与观众反馈,持续迭代之后的剧集,又给了后续创作更多空间,允许后作在人物和情节上有更多调整,是国内的主创们基于本土经验形成的可沿袭的创作模式,有助于形成品质稳定的国剧产出。

而喜剧则始终活跃在观众的视野。

在国内电影票房排行榜中,喜剧电影或喜剧元素明显的电影几乎与主旋律大制作平分秋色。

80年代的国产情景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能走进(9)

数据来源:艺恩娱数

擅长喜剧的演员们,如葛优、黄渤、王宝强、沈腾、徐峥、贾玲、杨紫等等,几乎成了国内演员的票房保障、中流砥柱。

而在专业门槛极高的电影之外,短视频无限下探的拍摄成本,以及快手、抖音、B站等短视频自媒体的加持,大量段子性的喜剧短视频火爆传播。曾被誉为头号网红的PAPI酱也是以她独特的喜剧风格崭露头角。

再加上这几年火爆的喜剧、脱口秀等题材的综艺《欢乐喜剧人》《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跨界喜剧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如不论媒介、形式及创作者,仅以是否好笑论英雄,那喜剧并不比以前更少。

而通过短视频、相声小品、脱口秀等形式脱颖而出的喜剧人才,也有很多开始「反哺」着影视创作。相声出身的岳云鹏已参演多部电影,贾玲更是把脱胎于小品的《你好,李焕英》推上了中国票房榜第三。而参加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并获得2022年决赛冠军的蒋龙饰演了《风起洛阳》的白浪,并成功成为该剧的搞笑担当。

流行的喜剧会变,但喜剧的流行是不变的。

在多种喜剧题材的滋养下,各类喜剧人才的储备也并未减少。或者我们可以期待,下一个英达、尚敬、沈腾、贾玲,也许就将在某个短视频、脱口秀或喜剧综艺中诞生。

1号结语

市场呼唤情景喜剧,并不仅是对当年情景喜剧创作热潮和优秀作品的怀念,也是希望国产电视剧具备稳定创作优秀影视剧作品的能力。

只有形成系列剧的制作能力,并培养喜剧人才「反哺」电视剧创作,才能逐渐培育出适合情景喜剧重生的舞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