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 王绘春(大秧歌收视第一)
资深媒体人:黄微 Jamina
口碑极佳的电视剧《大秧歌》,自从江苏卫视和天津卫视播出以来,收视率稳步升到全国第一,网络点击量已累计突破11.8亿。而剧中的赵家大族长赵洪胜,由著名演员王绘春扮演,演活了他与吴家的世代恩怨,对日本侵略军痛恨至极却无奈当了日本人的傀儡县长,面临虎头湾所有百姓的唾弃,面临自己真心喜爱的女人香月却得不到的无奈……
(王绘春先生《大秧歌》饰赵洪胜)
小时候看电影,最关心出场的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往往好人都是灰头土脸地在尘世间活着,夹在坏人和不好不坏的庸人中间呼吸着。
《大秧歌》里的族长大老爷赵洪胜,披着头发、立着眉毛,我条件反射地自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坏人应该是那种阴沉的脸色、那种淡漠、鄙夷的表情,不以为然的神态,没有爱、没有怜悯、没有同情、没有亲情、只有仇恨——可为什么赵洪胜不是这样?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是:才智与愚蠢,高雅与庸俗,疯狂与沉静,卑鄙低劣与光明磊落那么奇异地融为一体?!
看看赵洪胜的丰富表情吧!实在令人惊叹——
生活在长夜中的人,还能注目于别处的长夜吗?未曾经历过长夜的人,能真正了解长夜吗?
寻找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澄清的过程。
我,正在寻找。
生于乱世,既深味奴役之苦,又有反抗精神,还知道现实的残酷。因此,赵洪胜应该是兼有震惊、惶恐与担忧的痛苦,但是,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无法真正接近他曾经的痛苦。关于他人的痛苦,我无法想象、无法明白、无能为力,因而深怀内疚,这种内疚是否可以成为下一个起点?
为此,我不得不联系到该角色的扮演者,著名演播艺术家、著名演员王绘春先生。
Q:先生,您好!您一向是以儒雅的王爷形象出现,这次变化挺大的,您是怎么看的呢?
A:作为一个职业演员什么角色都得演,不能光演王爷。我扮演过孔子、如来佛祖、玉皇大帝、道家的赤脚大仙等等。所以,一个专业演员,给你什么角色,那就得演。
Q:先生,你们在海边拍的这部剧,是不是很好玩呢?可以看潮起潮落、看海上升明月,挺浪漫的,是吗?
A:才不是了!拍这部戏非常的辛苦!这部戏是在山东省海阳市拍摄的。为此,海阳专门为《大秧歌》搭建场景,当时边拍边建,还没有供演员休息的地方。那时,气温在零下四度左右,又被海风吹着,那个滋味啊,完全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非常地累,很多女孩子都累哭了。
Q:我很好奇,可不可以具体描述一下到底有多苦?
A:在那么低的气温下,被海风吹,我的脸全部吹得干裂通红,在我的微博上你可能也看到了照片,挺恐怖吧?大家都一样。再者,我又在拍另外一部剧,基本上是两天一飞。
Q:先生可以透露一下同时拍的是哪部剧吗?
A:可以。那是著名编剧高满堂老师的作品,由著名导演王滨先生执导的《大连故事》。一个和《大秧歌》的赵洪胜完全不同的人物。
Q:原来拍戏这么辛苦,您有没有埋怨呢?
A: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没什么可埋怨的。
Q:我们回到《大秧歌》吧,请问赵洪胜应该是个很强势的人物吧?
A:是的,但是他的强势是表面的。在表面上他不得不强势。为了祖宗立下的规矩、为了保持赵姓在虎头湾的尊严,为了保护自己的族人,这些都是他的第一要务。他没有忘记祖宗给他留下的祖训。虎头湾吴赵两家每年都要争当年的出海权,他为了赵家,一定要压住吴家,他没有太多政治上的意识,不管利用谁,只要有机会,能当上比吴乾坤还大的官,那我虎头湾赵姓一族就厉害了,每年的出海权就是我们的了。
Q:表面强势?那先生的意思是他实际不强势?
A:他有很柔情的地方。他是一个为爱而生的人,比如他爱香月,虽然香月只是一个奴才,但是他真的爱她。导致他得不到就采用其它手段,包括他管家给他出的损招都用上了;同时,他还有无可奈何的地方,比如去当日本人的伪县长,这也是他汉奸儿子所逼迫的,有太多无奈和苦衷。
Q:先生,如果可以,我还是想用最简单的问题问一问,赵洪胜是好人还是坏人?
A:我始终没有把这个人当作坏人来塑造,这种人我觉得他不仅不坏而且还是个大好人。
Q:先生您喜欢赵洪胜的这个造型吗?眉毛立起、披头散发?
A:这个戏的造型,是著名影视设计师陈敏正先生也是我的好朋友设计的,我非常喜欢。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点担心。就像你说的那样,眉毛立起、披头散发,戏剧化的味儿太浓,是有点夸张。于是,我就去和郭导沟通,他说春哥放心,绝对没有问题。得到郭导演的肯定之后,我忐忑的心才得以放下。很多圈儿内的人看了之后,都说这个造型突破太大了,真好。
……
王绘春最爱这句“依然樽酒话翩翩,同学何人最少年”
《大秧歌》掀起了一阵阵热浪,不仅创下了收视率全国第一的好成绩,也成了街头巷尾、网上网下议论的热点。在百度上一搜索,很多人都在关心着这个肩护着赵家使命的族长大老爷的命运。
是的,就是这个赵洪胜,本来他试图走向的只是荧屏,但是抵达的却是人们的心灵!那是因为他来自一个沉重的时代,来自那个时代的悲悯灵魂,这个灵魂充满了爱与痛。
【作者简介】
黄微Jamina,
资深媒体人,早期在新华社四川分社《蜀报》任“人物”版主编,后相继在《成都商报》、《香港文汇报》任责任编辑,在《读者报》任副总编辑。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采访报道了国内外不少人物,并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了大量专访、评论、散文等。1996年曾在《蜀报》辟专栏“成都人眼里的德国”,如今是颇有成就的专栏作家。
编辑:曾东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