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逻辑思维和表达技巧(逻辑不好怎么办)
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有理说不清”的时候呢?或者遇到一些“横蛮无理”的人?
当我们说出的一些观点无法让别人认同,或者别人说出的一些观点,无法让我们获得认同,争论就由此而来了。
为了印证自己话语的“真确性”,证明对方说话的“错误”,我们就必须要对此进行论证,用几乎严密的逻辑去击倒对方的观点,从而说服对方。
但问题是,怎么去进行论证,才能够让我们说出来的话,在逻辑上显得更加“严密”,获得对方的信服呢?这时我们就需要去学习如何运用“论证思维”了。
掌握“论证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识别出别人的言语中,存在着哪些逻辑漏洞,也可以避免自己说出来的话存在不当之处。
想要提高自己说话的分量,掌握“论证思维”是必须的技能。
论证的基础法则
学习论证的第一步,就是想要问问自己,你想去证明什么观点,你的结论又是什么?
通常来说,一个基本的论证的形式是这样子的:
1,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
2,因此,我们不必太看重自己的伤心,熬过去就行。
第一句话就是前提,也可以称为理由,而第二句话就是结论,也可以称为是观点。前提推导出后者。
记住,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观点给出作为论据的理由时,我们的这个行为,才称得上是“论证”,否则只是打“口水仗”。
例如你跟别人说“我认为混得有出息的人,都是不玩游戏的”这个观点。别人问你为什么,你却回答:“不玩游戏那些人,通常都是混得出息。”
这就不是“论证”了,因为你给出的“理由”,压根谈不上理由。如:
1,由于不玩游戏那些人,通常都是混得出息,
2,故此,我认为混得有出息的人,都是不玩游戏的。
这个论证形式就是错误的,属于“循环论证”。
换言之,一个好的论证,首先要有明确的前提,加上一个可靠的结论。前者确实能够推导出后者的。而结论可不可靠,取决于作为前提的理由,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去做论据。
很明显,“不玩游戏那些人,通常是混得出息”这个理由,是没有足够的资本给“混得有出息的人,都是不玩游戏”这个结论做论据的,因为前者无法推导出后者。
你可以说这个理由是“论据不充分”,甚至也可以说这个理由根本就不是论据。
一个明确的前提,肯定可以推导出结论的,想要提高自己话语的分量,你就需要用一个明确的前提,作为自己结论的理由。
例如针对“不玩游戏的人,混得都不会太差”这个结论,你可以给出这些理由:
“首先不玩游戏人,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那么当他们把这些时间用在工作上,就会比其他人更能够混得有出息。其次,不玩游戏的人,有更多的可能不会‘玩物丧志’,所以努力工作的几率就更大,容易变得出息。”
这两个前提,作为做论据的理由,尽管不算完美,但至少可以推导出“不玩游戏的人,混得都不会太差”这个结论。
但如果说漏洞,依然存在,因为不玩游戏的人,并不代表“不玩”其他东西,当他们浪费时间在其他东西上面,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工作,从而无法做到“混得出息”了。
也就是说,想要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你必须要从可靠的前提出发。如果前提站不住脚,结论自然也就站不住脚。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前提得到的论证并不充分,那么你就需要试试其他的前提了。
所以,当你意识到自己的结论不可靠的时候,你就要想一想,你是不是用了一个不可靠的前提去论证呢?
让你的论据变得更加充分
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让论据更加充分,我们往往会用到一些例子,去印证自己的观点。
在运用例子作为论据时,想要让自己举出来的例子具有分量和说服力,我们就必须不能犯下一些低级的错误。
例如,有时候我们出于说明的目的,我们只举出一个例子,好比你认为打游戏可以赚钱,就拿谁谁谁作为例子去说明。
但这种概括性的论断,只是单一的例子,属于“孤例”,对于用来证明观点是毫无帮助的。在对少数事物进行概括时,最有说服力的论证,应该是考虑到所有例证,或者至少是大多数的个体。
如果是对大量事物进行概括时,我们就需要提取样本了。而需要的样本量部分,取决于样本的代表性。
例如你要证明你身边的朋友都很了不起,这属于“对少数事物进行概括”,那么你可以把你身边三五个朋友的厉害事迹罗列出来,这样就可以做出说明。
可如果你要证明从你学校毕业的人都很厉害,那么这种“对大量事物进行概括”的情况,就需要提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样本作为例子了。
所以,想要让例子具有分量,我们需要满足三个法则,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运用例子去构建有说服力的论据。
法则一:提取有代表性的例子;
我们举例子时,很容易以个人经验获得的“样本”作为例子,这其实并没有任何代表性的。我们需要通过调查,找到不同情况下的样本,才可以反映到你提出的观点。
例如你说“退学创业会成功”,然后以比尔·盖茨作为,这明显没有说服力了。你需要去调查,有多少人因为退学创业而获得成功,然后从这些数据中选出较为有代表性的人作为例子,这才稍微合理。
法则二:不要忽视数据的背景率;
所谓“背景率”,就是数据是依存什么情况而得出的。你说你刚练习射箭,中靶心的成功率就有60%以上,看似很厉害,但其实只射出三支箭,那这个数据的背景率就不恰当了。
并不是所有数据都是真实的。当一个数据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千万不要忽略其背景率。而我们运用数据作为论据时,也要提供相应的背景率,例如调查多少人得出来的答案等。
法则三,要考虑到相应的反例;
为了让自己举出的例子更有说服力,有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观点的反例,然后才能够更好地去修补结论的漏洞。
既然你说“退学创业会成功”,那么“没有退学而获得成功的人”,或者“退学了而没有成功的”,其比例是多少呢?如果后者比前者多,那么你这个观点就缺乏说服力。
如果你想退学去创一番事业,那么“退学创业会成功”顶多只能作为你的信念,然后坚持去实践,但你想以此去说服别人,就很难了。
当然,也没必要非要去说服别人不可。当说服不了别人时,默默去实践自己持有的观点,才是积极的做法。
寻找正确的信息源作为例证
有些事实性论断显而易见,或者人尽皆是,以至于不需要专门去证明它们都能被接受。例如,中国人是说汉语,法国在欧洲,KFC是美国的连锁快餐等,我们一听就知道是事实。
但是为了说明“多吃玉米能够预防癌症”,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些相关的权威资料去证明,玉米对于预防癌症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真实性为原则,通过正确的渠道去调用信息,以此作为我们阐述观点的例证。
通常在调动信息时,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要引用权威的学术杂志或者调查公司;
这些杂志或者公司,由于经常会搜集到成千上万的数据作为样本,所以给出的例子,往往会具有代表性。当你印证这些权威资料去佐证自己的观点时,其说服力自然就会提高了。
但需要主要一点,就是别人同样都可以找到这个信息源,方便他们去核实。否则,别人很容易怀疑你这些例证都是捏造的。
当然,如果这些杂志或者公司,其背后有操纵数据的行为,那我们也要谨慎对待。
第二,来自权威人士或者可靠消息的人;
引用权威人士的言论,当然可以增强我们话语的说服力。而所谓权威的消息人士,必须具有发表相关言论的资格。例如你会相信一些自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还是相信官方渠道发布的新闻信息呢?不言而喻了。
毕竟想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可靠消息,我们应该去找气象学家,而不是住在隔壁喜欢聊家长里短的大妈。
但我们需要懂得识别,什么才是可靠的权威人士,哪些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真正可靠的消息人士,通常会提供一些理由或者证据,诸如例证、事实、类比等种类的论证,去帮助解释和支持其结论。
这也是构建权威人士说服力的一个条件。否则,我们就需要批判性地审视他们了。
但无论信息源是什么,我们都需要对信息进行多方的核实。我们要善用网络,在网上通过不同渠道的搜寻,来核实这些信息。
尽管“互联网”并不是权威信息的来源,只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导致在其中的信息“龙蛇混杂”,但只要我们懂得筛选和识别,通过掌握信息的正确来源,还是能够核实到信息的真实性的。
学会如何进行因果论证
在我们开始论证某个观点时,我们都需要进行因果论证。
所谓“因果论证”,指的是两起事件或两类事情之间的一种关联——有规律的联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这两种是有关联的。
例如你想印证“退学创业会容易成功”这个观点,然后举出了某些人成功的例子,那么你想让这些例证具有说服力,你就需要懂得对其进行因果论证。
那些人到底是因为退学去创业才成功,还是因为其他因素让他们的创业获得成功呢?退学与创业成功这两者,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果你能够对此进行到论证,那么你的观点就具有很强大的说服力,反之,这只不过是你的个人猜想而已。
因果论证的形式是这样的:
- 事件或条件A1与事件或条件A2之间存在有规律的联系;
- 因此,事件或条件A1,导致了事件或条件A2的出现。
换言之,因为A1(退学)以这种方式与A2(创业成功)产生有规律性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得出A1(退学)导致A2(创业成功)。
研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提高我们对观点的论证力量。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并不都是这么显而易见的。
因果论证就存在着某些复杂之处。因为任何关联,都可能有不止一种解释。
好比那些人的创业成功,未必都是因为退学而导致,更有可能是退学后,某些因素的出现,才让他们的创业成功了。说不定就算不退学,他们遇到这种因素,然后去创业,依然会获得成功。
单从两件事之间的关联,我们很难完全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原因有三:
1,有些关联或许只是巧合;
例如你出门就下雨,然后观点“老天不喜欢你”,看似有因有果,但这种关联,只是巧合而已,未必是“老天不喜欢你”。
2,就算彼此确实存在关联,但这种关联本身也无法证明因果方向;
就算那些人退学和创业成功有关联,到底是退学导致他们创业成功,还是因为他们心理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创业计划,然后才去退学呢?
如果你不搞清楚这个因果方向,贸贸然去学习他们退学,自然就弄巧反拙了。
3,一种结果的出现,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
对方退学创业成功,其原因未必就是退学,还有可能是其他不同的原因,才最终导致这样一个结果。
一个原因,可能导致很多种结果,同样,一个结果,也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我们在论证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这一点。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复杂点,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寻求最有可能的解释。
由于一种关联通常可能有多种解释,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寻找可能性最大的那种解释。怎么寻找呢?其方法是:
- 补全导致结果的其他可能的原因
- 尽可能多获得相关的信息进行判定
- 梳理每种关联与结果之间的合理性
- 采取复盘的方式寻找忽略的因素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去弄清楚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观点了。
以这种方式进行因果论证,我们说出来的话,自然更是有理有据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