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系统的实用功能盘点(IOS发展历程及运行机制)

IOS是苹果公司为自家的移动设备所定制的操作系统,最早于2007年1月9日在Macworld大会上公布了这款系统,最初只用于iPhone手机,后来iPad、ipod touch、Apple TV等设备都有套用,和MAC OS一样,IOS也是一款类UNIX的操作系统。

IOS最初的名字并不是这个,而是iPhone Runs OS X,并在2007年10月17日发布了第一个本地化iPhone应用程序开发包(SDK),在2008年3月,iPhone Runs OS X被更名为iPhone OS,同年9月发布的iPod touch也搭载了iPhone OS系统。

2010年6月,随着iPhone4的到来,以及无与伦比的全新系统,苹果正式将iPhone OS系统更名为IOS,并且iPhone4搭载的系统版本为IOS4,以创新的多点触控、后台处理、3.5英寸960X640的Retina显示屏震惊世界,至此iPhone开始进入了品牌高涨期。

2010年第四季度,IOS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26%的市场份额,2011年10月4日,App store的应用程序已经突破50万个,当时比较流行的狂野飙车、不朽的神迹、无尽之剑等游戏以精美的游戏画面赢得大众的喜爱。

其后,IOS再无更名, 之后并一直以数字的形式来表示当前的版本号,目前最新的内测系统是IOS13。

ios系统的实用功能盘点(IOS发展历程及运行机制)(1)

IOS拟物化和扁平化对比

IOS为何如此流畅

用户苹果手机的用户都知道,在IOS上运行游戏或者软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点触即打开,没有丝毫的拖沓感,游戏运行也是,非常流畅顺滑,这也是为什么当时IOS能够在塞班之下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那么IOS为什么会运行如此流畅呢?

和Android设备不同,IOS是一款闭源的操作系统,其拥有的机型都是苹果公司自家的iPhone、iPad、iPad Touch等设备,开发者在设计开发程序时,不会像Android那样因为碎片化严重优化不统一的情况发生。

还有就是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开发的开源操作系统,其编程语言是JAVA,其运行程序都是在虚拟机环境中进行的,许多软件都在后台驻留大量服务进程,因此就需要更多的资源支出。这也是为什么手机厂商不断添加配置的原因,一旦资源不足,系统就会强制结束某些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卡顿,就比如你在Windows上开了5个虚拟机,其中一个正在运行的虚拟机被你强制结束一样。(不过好在Google公司后来ART编译模式,解决了这个难题。)而IOS的编程语言是Objective-C,程序运行是一个直译过程,中间不需要借助虚拟机,因此资源占用少,但效率却很高,很多人都在吐槽Android手机都8G内存了,iPhone手机才3个G内存,其实两者的运行机制不同,是没有可比性的,也不用去吐槽这个东西。

另外,IOS与Android的优先级不同,IOS是优先响应屏幕操作。它的响应顺序依次为Touch--Media--Service--Core,也就是说用户触摸屏幕后,系统会优先处理Touch这个层级,然后才是其余的媒体、服务等部分。而Android的响应优先级为Application--Framework--Library--Kernal,其中和屏幕相关的显示图形图像的处理在Library这个层级,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Android运行程序会感觉慢半拍的原因,其实不是你的手机卡了哦~

ios系统的实用功能盘点(IOS发展历程及运行机制)(2)

iPhone XS

Android和IOS比较真的可以吗

我们总是会在各种评测网站上看到很多媒体拿Android和IOS对比流畅度、游戏运行什么的,其实我个人觉得这根本没必要,因为Android和IOS本来就是不同的系统,不同系统之间的对比是毫无可比性的,我们举个例子:

PC端最出名的系统肯定Windows了,占据了全球大量的市场,其次还有Linux、Mac OS等系统,在普通人眼中可能觉得Windows又能玩大型游戏、又能办公,很厉害,天下无敌。但是其实在一些专业领域,MAC OS和Linux其实更胜一筹的。比如Linux服务器或者Android程序开发上是非常有用的,我们不能因为说Linux不能玩大型游戏就否定这个系统很差,又比如MAC OS对于设计、影视后期专业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助益的。

Android和IOS是同样的道理,两者系统机制不一样,自然运行上也会有些差异,Android应该比较的是同时期出现的各类旗舰产品之间的差异,这才是正确的对比方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