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强的剑种(麟剑人类源流史东亚古代民族)

历史上最强的剑种(麟剑人类源流史东亚古代民族)(1)

乌蛮与南诏国

一、乌蛮

“乌蛮”,是古代中国西南诸族的泛称。隋唐时期,华夏民族将中国西南一带社会发展水平低于中原的群体泛称为“乌蛮”、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原相近的群体泛称为“白蛮”, “乌蛮”与“白蛮”不是专指哪个民族,只是特定时代对特定人群的一种泛称。

1、“六诏”

公元7世纪时期, 洱海周边有6个势力较大的邦国,洱海北岸为“邆赕”,“邆赕”以北的洱源盆地南部是“浪穹”,洱源盆地北部是“施浪”,洱海东岸、宾川盆地、乔甸盆地一带为“越析”,洱海西岸、西洱河、漾濞江一带为“蒙嶲”,巍山盆地、弥渡盆地一带为“蒙舍”;洱海北面的“邆赕”、“浪穹”、“施浪”为河蛮人邦国,合称“三浪”,洱海西面及南面的“蒙嶲”、“蒙舍”是哀牢人邦国,洱海东面的“越析”是磨些人邦国;靠近唐朝的“邆赕”、“浪穹”、“施浪”、“越析”等国河蛮人、磨些人被唐朝称作“白蛮”,离唐朝较远的“蒙嶲”、“蒙舍”等国哀牢人被唐朝称作“乌蛮”。

关于洱海周边这6个邦国,《新唐书•南蛮上》这样记载:“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曰‘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兵埒,不能相君,蜀诸葛亮计定之。蒙舍在诸部南,故称‘南诏’。”

2、相关古族

乌蛮时期,今东川及巧家县地的土著居民主体是爨族和由爨族分支出来的乾罗罗族、鲁机族、孟族、披沙族、披族、招服族等族群。

①爨族

爨族是一个以亲缘为纽带、包括多种民族成分的部落族群。爨氏,是南中大姓,东晋时独霸宁州,其势力所控制的地区称爨地。爨族是由生活在爨地并与爨氏有亲缘关系的部落族群组合而成的。东晋以后,爨氏内部互相争夺、兼并、分裂,至唐代初叶分为东爨和西爨,东爨称为“乌蛮”。乌蛮自称是西南彝族再生始祖仲牟由(即笃慕)的后裔,它的主体实际上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组成乌蛮的多个民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分化成多个有民族自称、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土著族群。据文献资料,在今巧家县地居住的土著居民族群有乾罗罗族、鲁机族、孟族、披沙族、披族、招服族等。

②乾罗罗族

乾罗罗族,实为彝族的支系。道光《云南通志》记:“居尚楼屋,食贵盐,蒜人貌,皆黑。男子束发缠头,耳缀圈环,衣花短衣,披羊皮,用麻布裹胫,着草履。妇女以白麻分辫、束发,顶缀海巴。其婚嫁奢侈相夸。每食,插箸饭中,擎拳默祝,以为报本。性勇好斗,不通华言,颇勤耕织、樵采,岁输赋税。”乾罗罗在乌蛮族群中,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于领先地位。

③鲁机族

鲁机族,民族归属不明。又称“母鸡”,据说是因其男子头上总是“标以鸡羽”的缘故;也可能“母鸡”是“鲁机”的音讹。乾隆《东川府志》记载:“鲁机,本一地名,居鲁机村,有赵、李、杨三姓,至今子孙蕃盛。”《皇朝职贡图》等书记载,鲁机族居住多选择山崖沟壑险要之处,以竹建屋,喜迁徙。男子头插鸡毛,着短衣,赤足。妇女挽髻,脖颈上垂挂着珠玉串成的装饰品,短衣长裙,衣裙上有剌绣的花边。耕植以种荞为主,农闲则“佩利刀,负强弩毒矢”狩猎,尤其善于捕捉猴子。猎捕到的动物,喜生食。遇事难以决断时,均用鸡骨占卜。

④孟族

孟族,民族归属不明。传说是三国时孟获、孟琰的部族。诸葛亮南征,“斩雍凯,释孟获,擢孟琰”。孟获官至蜀汉政权的御史中丞,孟琰官至辅汉将军。关于孟获、孟琰及其部族的族属,历来汉彝文献说法不一。但孟族人有宗祠,且后人均为汉姓,主要有赵、苏、李、钱、冯、卜、金、杨、王、张、吴等姓氏。

⑤披沙族

披沙族,自称是爨族的后裔,黑罗罗族的支系。男子身材高大,挽发髻,插铜簪子,衣着多为毡制品,披毡衫,赤足,善走山路。妇女穿戴与现在彝族妇女相近。居山地,以荞麦为主食,常用皮囊、水桶背水。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寒暑,男妇共牧”。

⑥披族

披族,自称黑罗罗支系,但语言与他处彝民不同。居无定所,“随时迁徙”。村寨多在山上,而田地多在河谷,春播后即牧畜、狩猎,秋收时再下山收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但交际和待客却极有礼貌。衣着与披沙族相类。

据《东川府志》记载,披沙族和披族居住在今东川至西昌途中金沙江边“小地名披沙处”,故以“披沙族”和“披族”见称。

⑦招服族,《东川府志》记载:“居住在东川巧家厅二十一寨……地约三百里,村落不满百家……其地又名木期古,有土城,唐代为蒙氏占据……”。招服族的生活习俗,未见有记载。

二、南诏国

南诏国(738年-902年),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1)渊源

哀牢王族中的舍龙(意为“大老虎”)一族,为避难迁居至邪龙(原哀牢国领土、今云南巍山)。邪龙本是哀牢国领土,被汉朝强行设置为邪龙县,划归益州郡管辖,汉朝势力退出后被豪酋占据。舍龙一族的到来,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形成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开始被称作“蒙舍龙”或“蒙舍”。豪酋张乐进求为拉拢舍龙一族,将女儿嫁予舍龙之子细奴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舍龙之子细奴逻继承蒙舍诏(王)。此时,洱海周边也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诏(王),洱海北面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巍山),这些诏被汉史合成为“六诏”。因蒙舍诏位于这些“诏”的南面,也被汉史称作“南诏”。

(2)兴起

永徽四年(653年),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

(3)壮大

南诏国依附唐朝,统一了六诏。天宝四年(745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姓)兼琼遣使至云南,与皮逻阁言语不相得,皮逻阁很不满意。

天宝九载(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

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州,往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请还其所虏掠,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鲜于仲通不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天宝十一年(752年),吐蕃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

天宝十三年(754年),剑南留后李宓(音密mì)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全军覆没。这是唐最后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禄山反叛,唐无力再进攻,可是南诏还有意归唐。阁逻凤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诏德化碑),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对臣属说,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阁逻凤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两国关系是不能持久的。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诏、吐蕃联军,使其损失惨重。唐德宗派遣大将李晟、曲环率北方兵数千,联合当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诏军,追击南诏军过大渡河。吐蕃南诏军数次失败,损失超过十万人。

(4)中兴

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与吐蕃战败后,吐蕃悔怒,南诏恐惧,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吐蕃改封南诏国王为日东王,取消“兄弟之国”的地位,改为君臣关系。

吐蕃在南诏征收重税,险要处设立营堡,还要南诏每年出兵助防。异牟寻感到依附吐蕃的害处。

天宝战争后不到半个世纪,南诏还是“弃蕃归唐”了。

贞元十年(794年),南诏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与唐朝使臣举行盟誓,南诏之主异牟寻面对天、地、水三大自然神与五岳四渎之灵,率文武大臣发誓:“请全部落归附汉朝(即唐朝)”,南诏管辖的各部落首领也表示:愿归清化,誓为汉臣,永无离贰。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南诏印”;以南诏统领的疆域设置“云南安抚使司”,政区长官为“云南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南诏由云南安抚使节制。

南诏之主异牟寻遣其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献地图、方物于唐朝。唐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异牟寻黄金印,印文为“贞元册南诏印”。使者到达南诏,异牟寻离开座位,跪着接受册印,稽首再拜;又接受所赐服备物,说:“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5)衰落

太和三年(829年),剑南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太和四年(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

唐文宗准许南诏求和,立约互不相侵,又用李德裕为剑南节度使,整顿边防,训练士卒,防南诏再来攻掠。

860年,安南引南诏兵乘虚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久唐军再次占领安南。863年,南诏攻破交趾城,唐军退守岭南。866年,唐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军。髙骈率五千士兵渡江,在邕州打败林邑兵,进攻南诏龙州屯,蛮酋逃走。酋龙派杨缉思助酋迁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咸通七年(866年)六月,髙骈到达交州,取得多次胜利,士兵作战积极,杀死敌将张诠,李溠龙率万人投降,髙骈攻破波风三壁。南诏杨缉思出战失败逃回,唐军趁势攻入城池,唐朝髙骈斩酋迁、脆些、诺眉,献上首级三万,平定安南。

869年,南诏军开始进攻西川。

875年,髙骈率五千人渡江,到达南定,大破南诏军,用缴获南诏军的物资来补给军队。监陈敕使韦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补充高骈的部队,髙骈继续进攻南诏,多次击破之。髙骈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包围交趾城。髙骈督励将士攻城,于是攻破城池,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的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余部逃走。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

南诏长期与唐朝战争,宋威、髙骈等率唐军数次大破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甚至到了征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为兵、而让妇女代替男子耕种的地步。

乾宁四年(897年),唐朝西川节度使王建说“南诏小夷,不足辱诏书。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认为南诏没资格得到诏书。与唐朝作战,南诏要依靠黎、雅间的刘王、郝王、杨王等浅蛮部族。王建严厉对待这些部族,南诏与这些部族不敢侵盗。后来这些部族首领泄露军机,都被王建杀死。

(6)灭亡

乾宁四年(897年),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起兵杀死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