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发现的半坡遗址 追寻史前文明之光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就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典型遗址之一,半坡遗址的发掘向人们展示了 6000 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村庄,生动再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图景。

1953年发现的半坡遗址 追寻史前文明之光(1)

先后经历5次发掘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半坡村,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3年被发现,1954-1957年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其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窑遗迹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

1958年,西安半坡遗址在发掘基础上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浐河两岸是成片的沼泽地,浐河水量丰富,水草丛生。穿过时光的隧道,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人,从森林中砍来树木,架起或方或圆的房屋,手拿石制的工具开荒种地,烧制着绘有美丽图案的陶器,吹起幽幽的陶埙……

半坡房屋各有特点

经考古发掘得知,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其中,居住区占地约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窖穴等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大型壕沟。

1953年发现的半坡遗址 追寻史前文明之光(2)

半坡人居住的房子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平地起建或半地穴式等几种形制。方形房屋一般面积较小。圆形或长方形房屋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个别小的仅10平方米。

房屋虽各有特点,但基本特征是相同的。每座房屋都有门道和门坎,中心有灶坑,房内有支撑房顶的柱子,地面以上的墙壁多为木骨泥墙,半地穴式房址以坑壁为墙,居住面和墙壁均用草泥涂抹。

从复原后的图形可以看出,半坡人的方形房子是“四角攒尖”式的,长方形房子为“两面坡”式,圆形房子则是像蒙古包式的“直壁尖锥顶”房子。房址内多放有生活、生产用具,有的还有少量的粮食储存。房子周围还发现长方形家畜圈栏、小孩瓮棺葬和土坑墓。

半坡人以农业为主

从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

半坡人使用石、骨、角以及陶片等制造的简陋工具砍伐树木,烧荒种地。主要种植物是粟,也有白菜和芥菜等蔬菜。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半坡人也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和狗。狩猎和捕鱼在半坡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半坡人用于狩猎的工具有石、骨、角制成的箭头、矛头和石球,由对兽骨的鉴定来看,猎物主要有斑鹿、獐和竹鼠,也有貉、獾、狐、狸、兔等。

采集在半坡人的经济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时采集的有供食用的野果榛子、松子、栗子、朴树子等,也有螺蛳,还有制作衣料用的野麻一类的东西。在出土的石、陶制的纺轮和骨制的针、凿,石、陶、骨、角制的锥子等工具可以得知,半坡人用这些工具制作遮体御寒的简陋服装。

1953年发现的半坡遗址 追寻史前文明之光(3)

刻画符号:原始文字雏形

在半坡人居住区以东,共发现了6座陶窑,从出土的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的丰富陶器,可以看出半坡人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并且有了较强的审美观念。在陶器上还发现了一些简单的刻划符号,约有20多种,这些符号或许是中国原始文字的雏形。

1953年发现的半坡遗址 追寻史前文明之光(4)

1953年发现的半坡遗址 追寻史前文明之光(5)

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如此规模的遗址群落,不只对研究仰韶文化、认识关中地区的原始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聚落考古的思想与发掘方法对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从中也可窥见,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盛景和朴素的史前文明光辉。

本报记者 魏建军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