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是什么(语境与意义)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语境与意义
白解红
提要:本文把语境分为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 把意义分为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 并明确指出:语境和意义的这种静和动是相对而言的。从语言学的发展来看, 动是绝对的, 静是相对的。文章根据语境和意义的动静特征, 把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分为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结果发现:语境对话语意义和书面语意义都起作用, 语境对话语意义的作用超过对书面语意义的作用, 意义离不开语境。
关键词:语境;意义;作用
一、两类语境
对于语境的理解 ,中外语言学家曾有过种种论述。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1982)按内容把语境分为现实的语言语境和广义的语言语境。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1923)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荷兰语言学家戴伊克(Dijk, 1993)把语境理解为语言环境, 即上下文;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文化、社会和政治。韩礼德 (Halliday, 1973)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场景、交际者和方式。根据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和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把语境分为两大类:上下文(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该词语前后的词语,或是一个词与另一个词同现或搭配的可能性,也可以是该句前后的语句, 这是一种静态语境。也就是说我们把语境当作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上下文(语言语境)以及言语事件发生于其中的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非语言环境),不是我们在交际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而是预先设定的条件。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我们在交际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 这是一种动态语境。这是因为“语境是心理产物 ,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定, 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 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Sperber &Wilson, 1986:107—108)因此, 关于物理外的信息、先前话语、对未来的期盼、科学假设、宗教信仰、逸事记忆、传统习俗、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固有看法等等都包括在这种动态的语境范围内。在日常交往中 ,情景语境还包括眼色、面部表情、手势等。在我们的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中, 这两种语境受到同样的重视。
二、两类意义
什么是“意义”? 这是多年来许多学者希望解决的一个问题。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都曾设法解释“意义”(meaning)和其相应的动词“意指”(mean)。英国学者奥格登(Ogden)和理查兹(Richards)在《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 1923)一书中列出了“意义”这个词的22种意义。由此看来, 要给“意义”一个明确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即在学者们看来,语言文字有两种不同意义的“意义”,它们分别是语义学上的“意义”和语用学上的“意义”。
语义学把意义看作是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属性, 这种属性是内在的、固有的, 由语言本身的词汇、语法特征来决定,不受上下文或语境的限制, 不受任何客观因素的影响。如“cat”一词, 在任何情况下都意指一种“属于猫科的哺乳动物”。对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语义学家所关心的是这个句子所包含的语义命题的真实性,以及判断一个命题内容真实还是虚假所要满足的条件。如“It’s raining now .”一句, 对语义学家来说,它只是表达了“现在正在下雨”这一命题。至于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句子, 他为什么要使用这个句子,这些则不是语义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义学研究的是静态语言意义。
语用学把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意义和它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除了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指外, 语用学要进一步弄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词或这个句子,他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词或这个句子。这种词或句子在交际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是语用学所要研究的意义。如“cat”一词, 除了用来意指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哺乳动物外, 在不同的场合下, 说话人可用这个词向听话人介绍他家的宠物猫,或告诉听话人他身边有一只猫,小心不要伤害了它, 或向听话人发出警告,进行恫吓等等。同样, “It’s raining now .”这句话, 除了表示“现在正在下雨”这一个语义命题外,说话人可以用它来委婉地请听话人做点什么, 如把晾在外面的衣服收进来, 关上窗户,借伞遮雨等。如果听话人正准备出门, 说话人告诉他要带好伞。如果是天旱了好长一段时间,说话人用这句话告诉听话人“下雨了”这一喜讯。这部分意义显然不完全是字面意义,而在相当程度上是存在于字面意义以外的所谓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这种意义依赖于语境,受上下文或语境的限制(context dependent)。语用学要研究的正是这一种意义,一种动态的语言意义。
概括起来,语义学研究抽象于语言使用之外的意义, 语用学研究使用中的语言意义。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说: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 “语用学研究语词和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语用学这个名称一般意味着要区别对语言本身(即抽象的语言能力)和说话人及听话人抽象的语言能力的运用。因此,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区别大体上就是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区别,或更笼统地说, 就是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之间的区别。”(Leech, 1983:319)
在我们研究语境与意义的时候,语义学和语用学的作用都应该兼顾,使“研究意义的逻辑方法和语用方法最终得到调和”。(Leech, 1983:340)
三、语境对意义的作用
1.语境使意义单一化
英语中确实有不少的词语是多义的,而在一定语境中实现的通常又是其中的某一个意义。例如,夫妻俩在一家商店里谈论购物问题:
Bob: Look at that, Mary. True-Value are going to sell Sony’s for 30 pounds. I’m going to buy one. We can save at least ten pounds.
Mary: Yes, and look at the TV sets. They’re going to sell them for 25 pounds. We really need a new TV set. The old one doesn’t have good pictures.
Bob: Yes, but a tape record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 TV set. It is always convenient to take a small cassette tape recorder with us wherever we go.
Mary: Ok, let’s get one.
“Sony”是日本生产的几种电器的商标名称, 它可以指“索尼牌电视机”、“索尼牌收音机”、“索尼牌录音机”等。从以上夫妻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Sony”是一个多义词,单看第一句话,我们很难判断他们说的“Sony”是什么, 随着对话的进行,根据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该词的意义就明确了,他们决定要买的是“盒式录音机”, 把一种意义从众多的意义中限定下来。
有些句子中每个词的意义非常明确,可是整个句子却可作多种解释。这时,我们需要语境的帮助。例如:
His mother went last year.
不知内情的人就不知道这句话是“他母亲去年去了某地”,还是“他母亲去年死了”。如果语境明确, 或者了解实情,这句话就很容易被理解了。又如:
I haven’t got a knife.
这句话至少可以有四种理解:
(1)我在一家餐馆里就餐, 发现餐桌上没有刀, 于是请服务员送一把刀来。(表示一种请求)
(2)我没有刀。(表示一种简单的陈述)
(3)你问我借刀, 但我没有带。(表示一种歉意)
(4)你做了坏事, 我非常气愤。如果我有刀在身边, 就不客气了。(表示一种威胁)如果语境明确,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2.语境使意义具体化
语义的概括性是很强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中所反映的对象相对来说是比较具体的,有的词或句子的意义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How about today?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句子,它的意义也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1)共知信息:今天是星期六,甲想邀请乙出去玩玩。
甲: How about today?
乙: Ok. Thank you very much.
(2)共知信息: 甲知道乙昨天上班迟到了, 挨了老板的批评。
甲: How about today?
乙: I got there on time and I worked overtime.
(3)共知信息: 甲知道乙病了。
甲: How about today?
乙: Much better. Thank you.
又如在“I want to order some food”一句中, food 泛指食物,它的具体意义也跟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1)在一家商店里:
Shopkeeper: Yes, Mrs. Davies? What could we do for you today?
Mrs. Davies: I want to order some food.
Shopkeeper: That’s perfectly all right. You just order whatever you like and we’ll send it straight round to your house this afternoon.
Mrs. Davies: Right. Well, first of all I want two boxes of baked beans. Then I want three boxes of rice, five boxes of spaghetti and a hundred tins of tomato sauce. Finally I want two boxes of tea, four boxes of sugar and eight boxes of cat food.
Shopkeeper: Cat food?
Mrs. Davies: Yes. Not for me, of course. You don’t think I’m going to sit there on my own, do you?
(2)在一家餐馆里:
Waiter: Can I help you?
Mr. Black: I want to get some food for the family.
Waiter: Yes.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starters?
Mrs. Black: We can’t decide. What do you recommend?
Waiter: Well, the prawns are always popular. The pate is very good...
Mrs. Black: The prawns then please. And some soup.
Waiter: Very good. And to follow?
Mr. Black: Some steaks.
人称代词孤立地并不指某一个人, 但是, 在一定语境中,尤其是在上下文语境中,往往实有所指。以下例句中的“he”和“they”都是有所指的。
Philip is a very interesting boy. He is clever but he doesn’t like school. He hates studying but he is very keen on learning new practical skills. In his spare time he often repairs motor-bikes. He likes helping the neighbors in their vegetable gardens, too. They all say he is a good boy.
3.语境使词语获得修辞意义
语境能使词语获得修辞意义, 特别是获得换喻意义。如:
The kettle is boiling. 用kettle来代替water。
格诺夫(Noel Grove)曾经这样描写Mark Twain “From the discouragement of gold mining failures, Mark Twain began digging his way to regional fame as a newspaper reporter and humorist. The instant riches of a mining strike would not be his in the reporting trade, but for making money his pen would prove mightier than his pickax. (Mark Twain — Mirror of America, 1975)作者用pen代替reporting, 用pickax代替unsuccessful mining or prospecting。全句的意思相当于“His reporting brought him more money than his unsuccessful mining or prospecting might have.”又如:
Sceptre and crown 显贵王侯
Must tumble down 全会倒毙
And in the dust be equal made 与贱农并肩
With the poor crooked Scytheand Spade. (James Shirley)齐埋在尘土之中
在这段诗歌中诗人借皇冠(crown)和君主的节杖(sceptre)来代替显贵王侯、君主贵族。借工人农民的工具大镰刀(scythe)和铁铲(spade)代表工农大众。诗人运用换喻这一修辞手段形象、行动、简洁地表达了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无论是至高无上的君主, 还是卑贱的穷苦大众在死神面前一律平等。
4.语境使词语和句子获得临时意义
一般来说,每一个词都有被大家公认的、固定的意义, 我们称它为词语的基本意义或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由词构成的短语或句子也都有其基本的、固定的意义, 有的甚至还有多个这样的意义,但是, 在一定的语境中, 词、词组、句子都可以获得临时的意义。例如:
Susan: I hear you and James are engaged at last.
Christine: Yes we are.
Susan: When are you going to get married?
Christine: In the spring.
Susan: Oh lovely. You’re expecting that great occasion.
在以上对话中great occasion临时获得wedding party的意义。又如:
Husband: This is the hottest summer we’ve ever had, I suppose. And our air-conditioner doesn’t work properly. Let’s go to Lu Shan, shall we?
Wife: That’s a good idea.
从以上夫妻对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go to Lu Shan临时获得have a summer holiday in Lu Shan(去庐山避暑)的意义。
在特定的语境中,句子表达临时意义的现象也很常见。如:
Bob: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 John?
John: I’m expecting my younger brother.
Bob一面说话, 一面向John出示两张足球赛票,他的话表达的意思是:“今天下午你同我一起去看足球赛吧!”John的话表达的意思是:“我得等弟弟,我不能同你去看足球赛了。”这些意思仅仅从Bob和John的对话本身是无法看出来的。
临时意义可以是多种多样的。“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这句话, 在其他语境中,也许是表示想请听话者帮忙做点事,也许是想请听话者到家中做客, 也许是说话人想去拜访听话人, 为了不扑空, 先问问对方的情况。语境帮助说话人明确地表达出某种没说出来的意思,也帮助听话人准确地领会这种意思。
5.语境使词语获得社会文化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传统也是语境的组成部分,它对全面、深入地分析话语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属于情景语境。东西方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如西方女子听到诸如“你真漂亮!”“你这件衣服很好看!”“你的烹调技术不错。”“你的孩子真聪明!”一类的赞扬话时, 她会很高兴, 认为这是对她的肯定, 她会马上说:“谢谢!”。而中国女子一听到这些话就赶快说:“不行 !”或者是全身觉得不自在,往往无言以答, 或者赶快转移话题。中国人在路上遇到熟人时经常用一句很普通的打招呼的话:“您上哪儿去?”在闲谈时,中国人还常常问:“你每月的工资是多少?”“你的房子是花多少钱买的?”然而, 在西方社会里,如果你向一般人提出类似的问题, 则要被认为失礼, 或者被认为打听了不该打听的事,或者被认为干预了别人的私事。在说英语的国家里,“13”是一个被人忌讳的数字, 即使是公寓和宾馆里也没有“第13层楼”, 可谓“宁缺勿用”。而在中国,“4”的谐音是被人忌讳的。此外,在中国大陆, 东风(east wind)是温暖的,它使草木萌芽,万物复苏, 西风(west wind)是无生机的, 甚至可能给人带来灾害。可是在英国, 东风(east wind)是寒冷的, 西风(west wind)才是柔和的, 值得赞美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Dickens)在他的著作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在许多冬日里我都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
四、结束语
本文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 分别称它们是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把意义分为语义学上的意义和语用学上的意义,分别称它们是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它们之间的这种静和动是相对而言的,难以从中划出一条明显的界限。从语言学的发展来看, 动是绝对的, 静是相对的。研究语境与意义的关系,对认识客观世界和理解人的认知过程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其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和促进我们的教学。当然,语境与意义的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笔者根据语境和意义的动静特征, 把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分为五个方面进行讨论,旨在求教于同行。
参考文献
[1 ]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 Bauer, L. English Word-For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 ] Hurford, J. R .& Heasley, B. Semantics: A Courseboo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 Dillon, G. L.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Linguistic Semantic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7.
[5 ] Leech, G. N.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 England: Penguin Books.1983.
[6] Leech, G. N. Explorations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0.
[7] Levinson, S. C.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8] Lyons, J.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9 ] Palmer, F. R. Semantics, A New Outli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10] Petr Sgall et al.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n Its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 Boston: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11] Rob A. Van Der Sandt. Context and Presupposition. London: Croom Helm. 1988.
[12]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13] 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本文首次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