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

前言

五代十国时期,吴睿帝杨溥天祚二年(936年),摄政齐王徐知诰得知弟弟润州(今镇江)团练使徐知谔亲近小人、玩忽职守、亲自下场摆摊做生意,气得要将其查办。

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1)

有人劝他不必如此:忠武王生前最爱的儿子就是徐知谔,却让您继承了权位。先前徐知询失守,至今还有人议论。如果徐知谔治理地方、训练军队、安抚百姓都有政绩,对您真的好吗?

徐知诰觉得有道理,于是待徐知谔比以前更好了。

这里提到的忠武王,就是齐国先王,吴国摄政权臣徐温。吴国建立后不久,大权就落入了徐温的手中。徐温在生前不仅拜相,还出镇一方,遥控朝廷,达到了人臣的巅峰,就差在生前改朝换代了。而最后完成这最后一步的,就是那位继承了他的权力的第二代齐王徐知诰。

徐温在生前没有封王,齐王是死后追的。

但是,徐知诰并非徐温亲子,而是养子;他称帝后,自称唐朝后裔,改名李昪,国号唐,史称南唐。

徐温明明有徐知询、徐知谔这些亲生儿子,为什么最后继承权力地位乃至最终当皇帝的却不是徐家子孙,而是一个外姓的养子?

事情要从徐知诰如何获取权力说起。

耗子扛枪

天祐十二年(915年),徐温受封为镇海军节度使,出镇润州,将亲大儿子徐知训留在京城广陵(今扬州)辅政。名为辅政,其实是代表徐温控制吴国朝政,盯着傀儡君主杨隆演。

这一年,徐知训才二十出头。徐温还想做出一副忠臣的姿态,徐知训在杨隆演面前却毫不遮掩。

有一次,他和杨隆演看戏,一时兴起,竟然要和杨隆演一起演“参军戏”。

“参军戏”一共需要两个人演,一人演参军,一人演僮奴。徐知训堂堂权臣之子,明日之星,怎么能演僮奴呢?所以只能委屈杨隆演,堂堂的一国之君,扎着小辫子,穿着破衣服,拿着帽子,跟在这位爷后面。最早的“参军戏”是僮奴戏谑讽喻参军,但后来为了迎合贵族,就发展成了参军反过来戏弄僮奴。所以杨隆演在戏台上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2)

还有一次,徐知训和杨隆演一起泛舟,杨隆演比他先登岸,他就用弹子打杨隆演,被杨隆演的随卒挡下了,才没有造成尴尬的局面。

还有一次他和杨隆演在禅智寺赏花,喝多了就态度悖慢,竟然把杨隆演吓哭了。杨隆演的亲吏看不下去,就带着杨隆演登船离席。徐知训在后面追,没追上,就打死杨隆演的亲吏出气。

对大臣那就更不用说了。徐知训向将领李德诚索要女妓,李德诚婉拒了,说可以给他找更年轻貌美的,他便不开心了,放出狠话:等我杀了李德诚,我连他老婆也要了!

总之,论年龄,论资历,论才干,论政治素养,这位爷都不足以和年近三旬的徐知诰相较。

所以,徐知训比徐知诰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是徐温亲生的,也可见徐温平日里再对儿子们当众表扬徐知诰孝顺懂事,也并没有真的把收养关系视同于血缘关系。徐知训显然也明白这一点,自然也不会把徐知诰当自己的兄长。也许出于某种第六感的先见之明,他甚至图谋在宴席上杀掉徐知诰。

作为父亲,徐温并不知道徐知训已经胡闹到了如此地步,谁敢向老爷告少爷的黑状?

但天祐十二年(916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足以让徐温明白徐知训有多欠磨炼了:宿卫将领李球、马谦突然劫持杨隆演,以勤王为名召集库兵讨伐徐知训,徐知训竟然吓得要逃。谋士严可求劝道:如果你跑了,我们还能指望谁?

直到功勋老将朱瑾赶到,这场危机才化解。

突然死亡

说到底,徐知训少年得志,没什么经验,没见过大场面。但也就在年底,他镀金的机会就来了:晋国讨伐后梁,请求吴国也搭把手。

虽然这时候的后梁是中原之主,但由于它是取代唐朝而立国,以唐朝封臣自居的晋、吴等国都声称要消灭后梁,复兴唐朝。

于是徐知训身为少摄政,当仁不让地受任为淮北行营都招讨使,围攻后梁的颍州。

当然,刀剑无眼,徐温也不至于心大到让这位只会窝里横的爷真的以身犯险,名义上带队的是徐知训,实际上带队的却是朱瑾。朱瑾不仅救过徐知训,平时也悉心教徐知训兵法。

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3)

等到后梁援军赶到颍州时,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朱瑾观察到敌军来了,就召集行营都虞候刘权商议军情,刘权穿着幅巾锦袍来了,朱瑾觉得他大敌当前如此打扮实在目无军纪,就下令斩杀。

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4)

曾在自家威风八面的徐知训闻讯,也顾不得往日的威仪了,赤脚徒步赶来相救,总算凭着自己少摄政和名义统帅的面子救下了刘权。

两军交战后,吴军遭遇小挫便撤退了,所以除此之外,徐知训的沙场处子秀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地方。至于救下刘权,固然可以期望收获来自刘权的忠诚回报,但徐知训和朱瑾的关系却多少变味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徐知训不仅意图抢占朱瑾的家妓,还因为朱瑾在名义上是武将之首,地位比他这位少摄政高,临时起意在吴国的地盘上设立了一个藩镇,取名静淮军,让朱瑾出镇,其实就是要把朱瑾赶出中央,还像模像样地设宴为他饯行。

朱瑾也很识趣,在宴席上送给徐知训好马、美妓,还带徐知训回自己家转转。

作为一个好客的主人,他要好好招待这位贵客;而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他有责任培养徒弟的反偷袭能力、应变能力、格斗能力。

这一年是天祐十五年(918年),也就是内外马步都军使、昌化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头衔)徐知训权臣生涯的第四年。很遗憾,由于把平时功夫都用在了作威作福上而没有注重提升这些关键的能力,徐知训的人生大考最终以挂科告终。

噩耗传来,徐温暴怒了。虽然他势力强大,足以扑灭朱瑾及其党羽,但徐知训留下的空缺,又该谁来填补?

当时其实都不用他安排,这个位置已经有人填上了。

塞翁失马

本来徐温出镇润州,让徐知诰打理昇州(今南京)。后来他路过昇州,见徐知诰把昇州打理得很好,就想据为己有,要和徐知诰互换。

父子名分摆着,徐知诰本来也没有什么拒绝的空间。但他心底一开始也不乐意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地方白白送人——哪怕是养父。

是心腹智囊宋齐丘说服了他:“三郎那个骄纵的行为作风,早晚要出事的,如果那时您在润州,不就可以近水楼台了吗?”

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5)

徐知训是徐温有记载的亲生长子,却叫做三郎,徐温应该还有一些早死的儿子。徐温曾经对儿子们称徐知诰为“你们的二哥”,也许那个应该被叫做二郎的,其实就是徐知诰本人。

事实也果然如此,徐知诰第一时间从润州赶到了广陵控制局势。如果当初他百般不愿甚至自作聪明地设法留任,这时候赶到广陵的就是徐温本人或徐温有意扶持的某个儿子了。

徐知训死后,徐温的亲生次子徐知询就成为了明日之星的候选,也成为了徐知诰的竞争对手。但相比于徐知训,徐知询的年龄劣势已经明显到产生了质变,虽然有严可求和行军副使徐玠力挺,楚州团练使陈彦谦甚至在遗书中都劝徐温用亲生子继承权力,但徐知训刚死时,为了减少杀戮,徐知诰已经向徐温禀明了徐知训生前是什么德行了,徐温凭什么相信,二十多岁的徐知训都做不好的角色,更年轻更涉世未深的徐知询反而能做好?

那就维持现状,先让徐知诰顶着,等有一天徐知询的年纪和能力堪当大任了再做打算吧。徐知诰对杨隆演和官员们都很好,这对徐温来说也是加分项。

虽然徐知诰已经用自己的能力压倒了血缘的羁绊超了徐知询的车,但徐温是父亲也是集团老大,只要徐温活着,将来谁接班还得徐温说了算。

换人不及

在父亲撑腰下,徐知询也一步步做到了行军司马、忠义节度使(遥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娶了老将武昌节度使李简的女儿,事业家庭俱全。只要他养成气候,徐温随时可以让临时工徐知诰给他腾位子。而这些年,徐知询也经常向父亲请求成为继承人。

顺义七年(927年),也就是徐知训死后九年,徐温觉得时机差不多了,打算回广陵逼迫傀儡吴国王杨溥称帝,同时由徐知询取代徐知诰在朝辅政。

换人的时机是到了,可老天爷要他命的时机也到了,徐温突然一病不起,只能把反映自己意愿的表文交给徐知询,让他转交,嘱咐他上交表文以后原地取代徐知诰。

只要徐知询赶在徐温去世前把表文交到杨溥手里,徐知诰凭借自身能力和努力获取的一切政治资本都将化为乌有。养父把血缘看得更重一点也不意外,连他自己也没有继续和徐知询叫板的底气,他决定辞去辅政大臣一职,出镇洪州(今南昌)镇南军。

但是,徐温没能跑赢死神。

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杨吴权臣徐温大权独揽)(6)

一路被父亲扶持过来的徐知询只知道自己身为父亲的在世长子为父亲主丧责无旁贷,却没能体会父亲用心良苦的临终安排的核心是要他掌握国家大权。

徐知询这一原路折返,徐知诰就默默收起了已经准备好原本只等天亮就递上去的辞职报告。

杨溥称帝后,徐知诰受任为都督中外总军事,理所当然地就地转正成为了新的摄政;徐知询则受任为诸道副都统、宁国(治宣城)及镇海节度使、兼侍中、辅国大将军、检校太尉、守中书令、金陵尹。

金陵府,就是原先的昇州。

简单说就是,政权归徐知诰,军权归徐知询。

军政分离,新的较量正在酝酿中。

但是政权旁落,意味着徐家的权力交接已经被打开了缺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