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

在汉武帝茂陵东约1公里处,有一座外形像“祁连山”的土堆,周围和上方散落着众多的石雕,当地人俗称“石岭子”。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这里就被认为是霍去病的墓冢;建国以后,霍去病墓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此墓位于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西侧是卫青的墓,东侧是金日磾的墓。如今,这里属于茂陵博物馆的范围,墓前修建起巨大的水池,台阶直接通往墓冢顶部,上方还有一座“揽胜亭”,可以眺望茂陵的全貌。但是,霍去病墓原本并不是这个样子!

在南北朝的时候,姚察曾经来到霍去病墓,并且留下这样的记载道:“冢上有竖石,前者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也。”由此判断,在霍去病的墓冢上,竖立着各种的巨石;在霍去病墓的前方,对称分布着石马,以及一些石人。

1556年,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影响到霍去病墓石刻,有的被倒置,有的被淹埋。民国时期,这里只能看到九件石雕,陆续被搬移至两侧的瓦房内。建国以后,这里又陆续发现五件石雕,以及三块刻有文字的巨石。

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设置茂陵文物保管所。随后,这些石雕被移置于两侧的回廊和亭子内,逐渐形成今天的景象。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石雕,包括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蛙、蟾、短口鱼、长口鱼、人与熊、卧牛、野猪、卧象、野兽食羊、野人等。

最近几年,我多次前往霍去病墓。但是,安放石刻的回廊,一直在维修之中,每次只能看到一部分石刻作品。因此,我将前后两次拍摄的照片,在这里一起展示出来,大家才可以看到全貌。

1、马踏匈奴

这是霍去病墓最著名的石雕,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整件石雕长约1.9米,高约1.7米,石马昂首站立,长尾拖地。腹下雕有一名匈奴人,手持弓箭和匕首,作仰面挣扎之状。气宇轩昂的战马,踩踏凶恶的敌人,乃一件具纪念碑性质的作品。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2)

2、跃马

高约1.5米,长约2.4米,与“马踏匈奴”相对,位于东侧的亭子内。马的脖子处,弧度与筋肉,紧绷的质感,似乎在调动全身的气力;贴地面的后蹄,好像富有弹性,积畜着腾空跃起的爆发之势。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3)

3、卧马

长约2.6米,宽约1.1米,位于西侧回廊的最南端。整齐的鬃毛,竖起的双耳,马头上仰,右蹄抬起,左蹄扣地,后腿用力。静中有动,转战千里的战马,久经沙场的良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4)

4、卧虎

长约2米,宽约0.8米,紧挨着卧马。通过一块波浪起伏的不规则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积蓄力量,一蹴而发。虎尾倒卷于背,虎身上的斑纹,清晰可辨,异常生动。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5)

5、卧牛

长约2.6米,宽约1.6米,高约1.2米,位于东侧回廊的最南端。牛卧于地,身体壮硕,大眼圆睁,回首张望,四肢自然回屈;鼻子、耳朵和嘴巴,线条清晰,五官端正。在牛的背部,好象雕刻有鞍鞯和蹬,但是比例非常不协调,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6)

6、野猪

长约1.6米,宽约0.6米,紧挨着卧牛石雕。雕刻者熟悉野猪的习性,通过一整块棱面交接的条石,采用崭凿的手法,塑造野猪的形象。手掌一样大的耳朵,紧贴在后背的两侧,双眼凹陷在脸颊上,长长的嘴巴向外伸出,野性十足。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7)

7、人与熊

长约2.8米,宽约1.7米,高9.6米,安放在西侧回廊的最北端。在一件天然巨石上,根据原有轮廓,稍微加以雕琢,呈现出人与熊搏斗的状态。人与熊的五官,熊的胳膊,人的手臂,线条柔和,刻画清晰。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8)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9)

8、野兽食羊

长约2.7米,宽约2.2米,紧挨着野猪石刻摆放。利用石块的转折面,浮雕出一头凶猛的野兽,正在吞噬一只小羊,小羊正做最后的挣扎,极具游牧民族的装饰风格。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母牛舔犊”的场景。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0)

9、野人

长约2.1米,宽约1.2米,高约0.9米,安放在东侧回廊的最北端。采用圆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技法,先雕刻出石人的整体形象,再在手、眼、鼻处的刻划上清晰的线条。石人摆着手,仰头朝天,睁着大眼,咧着嘴巴,露出一排牙齿,颇有毕加索的绘画风格!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1)

以上九件石雕,一直矗立在霍去病墓前,后来才被安放于回廊中。1914年,法国艺术家色伽兰和拉狄格来到霍去病墓,曾经绘制了一幅石雕分布图。其中在墓冢上方。

10、卧象

长约1.9米,宽约1.1米,高约0.7米,紧挨着野兽食羊石雕。大象长长的鼻子,下垂在左前足上,寥寥数刀,神态生动。自然地勾勒出圆弧状的耳朵,并且在象头的部位轻凿两刀,描绘出大象的眼睛和腿。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2)

11、蛙

长约2.9米,宽约2.2米,高约0.6米,位于西侧回廊的中部。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觉得它就是一块石头,原本位于墓顶的小庙旁,作为登上庙台的垫脚石。在石块上的一角,刻着一对小小的眼睛和嘴巴,颇具青蛙的神韵。但是,也有人认为它是蝙蝠。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3)

12、蟾

长约1.56米,宽约1.07米,高约0.7米,紧挨着石蛙摆放。选取一块表面疙里疙瘩的黑色岩石,只是在眼睛、鼻子、嘴巴、牙齿等处稍加雕琢,一只活灵活现的蟾蜍,便从石头中跃然而出。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4)

13、短口鱼

长约1.1米,宽约0.4米,高约0.7米,安放在西侧回廊的北部,原本位于墓顶小庙前的空地上。身体呈长方形,头部微微凸出,眼睛圆睁,嘴巴短小,石雕背部平整,可能是建筑的底座。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5)

14、长口鱼

长约1.1米,宽约0.4米,高约0.7米,安放在短口鱼的旁边,原本也位于墓顶小庙前的空地上。利用石块尖锐部分,雕刻出清晰的鱼头,成为一种画龙点睛的艺术。形态和用途,均与短口鱼相似,只是嘴巴略长一些。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6)

1957年11月,陕西省文管会在霍去病墓的顶部和周围调查之际,陆续发现以上五件石雕,后陈列于墓前的广场上。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三件刻有文字的巨石,如今均陈列在东侧回廊的北部。

15、“左司空”刻石

这样的刻石,共发现两件。其中,较大者长约2.3米,宽约2.2米,厚约0.7米,一侧阴刻有篆书的“左司空”三字;较小者长约1.2米,宽约1.2米,厚约0.2米,表面边缘处阴刻有篆书的“左司空”三字。

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记:“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丞。属官有……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由此可以推断,霍去病墓的石雕,应该为左右司空所造。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7)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8)

16、“平原乐陵宿伯牙”刻石

长约2.7米,宽约1.2米,厚约0.6米,如同一块巨型的石碑,矗立于东侧回廊之中。两侧齐平,表面平滑,中间下部阴刻有隶书“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等十个字,上面七个字为竖列,末尾三个字为横读。

其中,“平原”为汉代设置的平原郡,“乐陵”为平原郡所管辖的乐陵县,“宿伯牙”和“霍巨孟”很有可能是来自此地工匠的姓名。可惜,由于字迹模糊,已经很难辨识,你能在照片中隐约看到吗?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19)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色 霍去病墓汉代的石雕群(20)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青年军事家。十七岁起,抗击匈奴,勇冠三军,被武帝封为“冠军侯”。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军追击匈奴主力,直抵狼居胥山,基本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刚满二十四岁,霍去病就英年早逝。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霍去病墓的石雕群,乃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史上,早期的代表作和集大成者,为后代陵墓前的石刻打下基础。

如今,在霍去病墓上,还可以看到大量的巨石,散布于茂密的树林之中。或许,依然有汉代石刻,隐藏在墓冢之上,等待我们去发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