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坪农民(黄金坪同志们开荒)
70年代末的习水酒厂
黄金坪地处赤水河二郎滩渡口,是川盐入黔和黔酒入川的集散地。四川本来在贵州的北面,但是赤水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相对于黄金坪而言,属于四川的古蔺县反而在河南岸。
沿着赤水河一直往下游走,可以北出重庆东下泸州,直接连通长江航道,顺江东下,就可以走通全国乃至全世界了。在一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水路”是最经济最高效的交通组织方式,地处川贵要津的黄金坪因此本来是个热闹的小镇。
当年仁怀县以扩大生产为目的,组织人员寻找考察新的生产基地,最终选中黄金坪,跟这里水路运输方便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此外,跟赤水河谷大部分的地方一样,黄金坪地区有回溯超过千年的酿酒历史传统,使人才储备、技术储备、微生物环境的培养都具有了酿造好酒的条件。
所以,当1952年,习酒公司的先辈们寻找酿酒基地的时候,逻辑性的选定这里,像是一种天意,是历史与现实的再度相逢。
四渡赤水旧战场
习酒所在地黄金坪原名“黄荆坪”,山坡上长满了黄荆花(一种草药),所以得名为黄荆坪,在贵州话中,“荆”和“金”本来是一个读音,不知何时起成了现在的“黄金坪”。
这个名字当然比“黄荆坪”要讨喜得多,听上去就那么富贵,人们也就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无关宏旨的模糊处理,很多时候是一种智慧,这很像后来在黄金坪发展壮大起来的习酒公司所推崇的“君品文化”,不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而要用宏大的包容心来看待问题——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黄金坪所在的二郎滩,是红军“四渡赤水”中的第二渡和第四渡渡口。“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作为经典战例被编进了军事教科书。
建国以后,高级干部屡屡回忆“四渡赤水”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深深感叹革命不易,创业不易。黄金坪所在的二郎滩渡口,因此成为了革命圣地,直到今天仍然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新中国的功劳簿上记下了浓重的一笔。
黄金坪来了开荒人
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自然条件边荒的黄金坪,都是块“福地”,实际上这也不稀奇,作为赤水河二郎滩渡口,一个交通要道,历史政治经济事件集中在这里发生,事实上是种必然。
1952年,为了扩大酿酒工业,仁怀市(当时叫仁怀县)工业局派出考察组沿着赤水河下游寻找适合酿酒的地方。到达黄金坪以后,认为这里气候、水文、温度、自然环境都与茅台很相似,尤其难得的是,当地也有悠久的酿酒传统,适合酿酒的微生物环境和人才储备都已经成熟——这一点对于酿造酱香型白酒至关重要。
那么,就在黄荆坪扎下来吧,披“荆”斩棘开天辟地,这次算是文实相符了。当时的黄金坪还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自来水,“就连煤油灯也舍不得长期点”,那还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真年代。
经过5年开荒、建设,迟至1957年,各方面的条件才告草成。实际上,据1968年参加习酒厂(当时还不叫习酒厂,本文除非叙事需要,均统称为“习酒厂、习酒公司”),后来长期担任习酒厂总工程师、副厂长的吕相芬回忆中不乏揶揄:“只有几间烂瓦房。”
1957年9月,仁怀县工业局委派茅台酒厂副厂长邹定谦来主事,邹定谦到位后,迅速购买黄金坪村罗清云家白酒作坊及罗纯德、罗发奎两家民房,招募工人、兴建酒厂,因当地有个“二郎庙——没错,就是西游记里面那个二郎神的民间办事处” ,酒厂被命名为“仁怀县郎庙酒厂”。当时有工人30多人,采用茅台酒生产工艺——显然,这是酱香型的,产品名“贵州回沙郎酒”(散装),年产量约100吨,在当地及周边市场畅销。并尝试灌装了“郎”标瓶装成品酒。
我们没有查询到邹定谦的太多信息,仅有的一张照片上,他穿着军大衣,目光坚毅表情严峻,脸上颇有风霜之色,非常符合一个创业者的形象刻画。作为习酒公司开天辟地的第一人,后世习酒人、后世读史者对他心怀感激,认可他是习酒事业开天辟地的第一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