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脱贫攻坚名单(南充蓬安脱贫精准对焦)

南充市脱贫攻坚名单(南充蓬安脱贫精准对焦)(1)

高庙花谷

新华网成都9月21日电(王陈、周亮、成晓薇)有志气,“输血”才能强身;靠实干,“造血”才能发展。随着百日攻坚战总攻号角的吹响,蓬安大地汇集起强大的扶贫力量。在紧锣密鼓向前推进的扶贫行动中,有一张张充满渴望的面孔。他们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斩断了困扰祖辈的贫困;他们自强不息,用汗水和双手唤醒了贫瘠的土地。日前,记者走进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的贫困村、贫困户,听他们讲述因地制宜脱贫摘帽的故事。

荒坡变花园 村民吃上“旅游饭”

“从来没有想到我们也能吃上‘旅游饭’,还将摘掉‘穷帽’!”9月16日,蓬安县高庙乡兔伏村,一边欣赏高水平的摩托车越野赛,一边乐享人气聚集带来的商机,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

可谁曾想到,2014年以前,这里的村民们还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来。原本1457人的大村,常住人口仅有312人,其中,60岁以上的村民就达248人,其余的就是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1252亩耕地,撂荒率达70%。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号角的响起,该村引进业主发展起乡村旅游。两年多时间,成功将荒坡变花园。随着“高庙花谷”的声名鹊起,到该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也争先恐后地吃上了“旅游饭”。

汪小英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因丈夫常年外出务工,家中有两个老人长期卧病在床,她只好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靠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全家人年收入仅有两三千元。而丈夫在外赚取的钱仅能维持两位老人的基本医疗费用。

今年5月1日,“高庙花谷”正式开业。住在花谷里的汪小英看到了商机。打锅盔、卖稀饭、卖凉面……旺季的时候,她一天能挣好几千元。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天能有那么多收入,多亏村里引进的旅游产业。”汪小英说,前来旅游的客人们都十分羡慕在花谷生活的人,不仅生活环境好,而且还有钱赚。

在该村,和汪小英一样吃上“旅游饭”的人不在少数。

南充市脱贫攻坚名单(南充蓬安脱贫精准对焦)(2)

村民邓国良在花谷务工。

“以前晚上吃完饭,就只能在家看看电视。现在,我们每天都会出去转上一圈。”该村贫困户邓国良牵着老伴漫步花谷,不禁忆苦思甜。

穷了大半辈子的他,在45岁那年终于结婚了。面对这片贫瘠的土地,他曾担心有生之年也无法摆脱贫困。直到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他和老伴儿被应聘到“高庙花谷”打工。“我们老两口每天有80元工资,一年下来至少能挣上万元,现在我们吃上了‘旅游饭’。”

与此同时,今年,邓国良家被村里确定为贫困户,政府帮他发展起小家禽养殖,并将其纳入低保兜底。

“现在,我感到从未有的踏实。”邓国良说,村里建档贫困户有41人,除去9个没有劳动能力的,其余32人都在花谷打工。

“今年帮助该村贫困户脱贫是肯定没有问题的。”高庙乡党委书记孟坤均介绍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是该乡党委、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南充市脱贫攻坚名单(南充蓬安脱贫精准对焦)(3)

两个孙儿得到康复治疗,陈国安对生活充满信心。

联手帮扶 残疾人家庭有了生活希望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没有谁愿意长期生活在穷困里。于是,憧憬过上美好的生活,就成了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

陈国安就是其中之一。 现年63岁的陈国安是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村民,因为条件所限,家境一直贫寒。辛苦了大半辈子,眼看“黄土埋了半截”,贫困的阴云始终挥之不去,他常常禁不住在夜里嗟叹,忧心儿孙们“重蹈覆辙”,在深山里继续祖辈的贫困。

但让他和妻子欣慰的是,他们的儿子靠着一技之长,走出了大山。没几年,就为家里添丁增口,两个乖巧孙儿的到来,让沉闷的老屋多了几分生气。

命运似乎有意考验着陈国安,眼看日子越来越好,发生在孙子、孙女身上的厄运,击垮了一家人辛苦经营的幸福。

眼看到了说话的年龄,大孙子小宇(化名)始终闭口不言。渐渐地,陈国安发现,小孙女小玉(化名)也张不开嘴。从医生口中,陈国安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智障”。为了治疗孙儿的病,一家人跑遍了大小医院,都无果而返。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不少的债。在希望与现实的落差下,陈国安的妻子病倒了,他也因为静脉曲张,浑身疼痛难忍,干什么都没有了气力。

劳累之余,坐在田埂上休息的陈国安忍不住会想念远在城里打工的儿子。想起他们也和自己一样刻苦努力,感觉很欣慰。但想到封闭的大山,有限的出路,自己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他又觉得心里有愧。如果村里条件再好一点,如果自己有能力让孙儿接受正规治疗……但他知道,人生没有如果。

渐渐地,村里人时常看到陈国安守着自留地里的几棵柏树发呆。没多久,陈国安请来木匠,在自家的堂屋里备下两口寿材。

正是这两口寿材刺痛了该村“第一书记”范景胜的心。回想第一次在陈国安家入户走访的情形,范景胜至今记忆犹新。

今年蓬安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伏岭村作为首批出列贫困村,村民憋足了劲要改变贫穷面貌,村里每天都发生着喜人的变化。可陈国安家是另外一番景象:没有任何副业,对帮扶干部不信任,也不关心扶贫政策。一开始,范景胜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村里群众告诉他,陈国安因为孙儿的事,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丧失了脱贫的信心,提前备好的寿材就是证明。

要引导陈国安重新拾起生活的希望,必须先解开他的心结。今年5月,南充市政协主席吴小可一行到该村调研扶贫工作,了解到陈国安家中情况后,立即协调市残联、康复中心等单位,将陈国安的两个孙儿带到川北医学院进行深入检查,并在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陈国安第一次听到了孙子、孙女开口叫爷爷。

与此同时,根据陈国安的情况,省、市级帮扶人员,镇、村干部多次到他家走访调查,为他量身定做扶贫方案,鼓励他养殖黑山羊,发展产业。由于缺启动资金,村里的合作社将5头能繁母羊托给他养,现已产下小羊羔7只,养羊规模扩展到近20只。

有了脱贫信心后,陈国安愈加勤劳起来。“前几年,我连活下去都没有兴趣了,还脱什么贫哟。现在党给我们这么多的好政策,还不脱贫,自己心头都过意不去了。至于需求,我不需要了,脱贫不能光靠政府,还是要自己努力。我现在要好好发展,不能把贫穷的帽子带进棺材里……”问及他的需求,陈国安很知足地说。

南充市脱贫攻坚名单(南充蓬安脱贫精准对焦)(4)

卢红斌坐在凳子上喂自己的小家禽。

身残志坚 卢红斌要摘“穷帽”

27年前,因为贫穷,他离开家乡踏上外出务工之路。几经努力,他从家具行业的一个学徒工摇身一变成企业老总。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命运却给他重重一击,他因患上疾病,导致身体残疾,无奈只好回到老家,成为一无所有的贫困户。正当他心灰意冷之时,脱贫攻坚的号角激起他的斗志,他立志要靠自己双手脱贫“摘帽”。他就是蓬安县龙蚕镇一碗水村村民卢红斌。

9月9日,记者在蓬安县龙蚕镇党委副书记邓兵的带领下来到一碗水村,见到了正在喂鸡的卢红斌。当时,他右腋下撑着一支拐杖,吃力地抓起一把粮食撒向鸡群。

“我真的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变成一个贫困户,但命运就给我开了这样一个玩笑……”卢红斌主动打开话匣子,向记者讲述着他的过去。

1989年,15岁的他独自去广东,在一家具厂做学徒。由于头脑聪明,加之勤奋学习,很快得到老板赏识。

2002年,卢红斌被聘请到成都一国内知名的家具企业担任管理人员。2008年,卢红斌准备自主创业。他通过向银行贷款,向亲戚朋友借,加上自己积蓄,注册了一家公司。

“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突发性脑梗塞差点要了我的命。”卢红斌说,经过抢救治疗,他的命虽然保住了,却落下了残疾,双腿不能独立行走。而他病倒后,企业也跟着倒下了。面对双重打击,他心里感到十分绝望。

为了养病,今年,卢红斌回到了一碗水村。而他的妻子为了给他赚取每个月2000多元的药费,不得不留在成都打工。因为在外漂泊几十年,家里的房子已经无法居住,他只好寄住在大哥家里。

没有房子住成了卢红斌心里沉重的负担,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扶贫攻坚的好消息传来,这让卢红斌欣喜不已。

根据“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卢红斌家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如今他家的房子正在修建,预计下月就能全部建好。

基本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帮助卢红斌“摘帽”?针对他的实际情况,该村的帮扶干部为他制订了精准扶贫措施:在政府的帮扶下建起10多亩的鱼塘,养鱼3000多尾。同时,发展“小养殖”,养鸭200只、养鹅50只、养鸡100只。

卢红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多亩鱼塘预计年收入有2万元至3万元,养殖鸡、鸭、鹅能收入几千元。

如今,卢红斌在闲暇之余还学做起了微商,在朋友圈里卖防臭袜子。他笑着告诉记者,这是为了累积经验,下一步,他计划把自己的农产品放在网上卖。

“短时间发家致富肯定不现实,但是靠自己双手实现脱贫摘帽肯定没有问题。”卢红斌信心满满地说,“既然能活下来,上天还是非常眷顾我的,我会珍惜这个重生的机会,坚强地站起来。”

南充市脱贫攻坚名单(南充蓬安脱贫精准对焦)(5)

王琼英在菜地里摘菜。

“卖菜婆”的蜕变路

凌晨4时,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蓬安县相如镇牛毛漩村的半山腰上,一个瘦小的身影已经打着火把在菜地里忙活了起来。她就是当地出了名的“卖菜婆”王琼英。

26年前,21岁的王琼英嫁给同村青年章德明。然而婚后生活并不是憧憬中的样子,因为不通路,没办法运砖,家里的房屋是用石块垒起来的。一家人仅靠地里的粮食勉强糊口。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原本就过得很拮据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看到两个儿子能够走出这个穷山坳,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王琼英开始学种菜,当上了起早贪黑的“卖菜婆”。

虽然卖菜也挣了些钱,可是家里始终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两个儿子先后考上了四川理工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需要支出一大笔学杂费。紧接着,婆婆患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巨额的医疗费用犹如重石压得王琼英喘不过气来。万般无奈下,王琼英只好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周转。

“再困难,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王琼英倔强的个性永远都不服输,用她坚韧的臂膀支撑着这个家、温暖着这个家,日子继续艰难地过着。

改变从2015年开始。这一年,蓬安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牛毛漩村新修了3.1公里贯通全村的水泥路。“以前要走两个小时才能到城里,现在坐车只要10多分钟,就能把菜运进城。”看着蜿蜒的水泥路从自家门口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王琼英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初,王琼英家被评为贫困户。帮扶干部同她面对面地交心,帮助她制订了脱贫措施:种蔬菜10亩、种果树1亩、养鸡50只、养猪6头、养羊2只、养牛2头。

同时,王琼英家的住宅作为该村的示范点,率先实施“五改三建”工程,重点实施改水、改圈、改厕、改厨和维修加固。

白灰相间的墙面,配上红色木块点缀的房檐,数棵粗壮的核桃树把房屋围了一个圈,几乎荫盖了整个院坝。院坝正前方用石头垒起来一个花台,上面全部种上了花草……记者看到,如今王琼英的家,是一个干净、幽静的农家小院。

在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王琼英不仅还清了债务,甚至还有了结余。然而王琼英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她潜心钻研种植技术、跑市场,根据市场变化更换蔬菜品种,比如夏季种四季葱,冬季种火葱。

今年4月,王琼英向县工商局申报成立了“琼英家庭农场”,将蔬菜种植规模由原先的10亩扩大至20亩,将周边有种植蔬菜习惯的5户贫困户和3户非贫困户纳入进来,手把手教他们技术,传授经验。在王琼英的影响和帮助下,该村共有30多名贫困户从事蔬菜生产,种植蔬菜成了该村的主要致富项目。

有斗志,兴产业,脱贫路上巾帼不让须眉,王琼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含义,从一个农村“卖菜婆”蜕变为脱贫致富“女能人”。

南充市脱贫攻坚名单(南充蓬安脱贫精准对焦)(6)

文化扶贫巡演队进村演出。

脱贫“明星”徐新华

从 “摸黑进城买盐巴” 到 “村道路通到家门口”;从“日子靠救济”到“产业逐渐壮大”;从“政府推着走”到“群众主动干”……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蓬安县锦屏镇金鸡口村的点滴变化,折射出当地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信心一天比一天更坚定。

9月7日,镇上的文化扶贫巡演队要到村上演出。当天一大早,该村贫困户徐新华便早早来到村活动室,因为他是巡演队中的一员,所以提前来布置演出场地,为演出作准备。

据了解,这些年,徐新华的妻子病重,医药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去年,村里实施脱贫攻坚,他妻子被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徐新华用政府发的生产发展救助资金养起了家禽,并挖了两亩鱼塘,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

村道路通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400亩的柑橘园将村庄装扮一新。一年的脱贫攻坚,让亲眼见证了金鸡口村变化的徐新华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这不,恰逢镇上召集人员进村入院进行文化扶贫巡演,徐新华没有多想便报名了。

巡演队的成员多是当地的文艺爱好者,也有像徐新华这样的贫困户。大家自愿加入巡演队,将扶贫工作和身边群众的典型事迹编成快板、歌曲、小品等节目,轮流进村入院演出。在巡演队,徐新华并没有特殊的才艺。每次巡演,他都将自己的故事讲一遍。因为是老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群众也更容易接受。几场巡演下来,徐新华也成了十里八乡的脱贫“明星”。

前些日子,为全面调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锦屏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内开展一次贫困户脱贫摘帽竞赛活动。活动对象为年底出列的3个贫困村的4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活动考评内容分为产业、卫生、感恩、状态、勤劳、态度6个方面。

得到通知的徐新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有信心能够圆满完成这次活动。”

“锦屏能有这么大的变化,老百姓的信心、积极性是关键。”该镇镇长石建忠感慨地说,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深居大山的贫困群众脱贫门路少,“等靠要”思想较重,生活非常艰难。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山门”逐渐打开,群众的致富门路也多了起来,群众脱贫的信心更足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