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铁路局工务段安全(十七年后再出发)

时间回溯到2003年,有一群坚守在客运一线的乘务员,在抗击“非典”疫情的战斗中团结一心,用爱和责任,保障了每一趟旅客列车的运输任务。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他们毫不犹豫再次出发,义无反顾坚守岗位,用责任和担当,奏出恪尽职守、志笃意坚的动人旋律。

疫情面前,“红旗列车”精神再传承

“我们是‘红旗班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体现出无惧困难、团结一心的斗志和决心,我们必须用最高的标准、最实的作风、最好的精神,保障好每一趟乘务运输。”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兰州客运段担当的兰州至青岛K1028次党员列车长李绪成、安全员王若泰都经历过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当时他俩都是兰州至北京K44次北四组的列车员。“无惧困难、团结一心”,时任K44次列车长刘晖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话语时常在李绪成、王若泰耳畔响起。面对“非典”疫情的严峻形势,这趟“红旗列车”所迸发出“无惧困难、团结一心”的“红旗精神”,激励鼓舞着全段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勇往前行。

兰州铁路局工务段安全(十七年后再出发)(1)

↑李绪成在工作手账记录重点工作。何健摄

17年后,从K44次列车到K1028次列车,“红旗精神”始终在传承延续。李绪成已是K1028次列车一名列车长,王若泰则是班组安全员,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作为“老战友”的他们,又一次携手奋战在客运一线。

“重点车厢必须党员定岗、重点停站必须协助乘降、重点区段必须增加巡视”。为了做好现场防疫工作,作为支部书记,李绪成给班组6名党员定了“三个必须”的硬指标。这几天,K1028次列车途径的洛阳、郑州两个站客流相对比较大,李绪成将班组6名党员分配在办公车、宿营车和预留车这些重点车厢,在保障运输、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这个支部的6名党员成了班里的“主心骨”。作为班组第一车长,旅客乘降、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原本2小时一次的车厢巡视,李绪成1小时巡视一次。班组其他人休息后,李绪成坚持对全列每节车厢再巡视一遍,看看该消毒的地方有没有消毒,看看乘务员、旅客口罩是否都按要求佩戴好,给乘务员反复交代防疫工作、给车厢旅客多次叮嘱注意卫生环境,原本一个班6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李绪成一再压缩,晚睡早起的他,休息时间也只有4个小时了。

兰州铁路局工务段安全(十七年后再出发)(2)

↑安全员王若泰开启车窗做好通风。何健摄

列车员乔冬是一名“00后”青工,20岁的他第一次面对疫情,心里难免有些担忧和害怕。王若泰和同事们知道情况后,只要有空就给他讲安全防疫知识,把自己的老经验传授给他,逐步打消了他的顾虑和担忧。作为班组安全员,消毒查票、登记信息、卫生清理、防疫宣传,看着他清瘦的身影在车厢穿梭,同事劝他休息一会,他却摇摇头说,在车厢里走着心里才踏实。

疫情面前,客运夫妻坚守在一线

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在那一段艰难的时间里,兰州客运段职工史淑华、杨建国夫妻二人相互鼓励、共渡难关,并肩携手在客运一线。17年后,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夫妻二人义无反顾坚守岗位,在彼此共同经历的2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斗中,一句唠叨的提醒、一个关注的眼神,成了夫妻二人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共同动力。

K132/1次列车是兰州客运段担当运行里程最远、时间最长的跨局列车,途经6个省、单趟运行44个小时左右。3100公里的遥遥路途,来回需要五天五夜。夫妻二人尽管在同一个车队工作,但是彼此分属不同的班组。丈夫到家,妻子第二天走车;轮到妻子休息时,丈夫又要整备出乘了。一个月的时间,夫妻二人只能见面4天。

兰州铁路局工务段安全(十七年后再出发)(3)

↑途中,史淑华逐人做好体温测量。何健摄

“我是党员,困难再大,我都必须坚守在最前线”。由于这趟列车在外运行时间长,疫情防控和现场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近一段时间,东莞东、惠州旅客流相对比较大,为了重点做好防疫工作,史淑华每次出乘前都要多领取一些消毒片和消毒粉,平均3个小时就进行一次消毒工作。边桌边凳、坐席铺位、“三间一台”、门把手,只要是旅客经常接触的地方,史淑华和同事都要逐个车厢、逐个部位进行消毒。18节车厢的消毒、巡视、登记工作刚刚结束,列车又要进站了。旅客乘降、盯控车门、和站台客运员办理交接……当班的8个小时,史淑华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5天的乘务结束,在家休息的史淑华手机不离手,只要听见有信息,她都要第一时间看一下。“非常时期,很担心职工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出现状况。”史淑华说。丈夫杨建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要自己休息,要么多给家里买点菜,要么包一些饺子冻起来,不让妻子过多操心和外出,尽力做好生活上的“贤内助”。

疫情面前,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面对疫情爆发的严峻形势,有很多临近退休、依旧主动请战的老客运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毅然决然选择“逆行”,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分钟,抗击疫情冲到最前线。“我要到最重要的岗位上,我申请到最需要的线路去。”有这样的战士在身边,困难何惧?疫情何惧?

2020年4月,再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兰州客运段担当的敦煌至北京K44次乘务员于志娟就要退休了。原计划春运结束后就提前开启“休假模式”,但春运大考还未完成,全国就打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战。

“班组有很多90后的孩子,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出乘,作为一名铁路老职工,我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掉队,希望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作为一名有着27年客运工作经验的乘务员,在休假和坚守二者之间,于志娟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丈夫与儿子非常理解于志娟的性格,也很理解和支持于志娟。“我和儿子是你坚强的后盾。”听到丈夫的表态后,于志娟非常开心。

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于志娟没有请过一天假,每趟出乘坚持在旅客最多的车厢里工作。由于今年受疫情影响,近期车厢里的旅客特别少,每次看到跟她儿子一样大的同事、或者个别旅客戴口罩、手套防护等措施不规范的时候,于志娟都会亲自给他们做示范,直到他们学会弄懂为止。

年轻职工没有经历过疫情,车厢消毒时,他们往往掌握不好消毒液的配比浓度。于志娟就利用车厢里的空饮料瓶,不厌其烦地给年轻职工做演示,一节车厢一节车厢进行消毒,确定每个角落、每个缝隙都消过毒,才会回到自己的车厢。就像邻居热心大妈一样,大家亲切地叫她“于妈”。久而久之,于志娟也喜欢上了这个称呼。

兰州铁路局工务段安全(十七年后再出发)(4)

↑出乘前,李兰玉的丈夫细心的给妻子整理着装。何健摄

党员李兰玉是K306次列车的一名广播员,49岁的她再有不到一年时间就退休了。回忆起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列车消毒、全员戴口罩、防疫部门消毒的场景历历在目。为了保障一线运输,李兰玉和同事一同坚守在抗击“非典”、保障运输的列车岗位上,连续2个多月没有见到孩子。

“妈,你自己一定注意做好保护,家里有我呢,你就放心吧。”17年后,当新的疫情来临,已经“研二”的儿子给了她坚守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强大动力。

“我经历过非典疫情,我有防护经验,要给年轻职工做榜样。”李兰玉说。K306次列车运行线路长、停靠车站多,按照广播要求,每个站开车后,李兰玉都要给刚上车的旅客宣传安全乘车常识和卫生常识,遇有客流较大的车站,必须要临时增加播报内容,一趟往返,李兰玉坚持做到站站播报、站站宣传。虽然频繁地播音让自己的声音略有嘶哑,但是看到大家自我防范更严格了、心情也舒畅了,李兰玉很欣慰。李兰玉表示,作为一名党员,自己始终要坚守在广播岗位,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