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三大隐喻(逻辑不通人物太傻)
在刚刚过去的奥斯卡上,一部荒诞的韩式悲剧电影《寄生虫》,一次狂揽了四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19年前实现亚洲奥斯卡零突破的电影,还是李安的《藏龙卧虎》。(收获最佳外语片奖。)
而这次才算是"真正"的傲视"全场",为亚洲赢得荣耀。
但,为何这部电影在我国的反响却几乎呈两极分化,喜欢的极尽夸耀,不喜欢地甚至诟病其"混乱"。
除此之外,还有批评整部影片的逻辑根本讲不通,里面的人物太过"傻白甜",以及整个情节的推进与发展,显得太过刻意和不现实。
中立一点的,或许可以理性地说一句"不理解",但是两端的评价就有点毫不留情了。
如此评语
如果笔者不曾了解过韩国人、住过首尔的话,或许也会"看不懂"和不理解里面讲的"故事",正如很多国人的看法一样,故事里金家四口,明明都是"没有缺陷"的成年人,且各有"超一般"的谋生能力,用国人的眼光来看,具有如此能力的一家,怎么会穷困至此?
而影片"对立"的富人朴家更是如此,即使身为"天生"富人的朴夫人设定为天真"好骗",还能理解,毕竟从小生活的环境以及千金小姐般长大,但是那位有着"创业"经历的朴先生却不应该表现得如此"天真",起码"混"在公司亲自讨论方案的"科技"公司社长,所经历的,所看见的,绝不止如此。
镜像般地符号
但是,如果对韩国这个国家有一点了解的话,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而处于"中间"地带的大部分人,之所以不理解金家人的"穷"和朴家人的"傻",还是因为一种叫做"文化"的隔膜。
虽然大部分人对韩国的印象,首先,应该是所谓的"发达国家",但是这个"发达"是建立在"出卖"自己的条件下成立的,可以说韩国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非独立的"寄生"状态,从前依附中国,后来被迫依附日本,到了现在,依附的是美国。
所以,影片《寄生虫》说的并非简单的去讽刺、批判,或者隐喻所谓富人和穷人之间阶级难以逾越的鸿沟的悲哀,而更想"做"的是一次对韩国的当头棒喝,一种启示。
正如富人代表朴家所居住的大别墅一样,其前身是在韩"日本人"的居所,后看似"卖"给韩国人,实际是换了美国"寄生"的韩国人。
这才是导演奉俊昊对世界的"发声",也是对自己国家的"警告"。正如这部影片最初定下的片名《誉印》一样,影片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复制的图印(印记)。"所谓的"穷人"也好,"富人"也罢,都只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复印"而已,无关对错,皆为"符号"。
之所以,我们一看这部电影的内容,尤其从金家那间"半地下房"看起时,会感受一种专属于"穷人"的悲哀,又从后续出现的强烈对比的山上宽阔别墅的"富人"的优越,有着对阶级鸿沟的难以跨越感,是因为导演想用最"小白"的"符号化"去让大家产生直观的"差别"感受。
而最开头那些看似反逻辑和不和常理的"铺垫",如折披萨盒被扣钱,朋友送"奇石"礼物等等,其实都是一种用刻板而"粗暴"的不讲理去强化观众对金家的"穷人"印象,以及把非常不合理的"上升"通道用一块带有"财运"的奇石给具象化。
也就是说。对于整部片来说,其实所有的"人"都被化为一个个"非人"的代表符号,被物化成一个个带着标签的象征。如此去理解整部片那些看似不合常理、逻辑的直白而荒诞的情节,就很好理解了。
这也是《寄生虫》之所以在"西方"世界广受好评的精彩之处。
本来,于韩国以外的国家,想要理解"韩式"的"寄生"悲哀,就十分困难,连我国这种与之渊源颇深的国家都不太理解,何况文化几乎完全不同的"外国"。
于是导演就巧妙地把所有想表达的"标签",皆用"符号化"去简化想表达的"感情",降低观众的理解度,让所有"冲突"都荒诞到一看就明白的程度,好加深所谓"对立感"和"矛盾感"。
正如《寄生虫》前半段的"对比"情节一样,把金家和朴家的一切"经历"和"背景",统统用极其荒诞的手法去"完全"符号化,简单来说就是用强烈的"外物"去凸显所谓"穷人"和"富人"的各种刻板特值。
伪造“三大”之一的学历
以剧中"男主"金家儿子金基宇为例,他的符号就是"奇石"所代表的认不清"自身"的,渴望一步登天跨越阶级的"穷人",如被符号化的一定考"三大",不上普通学校的高考目标。(四次不中,是因为没考上名校,而不是考不上大学。)
如"出场"始终伴随的阶梯,现实的"家"永远往下走,而渴望的"梦"则永远向上爬,还有只有向上才"有"的直射的阳光,都是把所谓"富人"的特质符号化地转为"上坡"和"阳光",给人以一见就明的感受。
而看似与之"对立"的"富人"朴家,以朴太太为例,"善良"、"好骗"、"听之信之"的永远相信"熟人链条"的富家太太,正是用"非人"的符号化去固定一个"美好"品质象征,既是为金家上升之路做"铺垫",也是隐喻人性中存在的"善良"品质的"正确"。
这正是最"高级"地表现手法,用尽量"非人"的符号去折射,去"代表"更多的"类型",用最直白且荒诞的"差距"去让人与人之间"天然"的矛盾激化到最大。
电影想要写"一个人"、"一类人"的"实"并不难,难得是尽可能去大范围突出"整个社会"最大的矛盾。所以用最浅显易懂的刻板"符号"去激化矛盾。
正如"何不食肉糜"的故事一般,对于一个皇帝在面对国家"一部分人"的饥荒之时,如果说尽量救灾是"标准答案",说饿死一些人不算什么是"残暴的象征",而回答"没米吃"时说"何不食肉糜",才是一种最大的对阶级差距鸿沟的"矛盾激化。"
而放在整部电影的情节中也是如此,影片中反复强调的"穷人的味道",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份"带来的理解与认知上的"鸿沟",把这种虚拟的"感觉"符号化为"味道",甚至在影片后期,用"捂鼻"去加深、强化,正是用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天真"去最大激化阶级与阶级的"天然"矛盾。
很多人对杀朴先生的举动很不理解,难道就因为那个皱眉捂鼻的动作刺激到金先生了?还是把"下人"的命不当一回事?
不,不是的,这只是长久累积下来最后那滴"穿石"的水,这个动作就像是"激化"一切矛盾的开关,做了,就"开启"了,就"爆发"了,没有为什么,没有固定的动作,时间到了,程度累积点到了,就必定会被引爆。
也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对抗",对金家一家而言,从"寄生"朴家的那一刻起,朴家的存在就是一个最大的错误,即使什么不做,他们所拥有的,就是他们最大"错误"的来源,何况看起来他们还十分"良善可欺"。
升华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其实导演想说的就是,身为一个"必须"依靠"寄生"而活下来的国家,本身那"不自控"的存在,就是一种悲哀。(话说,想起之前的"SADE"事件,其实这件事归根到底,就是对韩国来说,他们本身从来没有过属于自己的"自主权",如占据整个韩国快半壁江山的"三星"集团一般,外资控股或直接、或间接快达一半了。)
当然,虽然采用"符号化"的表现手法,会大大激化"对立"的矛盾感,但是,换个角度去看,也就是如国人一般,喜欢用我们的"价值观"去理解看似相似境遇的"人"身处的情景,然后去理所当然地"判断"所谓是非对错观。
就会造成对影片实际立意的理解偏差,这正是《寄生虫》所采用的二元对立拍摄手法去"符号化"里面"人物"的一种难以避免的"缺陷"。
很简单,因为观众所"看"到的永远是一些"人",而不是一堆堆被符号化的扁平"非人"象征,如果只用简单的人物形象和演技、呈现的"手法"等"表演"的方式去看待,当然会认为里面的"人物"太过单薄。
至于会认为所谓"富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傻"、"好骗",或者还有解读"伪善"的。而所谓"穷人"就如此"聪明"、"狡猾"、"有能力",还有解读"虚伪"的迫不得已等等。
自私的伪善?精明?
如此看来,这一系列的故事当然非常不合逻辑,充满漏洞与缺陷,就像是为了推进剧情而"安排"的事情发展一样,但是如果把所有"人"换成"非人"的符号之后,这一切的不合理就会变成一种"合理"的讲故事了。
这也就是导演采用"超现实"的,二元对立法去"符号化"人物表现(拍摄)手法所带来的,与大多数观众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理解差"的不足之处所在。
了解一定文化背景的,愿意"符号化"去看故事的观众们才能更好地领会其中强烈的"寄生感",而一般观众却只会把这个故事当做穷人与富人,贫穷与富有阶级"对立",难以跨越的现实鸿沟感。
或者解读为简单的"阶级固化"或者"穷是一种病",因为不了解韩国的现状,以我国、自身为比较,才会如此看待。
其实,千万人看电影《寄生虫》,就会有属于自己角度的千万种解答,没有优劣,也没有对错。
但"站在"一种文化认知上的理解,就是如此,于笔者而言,想结合对韩国这个国家的理解,去看待这部"封神"的电影,真正的意义。
正如电影最后的"美梦"一样,看似是对以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赚钱、买大房子等,实际上是对韩国现状"寓言"式的殷切希望。,或许有一天,"它"能彻底摆脱"寄生",亲手用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站着,向上"走"......
(PS:其实在韩国,尤其是在首尔,就算是一般的公司里,那种一进入,一眼可以望到头的"阶级固化"感,真的十分无力与绝望,不仅拼背景,还有资历。然后是年龄,最后才是所谓"能力"的高低。于社会而言更是如此,不夸张地说,真的几乎所有"阶层"都被固定地死死的,如医生的后代就是医生,小时工的后代就是小时工,正如基宇失败四次都要考"三大"一样,在韩国一般大学的学历是"无用"的,别说跨越阶层了,就是找工作,也不比一般人来的更有分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