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11是直屏不(记一次数码媒体的口舌之争)

2023年才刚开始,数码圈就上演了一出大戏,一加11被网上群嘲屏幕不行,甚至刚发布两年的E4材质屏幕,在喉舌嘴里已经成瞎眼屏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一加11是直屏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加11是直屏不(记一次数码媒体的口舌之争)

一加11是直屏不

2023年才刚开始,数码圈就上演了一出大戏,一加11被网上群嘲屏幕不行,甚至刚发布两年的E4材质屏幕,在喉舌嘴里已经成瞎眼屏了。

论据其实就是E4的激发亮度比起新材质E6低一些,仿佛忽然之间人们买手机的标准变成了跟手电筒一样,只看亮度就好了。

然而后续一加11的首发销量让很多人跌破了眼镜,首销开售51分钟就打破了所有骁龙8 Gen2机型的首销全天记录。

数码圈很多小朋友当时就感觉不能接受了,这不是用的E4屏幕吗?不是E6能用?

然而他们忽视了,一加11还有同价位骁龙8 Gen2机型少有的全能拍照矩阵,超大线性马达,1800次循环的长寿快充,以及比起竞品更加精致的外观设计。

这些都是在真正掏钱买手机的消费者眼里,更有价值的卖点。

而且更重要的是,实际上E4材质的屏幕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

1.E4到底行不行?

1)亮度

这一波对于一加11屏幕的攻击,主要因为E4激发亮度稍差。

相比最新的E6材质屏幕来说,屏幕的激发亮度可以做到1800nit,而E4则是1300nit。

但其实激发亮度的触发条件是很苛刻的,最近几年的旗舰机型我都用过,实际上我们媒体在做测试的时候要想测出理论最高的激发亮度,需要用强光手电筒去贴着光线传感器去做激发,才能测的出来。

大概需要环境亮度达到夏季非洲大草原中午十二天太阳当空照的亮度吧。

一般来说,手机屏幕亮度主要参数为四种,手动亮度,全局亮度,激发亮度,局部亮度。

手动亮度是我们拉动手机设置里亮度条所能达到的最高亮度,这个一般来说不管屏幕材质是什么,厂商都会把上限设置在600nit以下,你像2022年的机型基本上都是500nit左右。如果你在室内使用手机的话,基本就是在这个亮度范围内,一般来说平时使用不会超过300nit。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没事把手机状态栏拉下来看,一般说显示的亮度条都是低于一半的,在三分之一的位置。这就是因为室内场景就只需要这个亮度,你就已经觉得足够亮了,更亮的话眼睛会觉得疲劳。

手动亮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99%的情况下所使用的亮度范围,因为很少有时候在艳阳天的时候还有人顶着太阳用手机,除非是外卖快递小哥,户外工作者啥的,需要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

全局亮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手机最高亮度,基本在艳阳天的时候我们在户外使用手机的最高亮度,就是这个亮度。又或者你在室内的筒灯下面使用手机,也有机会触发这个亮度。

同时全局亮度也是一个最均衡的高亮度,它代表了一块屏幕在这个亮度下不会烫的离谱,可以相对较长时间地保持这个高亮度。在全局亮度上E4是800nit,而E6可以做到1200nit,现在国产的屏幕也能做到1000nit了,但总体来说还是那句话,除非是户外工作者,不然不会感觉到太大差异。

激发亮度和局部亮度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参数,一个是需要强光去刺激,一个是屏幕上只显示一个小白块来测试,本身是个实验室性质的参数。

可以说对于用户来说,90%的情况都用不上。

所以这就是这次数码圈争论E4亮度最滑稽的一点,他们都拿激发亮度来攻击一加11。

而激发亮度恰恰是最没用的参数,你说全局亮度都还有点道理。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消费者并不在意亮度问题,因为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部分职业来说,E4的亮度已经完全够用了。

而且三星的屏幕材质从E4就开始挤牙膏了。

2)屏幕的参数不只是有一种

三星的屏幕材质从E3开始,在色彩对比度等参数上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升级到E3的那一代整个显示的观感进步非常大,因为覆盖100%P3色域,就是从E3开始做到的。

到E4材质的时候,基本显示素质的升级就到头了,色域色深都已经提升到了肉眼感知的极限,三星再把色域覆盖到BT.2022,色深做到14bit,那似乎意义不大,成本太高,用户也没啥感知。

当时我们看一些E4屏幕相对E3屏幕的优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厂商的调教,去做出消费者喜欢的风格。我们看两三年前的时候,有的E4屏幕感觉做得很好,有的E3屏幕就感觉灰蒙蒙的,其实都是一个水平的好屏幕,这都是调教功力的差别。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E4材质出来之后,基本就没有人说OLED屏幕烧屏的问题了,其实就是这一代三星大大解决了烧屏这个问题。

当然,发光材质肯定越新越好,在一些小的细节上还是有一些小提升,但其实E4已经非常好了,一块显示面板能做的参数都做到感知的极致了。

后面的发光材质主要在亮度和功耗上的提升,其他的提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3)然而一加11还是热销了

虽然数码圈争吵的非常热闹,可以说是一边倒地说一加11的三星2KE4屏不行,但是消费者还是选择了一加11,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其实不知道E4是啥,发光材料也听不懂,但三星2K分辨率是听得懂的。而且实际上就算你很懂,看完参数之后也会发现,E4跟E6在日常用的最多的手动亮度和全局亮度上差不了多少。除非每天都在外面跑外卖,每天都是烈日灼心,实际上激发亮度的军备竞赛对消费者来说是个频率极低的卖点。

就好比买电车,你说零百加速5秒和4.8秒能有啥区别?还不都是在城里堵车?你就是零百加速做到2秒又能如何?

第二,在屏幕的争吵中大家都无限放大了屏幕亮度的重要性,然而数码爱好者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加11的产品力其实是非常强,是4000价位骁龙8gen2机型里面,堪称全能小王子的机型。

消费者是自己掏钱买手机的,买之前肯定要反复对比,4000价位的手机肯定是反复研究过了,才上车一加11的。

2.一加11的产品力

1)性能

作为首批发售骁龙8 Gen2芯片的手机品牌,一加11的性能配置是直接拉满的。

骁龙8gen2 LPDDR5X UFS4.0,毫无短板。

而作为性能品牌,一加11的游戏体验当然也是毫无问题的。不过上手时间有限,没有进行详细的测试,但是玩了两小时后,整个手机的发热状况也非常友好。

这个是打开了电竞模式,极限稳帧,原神画质全部开到最高,玩了一个多小时后,手机的表面温度,表现非常OK了。

2)全能拍照矩阵

一加11的影像矩阵是非常给力的,这个说法取决于它的定价。

一加11的起售价为3999,但是标配就是12 256这个最实用的配置。

于是一些起售价格看起来跟一加11没啥竞争的3500价位机型,就被一加11拉到竞争池子里来了。

一加11的主摄为IMX890 OIS,2X中焦IMX709,超广角IMX581,这个硬件配置怎么可能是3000价位机型比得了的呢?

而在4000价位,我们也能看到一加11的竞品小米13的主摄稍有优势,但一加11的长焦和超广角素质是显然更好的,一加11依然非常有战斗力。

这次一加11不仅实战拍照没有过往轻微泛白的现象。

而且在哈苏的加持下,色彩非常正。

虚化算法也做得很好。

超广角的微距也很实用。

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加的中焦拍人像终于站起来了!

这次的人像模式,不管是虚化抠图的准确度,还是人物抓拍的瞬间,磨皮的效果,相比前代都有跨越式的进步。

这些既得益于一加11全能的影像配置,也来自于一加和哈苏联合打造的手机影像系统发挥的威力。

3)强悍的配置

除了性能和拍照,一加11还有602mm³超大体积的仿生振感马达,这个震动是真的带劲,干劲利落很给力,振幅大的时候感觉甚至有点握不住。

但是带来的好处也是立竿见影的,500 震动场景的调教,给手机系统互动带来了很强的物理反馈感。

100W长寿版闪充,优秀的亮屏快充体验,两倍于行业标准的电池寿命,这个就不多说了,一如既往的优秀体验。

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一加11的外观这次做得非常好,真机比渲染图好看不少。

这个绿色的质感做得有点像陶瓷,涂层很有高级感,配合镜头模组的曲线过渡,很有流光溢彩的感觉。

不同的环境光下,这个绿色给人的感觉也不同,镜头模组的辨识度也做到位了。

3.口舌之争

既然市场已经证明了消费者对一加11产品力的认可,所以为什么要揪着E4屏幕不放呢?

为什么不全面讲清楚E4屏幕的参数,反而是逮着最没有意义,但是差额最大的激发亮度来说呢?

这次争端纯粹就是数码媒体的口舌之争,平时号称代表消费者利益数码媒体,这次反而掩耳盗铃,一叶遮目,显得十分滑稽。

屏幕当然是手机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手机也不只是屏幕。

消费者就是更喜欢全能的影像能力,喜欢强悍的配置啊,你还能摁着他的头不准他买吗?

消费者的利益不需要谁来代表,而是需要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一加并没有遮掩这块屏幕,不是吗?

反而作为厂商来说,根据不同的市场阶段,取舍对于消费者来说感知弱的部分,加强消费者感知强的地方,这是田忌赛马的核心方法论。

其实对于以往的小米来说,就是靠着种种田忌赛马来做优势的,但显然现在小米已经忘了自己当年是怎么做的,反而是一加更懂现在的消费者了。

大家想要的还是更有升级感的手机,我拿到手机之后不只是参数上越来越大了,而是能拍照更舒服,震感更强烈,有具体的场景能让我感觉到。

大家都在玩儿田忌赛马,这时候跳出来拿自己的优势卖点说事,也太不体面了。

一加11的优势项,独立显示芯片,拍照,马达,做工,难道不是钱做出来的?

显然,一加11这一局是夺下了新年的首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