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三更客未安(不知何处吹芦管)

夜雨三更客未安(不知何处吹芦管)(1)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为: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夜雨三更客未安(不知何处吹芦管)(2)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迎来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外,吐蕃与大食等强国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在内,藩镇割据,宦官猖獗,皇权无限缩小。

一方面,忠诚之士,贤良之人仍怀念着那个四方来朝,

国力凶悍的盛唐时期;

可另一边,朝政为奸邪小人所把持,报国无门,为朝野所

排挤的不甘又充斥心头。

如李益、杜甫这类忠贞之士只能把一腔愤懑与委屈,尽数

投进月光与诗歌里。

这首诗,以边塞苦寒景色为起笔,描绘了塞外月夜的独特

景色,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却偏说它“似雪”;

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着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内心的

愁惨凄凉。

夜雨三更客未安(不知何处吹芦管)(3)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面两句

则是正面写情。

寒冷的月光下,透凉的沙地里,我一人独自站在受降城的

墙头。两边是呼啸而过的寒风,隐约中送来一声声呜呜咽

咽的芦笛声。

闻声而泣,见月而舞。这是哪座城头的戍卒在借这芦笛声

倾诉无边的乡愁?又有多少征人得闻笛声后潸然泪下,夜

不能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

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与“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全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情景交融,恍如天成。把景色

、声音、感情融为一体,把诗情、画意、音乐熔于一炉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

有含蕴不尽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

====================

欢迎关注我的你别凝眉

分享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