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鲍文卿的思维导图(儒林外史中最值得称道的道德楷模)

吴敬梓一部《儒林外史》,五十六回四十万字,书中人物不下百人,堪称楷模者,笔者以为非鲍文卿莫属。

儒林外史鲍文卿的思维导图(儒林外史中最值得称道的道德楷模)(1)

这位鲍师傅本是按察司崔大人门下一个唱戏的,偶然得知崔大人要参劾安东县知县向鼎,便毅然站出来为向鼎求情。是他与向鼎有故吗?非也。只是他自幼学戏就念向鼎所做的曲子,知他是个才子,二十年才做得个知县,一时动了敬重斯文之意。想必这位崔大人也很了解鲍师傅的为人,一时就准了他的请托,还专门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成文书告诉了向鼎。向知县感恩戴德,鲍文卿却不肯居功自傲,对向鼎的酬谢分毫不受,态度不亢不卑。

儒林外史鲍文卿的思维导图(儒林外史中最值得称道的道德楷模)(2)

崔大人死后,鲍文卿回到家乡重操旧业,过继了一个儿子鲍廷玺。廷玺之父倪老爹本也是秀才出身,从事举业不曾发达,最后潦倒一生,只能靠修理乐器糊口,最后甚至要卖掉十六岁的小儿子。鲍文卿没有乘人之危,算是收养了廷玺,还拿出二十两银子作为身价送与倪老爹。与绝大多数养父母不同,鲍文卿并不禁绝养子与生父的联系。倪老爹死后他出钱料理后事,并让养子到陵前披麻戴孝。他待养子视为己出,只教他经营不让他唱戏。鲍师傅之心真乃纯仁!

后来向鼎官越做越大,当了知府,路经南京偶遇鲍家父子,要报答恩人,把他俩带到任上,留在身边作为心腹人。鲍文卿并没有因为恃宠而骄,从不仗着向府尊的信任胡作非为,一次都没有徇私情向向大人请托过,反而谆谆告诫那些想走他门子的投机者要“公门里好修行”。受府尊之托考童生时,兢兢业业,发现作弊的也没有一棍打死,给其留一条改过自新之路。鲍师傅为人处事与文中另一位潘三爷形成鲜明对照。潘三爷只是个衙役,仗着手中这点职权黑白两道通吃,上下其手,胡作非为,混得可谓风生水起。最后东窗事发,难逃法网,瘐死狱中。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鲍文卿虽是个戏子出身,但他的道德水准比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的儒林人物不知要高多少。他才是一部《儒林外史》中最值得称道的楷模。他的结局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五十九岁善终,虽没有亲生儿子却有养子尽孝,莫逆之交向知府亲笔题写旌铭,出殡之日满城同行都来送葬。

鲍文卿可谓至人矣。

儒林外史鲍文卿的思维导图(儒林外史中最值得称道的道德楷模)(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