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的古诗文(古诗文中的谐音梗)
今天看到一个绝妙的创意[中国赞]
本来平平无奇的一个花瓶和一段松枝,放在一起,挂上一个标牌“放轻松”,就变身热销品,成为很多职场人办公桌上的风景。[强]
这个创意,实际是“一字双关”。“双关”是一种修辞,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灵光一闪]
其实,“双关”修辞古已有之,从上面的解释来看,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借音双关,比如:孟浩然《裴司士见寻》中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按照对仗的要求“鸡”与“杨”相对,但鸡是动物,杨是植物,不属同类,对仗不够严谨。其实,这里“杨”与“羊”同音,所以,是借“羊”与“鸡”对仗。[小鼓掌]
另一种是借义对,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冯梦龙的《山歌》“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这里“丝”借“思”的义,表达相思。[惊喜]
现在,“谐音梗”无处不在,用得好锦上添花,比如“得力”文具,这个名称起得就很好。但也有一些滥用之嫌,比如,曾看到一个饭店叫“饭醉团伙”。[偷笑]
一时猎奇终不长久,新意的核心应该在“意”上。[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